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开了两万公里了,不知道电池的衰减程度,刚好看到充电站可以检测就试一下。”近日,福州市马尾区江滨大道的“光储充检超级充电站”内,车主林鸿斌停稳车辆、插上充电枪,轻扫桩体二维码并在界面上勾选“充电+电池检测”选项,随即便开始充电并同步进行电池检测。不到3分钟,一份包含电池容量、绝缘状态等关键数据的“体检报告单”就呈现在他的手机上。
像林鸿斌这样“偶然体验”电池检测的车主,并非个例。作为新能源产业大省,福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万辆,动力电池作为车辆核心部件,其安全性直接关乎公共安全。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为何要给电池做检测?当前检测服务普及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走访。
星云股份打造的“光储充检超级充电站”
“充检一体”很便捷
为林鸿斌提供检测服务的“光储充检超级充电站”,由福建本土企业星云股份参与建设。远观这座充电站,它更像一座“能源循环站”:停车位上方的遮雨棚铺满光伏板,吸收的太阳能会存储到一旁的储能电池中,再按需为车辆充电——这便是“光储充”的核心逻辑。而车主关心的“检测”功能,则隐藏在每个车位的充电桩内。
据了解,站内的“充检一体”充电桩,能在充电过程中同步完成电池关键参数检测,涵盖电池容量保持率、电池绝缘状态、电池直流内阻、充电SOC(剩余电量)精度、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流精度、BMS电压精度等核心指标,数据误差可控制在行业标准范围内。
“我之前总以为电池检测要拆电池,得花大半天时间,今天才知道充电时就能完成。”林鸿斌的感慨,道出了不少车主对电池检测的认知误区。
目前,福建新能源电池检测的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已走在全国前列。除星云股份外,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旗下的“宁家服务”也推出了专业电池检测与修复服务。“我们在充电桩内加装了一个‘检测黑盒’,通过充检一体化技术,能在充电时完成电池健康度快速筛查。一旦发现异常,APP会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并给出维保建议。”宁德时代质量体系及后市场业务部总裁李伟说。
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时同步进行电池“体检”。
定期“体检”成刚需
今年3月1日,我国首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正式实施,明确将“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测”“电气安全检测”纳入新能源汽车年检必检项目。这意味着,电池检测从可选项目逐步转向强制要求。
同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定为强制性指标,要求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预防”,该标准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长期从事检测大数据研究的闽江学院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副教授何学智表示,在新国标背景下,电池检测能够精准测量电池的关键指标、参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能够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年检效率,帮助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做好日常车辆监测维保。
据了解,电池出厂时虽符合标准,但长期使用中的频繁快充、高低温环境、底盘磕碰、意外碰撞等因素,都会导致电池性能衰减或安全隐患累积,就像人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会引发健康问题,电池也需要定期“体检”。
闽运集团的经历,印证了检测的实际价值。“不久前我们对漳州一批新能源公交车做电池检测,发现部分电池在质保期内出现内阻异常、续航衰减等问题。凭借检测数据,我们很快和厂家协商更换了问题电池,避免了运营风险和经济损失。”闽运集团董事长徐钢说。
据介绍,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衰减、热失控、寿命不达标等问题备受关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建立常态化监测与预警机制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从车主权益角度看,电池检测也是保障质保权益的关键。根据工信部等部门规定,新能源车企需为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而检测数据正是判断电池问题是否在质保范围内的重要依据。
三重瓶颈待破局
尽管电池检测意义重大,但记者在福州市马尾区江滨大道的“光储充检超级充电站”观察发现:前来充电的车主络绎不绝,但主动扫码检测的却不足三成。“检测需要额外付费,一些人觉得只要车能正常开,就没必要花这个钱。”林鸿斌的话,道出了不少车主的心态。
走访中记者发现,当前电池检测普及度较低,主要受三重瓶颈制约。
一是车主安全意识不足。不少车主存在“出厂合格即是终身安全”的认知误区,尤其新车车主对电池衰减、隐患风险关注度低。二是付费接受度低。目前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单次检测费用多在80~150元之间,部分用户对“额外支出”敏感。“如果检测能免费或直接纳入保养套餐,我肯定愿意做。”林鸿斌说。三是检测基础设施不足。在福建,当前具备“充检一体”完善能力的站点有限,4S店、汽修厂等传统渠道的检测服务覆盖面有限,车主需专门前往指定站点,便捷性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政策与企业层面,新能先锋检测实验室经理王铭建议:“可推动车企将电池检测纳入常规保养服务,或通过政府补贴降低第三方检测成本。同时明确电池检测的周期(如每2万公里或1年)、触发条件(如发生碰撞后需强制检测),让检测有规可依。”
在技术与基建层面,需加快“充检一体”站点布局与技术迭代。星云软件总经理谌文平介绍,该公司研发的“电池健康AI大模型”可高效精准完成电池检测,目前已在闽运集团、石家庄公交集团等单位试点。但当前福建仅星云股份等少数企业布局前端检测站点,远不能满足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锂电池新国标的核心要求在于全面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这也意味着电池行业整体技术门槛需要不断革新和提高。”福州市工信局装备处处长杨惠说。徐钢建议,建立和认证一批具有资质的机动车检测机构,明确检测频率与范围。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池健康数据平台,便于用户、营运车企业、监管机构及时掌握新能源营运车服役中的电池健康状况。最关键的,还是提升车主意识。“电池的健康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更影响着车辆的资产保值,这要求车主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树立定期专业检测与科学养护的规范意识。”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表示。(记者 张文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