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月的金风送爽,中秋与国庆双节携手而来,酒市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消费盛宴。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节日氛围下,酒商们却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过去几年,酒业遭遇库存高企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冲击,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调整。面对双节这一传统旺季,酒商、酒企不再盲目押注,而是以务实策略探索生存与发展之道,共同勾勒行业复苏的新路径。
01 现状困境:酒商心态转变与市场压力凸显
历经三年行业调整,酒商群体的心态从过去的“激进冲量”转向“稳健求生”,而市场层面的库存、价格、消费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经营难度。
从酒商心态来看,“动销优先、拒绝压货”已成共识。
河南一位资深酒商坦言:“以前总想着旺季多囤货赚差价,去年压了几百箱中端酒,至今还堆在仓库占资金,今年没看到实际动销数据,就算厂家给高返利也不敢进货。”
这种谨慎源于持续攀升的库存压力。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酒业整体库存水平居高不下,部分区域酒商的库存周转天数远超合理范围,去库存的紧迫性远大于销量增长。为回笼资金,不少酒商不得不“低价抛货”,山东某经销商就透露,其代理的二线品牌中端酒正以八折价格向餐饮渠道抛售,“哪怕每箱赚几块钱,能缓解现金流就知足”。
提货策略上,酒商的“保守倾向”更明显。
库存压力小的渠道商提货量仅参照往年同期,且产品选择向低价带倾斜——市场调研显示,今年双节前夕,酒商对300元以下价位产品的进货意愿同比增长20%;即便对新酒饮、低度酒等新兴品类感兴趣,也多以“小批量试销”探索,不敢全力投入。
市场层面的压力还体现在消费需求与价格体系的变化上。
消费端呈现“降级”趋势,高端酒礼赠、商务宴请场景持续萎缩,500元以上产品销量下滑明显;而100-300元光瓶酒、简装酒成为家宴、日常自饮的主力,此外,近两年青梅酒也逐渐成为众多家庭饮酒消费的选择。
价格体系上,300-800元中端价格带因库存积压严重,价格倒挂现象普遍,部分产品批价较出厂价低10%-15%,进一步压缩酒商利润空间。双重压力下,酒商的经营重心从“冲业绩”转向“保生存”,亟需找到破局方向。
02破局策略:酒商双线布局与酒企协同发力
面对困境,酒商与酒企形成“双向联动”:酒商以“大众产品+新酒饮”双线布局打开市场,酒企则通过产品与政策调整提供支撑,共同推动行业向“适配消费需求”转型。
酒商的核心策略是“大众产品与新酒饮两手抓”。
在大众消费赛道,他们精准捕捉“务实消费”趋势,加大300元以下产品推广。社区超市中,原本摆放高端白酒的显眼位置,如今被百元级光瓶酒、简装酒占据,超市老板表示:“现在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高端酒卖不动,实惠的大众酒反而走货快。”
而在低度新酒饮赛道,以梅见为代表的产品成为经销商的备货首选:2025年1-7月,梅见青梅酒同比增长超20%,部分商超、即时零售渠道增速达86%,其12度适中酒精度、酸甜解腻的口感,既能适配年轻消费者社交场景,又能满足家庭聚会等宴饮场景的全年龄段需求,因而备受欢迎,动销稳定,周转快速,不少地区的梅见还出现卖断货的情况。(补充:XX经销商表达梅见周转周期、周转快……)。同时,在他看来区别于市面上大多数昙花一现的代工贴牌低度酒品牌,梅见建立了严格、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包含从青梅源头的种植、采收,到酿造、陈放,以及品牌打造与市场销售等综合环节,能够为经销商生意转型赋能。
除了梅见,还有以会稽山”一日一熏“气泡黄酒为首的气泡酒和以优布劳、金星啤酒等为首的精酿啤酒,两者在今年都以逆势增长受到行业关注和渠道的青睐。
为推广新酒饮,酒商还创新营销玩法:线下门店设置“新酒饮体验区”,提供免费试饮;线上联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同时结合露营、野餐等新兴场景,打造“场景化消费”,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
酒企则从产品与政策两方面提供协同支持。
在产品端,酒企向大众价格带与新酒饮倾斜:茅台加大UMEET蓝莓气泡酒铺货,推出198元/瓶的台源红系列;五粮液推出29度“一见倾心”,主打年轻场景;泸州老窖以复刻版二曲、头曲系列拉动大众消费。
针对高端产品,酒企采取“静默策略”,茅台飞天、五粮液普五等主力产品双节期间无更新、不调价,默许渠道消化库存,还通过“扫码抽奖”“开瓶有礼”提升开瓶率,减少“渠道空转”的虚假动销。政策端,酒企优化经销商政策:降低进货门槛、完善返利机制,部分酒企还提供“库存调换”支持,帮助酒商将滞销中端酒换成畅销大众酒,缓解库存压力。
03趋势展望:场景化消费引领行业复苏
双节期间的市场变化,不仅是短期旺季的应对,更折射出酒业长期发展的新趋势:场景化消费崛起、价格带格局重构,而持续优化策略、贴合消费需求,将成为行业复苏的核心动力。
场景化消费已成为酒品销售的“核心载体”,三大场景潜力突出:宴席场景中,升学宴、婚宴订单集中爆发。
酒商推出“定制酒标”“宴席套餐”,酒企联动婚庆公司、酒店开展推广,300-500元性价比产品成主流;家宴场景中,大众产品与新酒饮需求双增,梅见等低度酒因“全家适配”成为新选择,酒商通过社区团购、家宴套餐精准触达消费者;此外,在餐馆里无论是吃火锅还是点烧烤,配上一杯冰镇青梅酒解油解辣,这一佐餐搭配也备受消费者青睐。年轻社交场景中,新酒饮凭借时尚属性占据优势,酒吧、KTV等场所新酒饮销量持续增长,酒商还通过主题派对、特色鸡尾酒吸引年轻群体,培育长期消费习惯。
价格带格局也将逐步重构。300元以下大众价格带因需求稳定,成为“基本盘”,新酒饮的加入将进一步激活市场;300-800元中端价格带经过双节去库存,年底库存压力有望缓解,但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品牌可能被淘汰,市场向头部与区域强势品牌集中;800元以上高端价格带,若能维持价格稳定甚至小幅回升,将成为高端消费复苏的信号,近期高端酒拍卖价上涨,已显露出信心恢复的迹象。
对行业而言,未来复苏需围绕“消费需求”持续发力:酒商需继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场景化运营与线上线下融合;酒企需加大产品创新,推出更多适配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产品;同时行业需加强规范,维护价格体系稳定,避免恶性竞争。只有酒商、酒企共同顺应趋势,以消费者为核心优化策略,酒业才能真正走出调整周期,迎来可持续的复苏春天。
双节的热闹终将启幕,但酒业转型的脚步不会停止。这场围绕“生存与突围”的探索,正在为行业构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新生态——当酒品真正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当酒商、酒企的策略真正匹配消费趋势,酒业的“复苏之春”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