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全域推广身心同治——
治病更治忧 就医暖人心
郭光耀(左)耐心为患者诊断。记者 石美祥 摄
当疾病来袭,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疼痛与不适,更易陷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漩涡。这种由疾病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若得不到疏导,可影响治疗效果。如今在福州,一场以“身心同治”为核心的医疗变革正在展开——医生看病时多了份“心理牵挂”,医院服务里藏着份“人文温度”,让越来越多患者感受到:治病不仅是消除病灶,更是一场温暖的心灵陪伴。
理念之变:
看病不只是治痛,更要舒心
“人一旦生病,哪能没情绪?”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林秀俤直言。查出肿瘤,恐惧加抑郁夜夜难眠;血压总降不下来,既怕吃药有副作用,又愁控制不住,天天闷闷不乐;慢性胃病反复犯,疼得吃不下饭,越折腾越烦躁;家属守在ICU外,吃睡不宁先熬垮自己。过去,看病只盯病灶,却漏了这些“心病”,可情绪不好,只会拖慢康复、影响药效。
林秀俤坦言,倡导推行“身心同治”,核心是要补上这块短板:“我们要让医生不只懂开药方,更会‘聊家常’,能从患者的叹气、沉默里看出难言之隐,用贴心话、实在招帮他们卸下心理包袱,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落到实处,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可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五届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吴爱勤教授指出,当前综合医院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识别存在明显不足——超过六成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最初都被当成单纯的躯体疾病治疗,“比如有人总说头疼、胃疼,做了一堆检查却查不出毛病,根源其实是工作压力大引发的躯体化症状,光吃止痛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吴爱勤教授提出的“身心同治整合治疗模式”,为福州的实践指明了方向:通过建立医患信任、运用沟通技巧、强化心理干预等方法,把“治身”和“治心”拧成一股绳。“我们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让每个医生都学会‘察言观色’,能从患者的语气、表情里捕捉情绪信号,及时伸出援手。”林秀俤说。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滕忠照教授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过程中,用先进传感技术助力下的“身心一体化”干预策略是未来医学的路径。
实践落地:
从医院到社区
贴心服务藏在细节里
在福州,“身心同治”不是空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大医院有专属“心理哨兵”,社区有时刻守护健康的家庭医生,每个环节都透着专业与温暖。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健康管理师化身“贴心人”,追踪关怀“心事重”患者
“从患者入住病区起,我们就会安排健康管理师跟进,他们不仅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还要担起‘心理观察员’的角色。”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主持工作的护理部副主任余晓若介绍,健康管理师会结合日常聊天、行为观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随时记录患者的情绪变化。
为确保心理问题不被忽视,医院还引进心理测评软件系统,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心事重”患者进行心理测试,对筛查出心理风险的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咨询,增强其心理弹性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管理师要向护理部实时上报重点患者的心理评估报告,详细了解患者心理负担、具体顾虑与所需支持。“要是发现有人情绪特别差,甚至有极端想法,我们会立刻组建‘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心理治疗师’专项小组,通过心理干预、情绪疏导、家属协作等方式提供全程支持。”余晓若说,医院还定了“硬规矩”:健康管理师每月要向护理部上报重点患者的心理疏导案例,通过持续分析与总结,实现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
余晓若分享了一则案例:一名肝癌患者因害怕化疗副作用,整天躲着治疗,健康管理师多次陪他聊天疏导,帮他慢慢放下“化疗就等于受罪”的念头,再邀请康复病友分享经验,最终让这名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顺利完成了疗程。
此外,医院的“长者热线”同样融入了心理关怀:老人不会用手机预约?打个电话就能帮着挂号;子女不在身边没人陪诊?护士全程跟着跑,从候诊到取药一路贴心提醒,还会边陪边聊家常,帮老人缓解就医紧张。
◆福清市医院:ICU外设“安心驿站”,家属不再“熬日子”
ICU实行无陪护管理,不少家属只能在走廊里打地铺、蹲墙角,心里的担忧更是无处安放。为此,福清市医院在ICU旁边打造了家属休息区,命名为“安心驿站”——免费提供34张床位,饮水机、洗手池、充电插座一应俱全,最贴心的是两个独立小房间:视频探视间能让家属通过屏幕看到患者状态,说上几句贴心话;医患谈话室里,医生主动找家属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
