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吉雪娇
8月以来,银行理财行业监管、市场与行业格局迎来新的变化。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最小持有期型、日开型等固收类产品规模维持稳步扩张。
与此同时,受权益市场回暖驱动,以“固收+权益”为代表的含权类理财产品研发与供给力度也有所加大。
最短持有期等产品仍受热捧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行业整体呈现稳健发展态势。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 (2025 年上)》,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63万只,募集资金36.72万亿元。
从产品结构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0%,体现出理财市场对稳健型产品的发展偏好。
在分析人士看来,2024—2025年上半年主要是利率下行驱动,存款利率调降,固收类理财产品吸引力提升,居民大规模申购固收类理财产品。从市场演变趋势上看,2024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6.40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25.79%,较年初减少 4.38 个百分点。而最短持有期型、日开型等固收类产品规模维持稳步扩张,折射出投资者在流动性与收益性诉求间的动态平衡。
普益标准指出,在市场波动环境下,最短持有期型理财产品凭借其相对灵活的申赎机制,深受投资者喜爱,产品发行节奏整体保持稳定,存续规模增长趋势良好。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末,理财机构最短持有期型理财产品月内发行396只,月末存续产品共5641只,总规模约9.5万亿元。
含权类理财产品供给增加
另一方面,受权益市场回暖驱动,以“固收+权益”为代表的含权类理财产品也受到关注,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供给力度有所加大。
国信证券报告指出,低利率环境下,“破刚兑”后居民财富理财风险偏好提升,从传统存款、现金理财、纯债理财等转向多资产产品。传统储蓄利率持续走低,房地产投资属性减弱,迫使居民寻求更高收益的理财渠道。同时,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多元资管产品的投资门槛与信息成本,使得分散配置、追求长期稳健回报成为新常态。这背后反映了居民从单纯追求增值到注重财富保障与传承的深刻理念转变。
为此银行理财今年以来加大R3风险等级研发,尤其通过5%—10%左右仓位配置指数增强、量化中性等产品,较好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2.5—3.0%),这使得今年“固收+”方向理财显著研发积极性高于纯债类产品。
而近期权益市场表现向好,带动理财公司发行的“固收+”及混合类理财产品收益水涨船高。
其中,权益类产品表现突出。华宝证券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43只公募权益类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为正,17只超10%,带动含权类产品吸引力上升,部分资金从纯固收产品转移。
分散投资应对短期波动
“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资产收益持续下行,以及权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呈现了向含权类资产流动的现象,但基于银行理财的客群定位,投向固收类资产的资金仍占多数。”普益标准指出,在新发市场方面,市场对于含权类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有所提升,除“固收+”产品持续推出外,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的发行数量也有所提升。
总体来看,相比其他理财类型,混合类银行理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稳健性与灵活性兼备:与现金管理类或定期存款等产品相比,它的收益潜力更高,同时可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和抗通胀能力;与纯债类理财产品相比,它通过适度配置权益资产增加了组合收益机会;与权益类理财产品相比,其风险更可控,波动较小。
那么,在参与混合类理财产品投资时需要留意哪些问题?对此,普益标准建议,首先,相对固收类产品,混合类产品通常收益波动较大,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具备中长期投资规划的投资者。其次,当前权益市场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呈现向好趋势,但投资者仍需警惕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风险,避免盲目追涨,建议分散投资,以应对短期波动带来的影响。最后,在选择产品时,建议充分了解产品说明书,明确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和风险等级,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和目标进行科学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