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前言,利润增长背后,应收账款飙升57%,第三次闯关IPO的晨泰科技仍然面临老问题叠加新隐患的困境。
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6月27日,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泰科技”)的IPO申请获得北交所受理。这已经是这家专注于智能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
此前,公司曾先后尝试科创板和平创业板上市,但均在问询阶段后主动撤回申请。
瞭望塔财经了解到,本次IPO,晨泰科技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271.68万股,拟募集资金2.85亿元,用于智能电网产品生产线升级建设项目、充电桩产品扩能建设项目等项目。
1、财务数据背后的增长隐患
从表面财务数据看,晨泰科技报告期内(2022-2024年)的业绩呈现增长态势:营收分别为4.38亿元、4.90亿元和6.87亿元。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6亿元、0.76亿元和0.97亿元。然而,在这份增长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
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1.96亿元、2.07亿元和3.25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57.22%,远高于营业收入40.05%的增长率。这种显著背离表明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可能依赖于更宽松的信用政策,而非真实的业务增长。
公司的毛利率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报告期内分别为31.37%、34.25%和29.10%。2024年毛利率下降5.1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滑。
2、客户集中度与依赖症结
晨泰科技的业务高度依赖“两网”(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4.49%、94.18%和95.81%。
其中,来自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合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86.51%、88.67%和86.71%。这种极端依赖使公司的业务稳定性存在重大风险。
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订单,报告期内通过招投标获取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93.29%、92.37%和91.56%。这种业务模式使公司在面对强势客户时议价能力有限。
3、研发投入不足与创新质疑
作为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是衡量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期内,晨泰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2288.39万元、2739.88万元和3223.09万元。
然而,2024年研发费用率只有4.69%,低于同行可比公司7.09%的平均水平。更令人惊讶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率(5.17%)甚至高于研发费用率。
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影响公司长期竞争力。在问询函中,监管层也关注到公司总工程师在2012年9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兼任董事长,且其薪酬全部确认为研发费用的合理性。
4、实控人背景与历史问题
晨泰科技成立于2010年12月,由李庄德、沈秀娥夫妇出资设立。2013年4月,夫妇俩将所持股份以7520万元转让给新泰伟业。
而新泰伟业则由他们的子女李泽伟(1993年9月出生)、李梦鹭(1991年3月出生)控制。股权转让时,这对姐弟仅20岁和22岁,且都不在公司任职。
这次转让价格被认为明显偏低。半年后的2013年10月,新泰伟业转让800万股晨泰科技股份的价格为每股1.6元;而2015年5月晨泰科技增资时,每股价格已达11.88元。
监管层在两轮问询中均关注到实控人父母相关问题。根据相关文件,晨泰科技实控人的父亲李庄德被列入限制消费人员;李庄德、沈秀娥控制的晨泰集团、华灿电子为人民法院列示的失信被执行人。
5、内部控制与信披缺陷
晨泰科技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缺陷。2021年1月18日,公司因未能按时披露2020年半年度报告,被全国股转公司给予公开谴责的纪律处分并记入诚信档案。
时任董事长项超和董事会秘书刘光也未能幸免。
2024年12月16日,公司又因未及时披露股份代持行为再次收到自律监管措施决定。
2016年1月,公司控股股东新泰伟业由第三方代为持有晨泰科技173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超过20%,但公司直到2024年9月才补充披露这一信息。
此外,从2016年到2024年,公司每年都对财报数据发布更正公告。个别年份的更正公告甚至多达五次,涉及银行借款、在职人数构成、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等多个会计科目。
6、现金流与运营效率问题
尽管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持续增长,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呈现波动:分别为5576.38万元、1.79亿元和1.47亿元。
2024年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18.02%,与营业收入增长40.05%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背离表明公司盈利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利润增长没有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
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75,低于行业均值3.45。这表明公司回款能力较弱,资产运营效率低下。
7、募投项目前景存疑
本次IPO,晨泰科技计划募集资金约2.85亿元,用于智能电网产品生产线升级建设项目、充电桩产品扩能建设项目、深圳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公司充电桩业务的盈利能力令人担忧。2024年,该业务收入为8200多万元,同比增长41%,但毛利润同比下滑超40%,毛利率仅9%。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募投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也需要警惕产能扩张后的市场消化能力。
智能电表行业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更换年限一般为5-10年。2021年开始行业进入景气周期,但这波更换潮过后,晨泰科技将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低谷?
瞭望塔财经发现,公司曾表示未来将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但目前其海外收入占比不足5%,远低于同行竞争对手(如海兴电力海外收入占比高达60%)。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第三次闯关IPO的晨泰科技,需要回答的不仅仅是业务持续性问题,还有那些历史遗留的内控缺陷和实控人关联疑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无法保证所有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的任何数据、观点或结论,均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任何投资操作或决策,所产生的所有风险及后果均应由其自行承担,本账号及作者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