“以前天天在走廊里踱来踱去,就怕护士突然出来叫名字。”曾在“安心驿站”陪诊的林女士说,“现在能通过视频看到老伴儿眨眼睛、点点头,医生每天都跟我讲‘今天能喝两口粥了’‘精神头比昨天好’,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福清市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冉说,“安心驿站”不仅解决了家属的休息问题,更通过信息透明化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家属情绪稳定了,能更理性地配合治疗决策,这对患者康复也大有裨益。
◆社区医院:家庭医生15分钟上门,独居老人不慌了
“血糖仪报警声响个不停,显示21mmol/L。”去年夏天,台江区七旬独居老人赵老伯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吓得双手直抖——子女远在外地,自己该去哪家医院看哪个科室也毫无主意,急得团团转。这时,他脑海突然浮现一个熟悉的号码——签约家庭医生陈铭的电话。
“您别慌,在家稍等一下,我马上到!”陈铭在电话里的安慰,让赵老伯定了神。不到15分钟,陈铭提着巡诊箱赶来,一边快速为老人测血压、查体征,一边用正念呼吸法引导他放松:“跟着我吸气、呼气,慢慢数,别紧张,咱们先复查确认情况。”确认老人有高糖伴酮症酸中毒风险后,陈铭立刻启动信息化转诊绿色通道,对接好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的接收科室。赵老伯住院期间,她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用支持性心理干预,帮助老人缓解对“住院”的恐惧和“并发症”的担忧;出院当天,又上门手把手教老人测血糖、记饮食日记。
这是台江区瀛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准医疗+心理托举”模式的常态。该中心主任介绍,中心5支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针对独居、高龄老人开展个性化老年人签约包服务,不仅管看病开药,更会通过预约式上门、线上问候等方式,关注他们的孤独、焦虑情绪,用“常陪伴”驱散“空巢愁”,让老人们有家门口稳稳的身心“医靠”。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暖心引导”助老人战胜10年恐惧症
“一进牙科诊室,听到钻牙的声音,我就想跑。”年近七旬的林依姆受“牙科恐惧症”困扰了10年,尽管牙齿反复肿痛、义齿咬合不适,她却因为害怕治疗,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敢下决心。直到朋友推荐她找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薛靖楠,情况才出现转机。
第一次就诊时,薛靖楠没有急着打开治疗器械,而是拉着林依姆的手坐下,聊了起来:“您慢慢说,是不是以前看牙留下过不好的印象?别怕,咱们慢慢聊。”耐心倾听中,薛靖楠摸清了老人的恐惧根源——对治疗过程的未知和对疼痛的担忧。她没有急于解释技术,而是分享了几个和老人情况相似的患者康复案例,再一点点讲清楚现代牙科无痛麻醉的原理,还反复强调:“每一步操作前我都会先告诉您,您要是觉得不舒服,随时说停,主动权全在您手里。”
为了帮林依姆逐步克服恐惧,薛靖楠团队制定了“阶梯式引导”方案:第一次只做简单的口腔检查和清洁,让老人熟悉诊室环境和医护人员;后续每次治疗前,都留出10分钟和老人聊天,用“今天咱们只做个小处理”这样的温和话语,帮她建立信心;治疗过程中,始终用轻松的话题转移她的注意力,还会随时询问“有没有不舒服”。几个月后,林依姆的牙齿问题彻底解决,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怕看牙了:“薛主任的话比定心丸还管用,她的笑脸让我觉得特别踏实,总算把这10年的‘心病’治好了。”
双向奔赴:
以心换心,医疗更有人情味
“身心同治”的实践,不仅让患者看病更舒心,也让医患关系变得更融洽。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家庭病床科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柜子里堆着一沓沓感谢信。自2004年开科以来,科室主任郭光耀带领团队累计建立超万张家庭病床,服务11万余人次,20多年来零投诉,不少老人把他们当成亲人。
有位独居老人把遗嘱交给团队保管,反复叮嘱子女:“我走的时候,一定要请郭主任他们来送送我。”还有位老人亲笔写了感谢信,裱起来送给团队,并被挂在科室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写着“医生护士胜似亲人,居家养老有医有靠”。“我们上门时,老人常把自家产的水果、晒的笋干偷偷塞进药箱,推都推不掉。”郭光耀说,这些朴素的感谢,是团队坚持“身心同治”的最大动力。
如今,科室还引入了中医“情志调理”,在给老人做理疗缓解疼痛时,顺便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调节情绪;推进“互联网+居家医疗”,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视频问诊,心里有困惑也能随时找到医生。“治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郭光耀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宋月萍教授,对福州的“身心同治”实践连连点赞:“健康从来不是‘没病没痛’这么简单,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福州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推行‘身心同治’,不是单一医院的零散探索,而是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让医疗回归了‘关爱人’的本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今在福州,“身心同治”的暖流还在蔓延。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现,医院不再是冰冷的诊疗场所,医生不仅是治病的专家,更是懂自己的“贴心人”。未来,福州将继续深化“身心同治”理念,让每一次就医充满温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病痛中感受到关怀,在康复中重拾希望。(记者 颜澜萍)
上一篇:江苏官宣:管亚光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