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零息可转债融资创纪录!保险巨头接连大胆操作,底气在哪?
创始人
2025-09-12 01:02:42
0

时隔3个月,又一家“中”字头保险集团宣布发行超百亿港元的零息可转债。

9月11日,中保新知从中国太保获悉,该公司发行港元H股可转债,在零票息前提下,最终实现溢价发行,融资规模155.56亿港元,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七成,转股溢价率25%,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公司基本面和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认可,进一步丰富了国有金融上市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投资者群体。

之所以在市场上备受关注,是因为本次发行实现多项纪录:境内外同时上市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港元零票息可转债;近20年来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2025年至今亚太区金融机构板块最大的海外再融资项目。

用于三大战略

155.56亿港元的融资,中国太保将用在哪些方面?对此,中国太保明确表示,将主要用于支持保险主业及公司“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发展。

“在保险行业由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新发展阶段,本次募资充分展现了中国太保聚焦主责主业,坚定围绕战略重点,坚守价值、坚信长期,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太保如是表示。

根据公告,中国太保本次零息可转债的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39.04港元(可予调整),较中国太保H股于2025年9月10日(即签署认购协议日期)在香港联交所所报收市价每股32.20港元溢价约21.24%;及H股于截至2025年9月10日(包括该日)连续五个交易日于香港联交所所报平均收市价约每股31.87港元溢价约22.49%。

假设债券按每股H股39.04港元的初始转换价悉数转换且不再发行其他股份,则债券将可转换为约3.98亿股转换股份,约占该公司于本公告日期现有已发行H股数目的14.36%及现有已发行股本的4.14%;以及约占该公司于债券获悉数转换后经发行转换股份扩大后已发行H股数目的12.55%及已发行股本的3.98%(亦假设公司股本未因任何原因而发生变动)。

对于中国太保本次零息可转债发行,高盛发布研报评价,该公司利用过去12个月股价上涨及低成本融资的机会所进行的股票募集。

一方面,高盛并不认为中国太保的核心保险子公司(太保寿险及太保财险)有即时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鉴于长期债券收益率走向的不确定性,高盛相信额外资本可让中国太保在资本管理上更具弹性。

事实上,在融资方面,中国太保一直积极面向全球资本市场。2020年,中国太保成功发行GDR,登陆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首家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通过高效链接全球资源,中国太保在吸引国际优质资本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股东构成,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时隔五年,中国太保H股可转债的发行有助于公司增强应对不同经济周期和经营周期的可持续资本供给能力,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强化市值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保险巨头的底气

顾名思义,零息可转债是指既没有定期利息,又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债券,能够降低险企的融资成本。

我国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引下,低利率态势短期很难扭转,保险巨头逐渐青睐发行零息可转债。今年6月,另一家头部险企中国平安也溢价发行117.65亿港元于2030年到期的零息H股可转换债券。

中国平安当时表示,发行零息可转债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满足集团未来以金融为核心的业务发展需求,用于补充集团的资本需求;支持集团医疗、养老新战略发展的业务需求等。

和中国太保一样,中国平安也是溢价发行零息可转债。6月4日,中国平安在公告中就表示,该可转换债券的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55.02港元(可予调整),较H股于2025年6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所报的收市价每股46.45港元溢价约18.45%。假设债券按每股H股55.02港元的初始转换价全部转换且不再发行其他股份,则债券将可转换为约213831334股转换股份,约占中国平安于公告日期现有已发行H股的2.87%及现有已发行总股本的1.17%。

或许,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为什么会接受两家中国头部险企溢价发行的零息可转债?毕竟,如果股价一直低于转换价,保险公司最终只需偿还本金。

其实,在投资者看来,认购零息可转债,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上市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看好,愿意放弃当期利息以通过转股换取潜在更高资本收益。换句话说,投资者是在践行“价值投资”。

将视角跳出保险业来看,中国发行“零息”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也并没有很多。目前,互联网上可查询到的最早的一笔大规模零息可转债是中国石化2007年4月发售的总额为117亿港元的“零息”可转换债券。近年来,浙江沪杭甬、药明康德、中兴通讯、顺丰控股等企业也尝试了零息可转债发行。

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一般而言,增资和发债是保险公司进行资本补充的两大主要手段。

此前,中保新知统计今年上半年险企资本补充情况发现,13家险企发布增资计划或完成增资。在发债方面,永续债“挑大梁”,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工银安盛人寿、阳光人寿、交银人寿、新华保险纷纷入局。

华源证券6月24日发布的固收深度报告显示,2023年首只保险永续债“23泰康人寿永续债01”发行,且今年以来,截至6月8日,永续债发行规模为保险公司所发行各类金融债首位。

永续债能够成为险企发债的主流,和它的资本认定属性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资本补充债能够补充险企的附属一级资本,提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而永续债则能够补充核心二级资本,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当下,作为头部险企的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选择发行零息可转债,是险企拓宽补充资本的一种新选择。相较于传统发债补充资本,零息可转债不仅可以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其转股后还可以补充核心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并提升偿付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受“偿二代”二期实施、低利率态势以及业务扩张驱动等因素影响,保险行业整体资本补充将持续高企。

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下,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认可资本、风险因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险企偿付能力吃紧。监管规定,偿付能力达标的险企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如此严格的考核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治理能力、增资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险企承压明显增加,偿付能力不容乐观。

因此,2024年12月,监管部门将原定于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再延长一年。随着过渡期延期仅剩不足半年,行业仍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

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保险机构要更好发挥“两器”“三网”作用,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要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太保此次发行历史最大规模港元零息可转债背后,彰显着对未来发展的底气和信心。零息可转债的发行可以及时“补充弹药”,增强公司资本供给能力。而在3个月的时间,两家头部险企先后发行港元零息可转债,表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保险公司实力的认可。

这些保险巨头所要做的,就是不负众望,在基本盘的高质量转型、创新盘的深度融合方面,稳扎稳打,少一些概念,多一些实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