近日,一起关于老人在银行办理业务未果,最终在两天后不幸去世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家属反映,老人为了处理一项紧急事务,在某银行网点排队等待了近两个小时,但由于行动不便及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悉,未能及时完成业务办理。这一经历给老人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压力,回家后不久便病情加重,最终不幸离世。家属认为,如果银行能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如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增加人工窗口或提供上门服务等,或许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金融服务中人性化关怀缺失问题的讨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尤其是老年群体。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关心家中的老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2月,李女士将中国银行南京太平南路支行告上了法庭。2024年10月,李女士的父母前往银行,计划向居住在国外的李女士进行境外汇款。当天9点,作为排号001的客户,李女士的父亲进入银行。10点42分,李女士与父母视频通话时发现业务仍未办理结束。十几分钟后,李女士的父亲突然瘫倒在桌上,随后摔倒。两天后,她的父亲去世,死亡原因为脑疝。
重新回看银行监控时,李女士发现父亲仅在最初的几分钟曾在柜台办理业务,之后的近两个小时,都是工作人员带领父亲进行机器或手机银行操作,直到父亲出现明显异常,这项业务也仍未完成。起诉状中,李女士一方提出,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未能根据其父亲的实际年龄及身体状况提供适合的业务办理方式,在要求使用手机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尽到指导义务,最终导致其父亲死亡的后果。该诉讼于2月12日在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开庭,尚未宣判。
据李女士回忆,事发当日,她的父母一同去往银行分别办理境外汇款业务。两年前,李女士的爱人曾陪同母亲办理同项业务,当时工作人员帮助母亲开通了手机银行相关功能,大约花费一小时时间办理完成,而李女士的父亲是初次办理这项业务。李女士提供的监控显示,2024年10月22日早上9时,李女士的父母进入银行,随后李女士的父亲进入柜台区域,但自9时2分后离开柜台,此后未再进入柜台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