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员工就得待在一块儿干活?
创始人
2025-09-11 13:44:37
0

2025年9月的西雅图,人工智能领域的王者OpenAI宣布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将产品实验与分析公司Statsig收入囊中,交易金额高达11亿美元。


Statsig并非无名之辈,它的客户名单上闪耀着Notion这样明星公司的名字,甚至OpenAI自己也是其服务的对象。


然而,真正让这笔交易变得非同寻常的,是Statsig自2021年诞生之日起就刻在基因里的一条规定:全公司155名员工,必须每周五天全员到岗工作,一天都不能少。


在这个远程办公、混合模式成为主流的后疫情时代,Statsig的选择有些“复古”。


但这匹特立独行的“独角兽”却用惊人的成长速度——短短4年成长为独角兽公司,向世界证明了它的逻辑。其创始人——出身于Facebook的高管Vijaye Raji认为,这种强制性的面对面工作,才得以锻造出一种“高带宽、深度协作”的组织文化。


OpenAI的CEO Sam Altman也是“办公室派”的信徒,他曾经直说:初创公司,就得待在一块儿干活,效率才最高。


这使得其他AI初创公司也纷纷采取每周4~5天到岗的“Office-First”文化,他们坚信,只有身处“脑谷”的中心,才能在想法和速度上不落后于人。


于是,一个问题出来了——咱们到底走“办公室派”,还是走“远程派”?


一、办公室的“引力”,能量、偶然与创新的化学反应


Statsig这种“办公室派”的打法,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


核心逻辑就一句话:用物理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换取时间效率上的绝对优势。


初期强制集中:创始团队从第一天起就明确,所有人都必须在办公室。这就直接筛掉了那些追求“自由工作”的人,留下的都是能接受这种高强度、高密度协作模式的“战斗人员”。


中期形成“反应堆”: 当所有聪明人都被关在一个空间里,整个办公室就成了一个“高压创新反应堆”。


之前微软拿自家员工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转向远程办公导致微软内部正式业务团队和非正式社群的互联互通度降低,更加孤立,员工用于跨团队协作的时间比例较疫情前下降了约25%。


这消失的互动,可能就是一次足以改变产品走向的偶然对话,一次能够避免项目偏航的及时提醒,或是一次让新手茅塞顿开的“偷师学艺”。



更直接的是,办公室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压缩了信息传递的损耗,一个想法提出来,五分钟之内就能在白板上被画成原型;一个代码出了Bug,转个身就能找到三个人一起排查。这种信息传递的“零延迟”,是任何线上沟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


所有沟通成本被压缩到最低,执行效率被拉到最高。


比如在Statsig这样分秒必争的AI产品开发赛道里,沟通成本是第一位的。

后期文化固化:日复一日的面对面,不仅是解决了工作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这种“战友情”式的文化,会在关键时刻,比如产品攻坚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种能量似乎也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回报。


Resume Builder在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那些强制员工返回办公室的公司中,高达61%的企业报告了收入的增长。


这似乎在暗示,办公室里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忙碌感”,最终会传导至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但这就说明“办公室”派赢了么?


二、“远程派”的反攻,才华不受地理的约束


另一边,“远程派”的打法则是完全不同的路数。


这套打法也极其凶悍,核心逻辑是打破地理的限制,用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对传统公司进行“降维打击”。


第一步,拆掉“人才围墙”:传统公司只能在办公室周围几十公里内招人,而远程公司的招聘范围是全世界。硅谷的顶尖工程师,欧洲的设计大牛,亚洲的营销鬼才,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二步,用“低成本”换“高研发”: 不用付一线城市昂贵的办公室租金,省下来的钱干嘛?全砸在人才和研发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用更低的成本,雇佣了更优秀的人,产出了更牛的产品。


第三步,效率反超:很多人以为远程效率低,但异步工作模式可以让员工自己安排时间,在精力最集中的时候干活,免去了通勤和办公室里的无效社交。


比如,网络安全领域的巨头Chainguard在2025年已是一家估值35亿美元的公司,但它甚至没有一个实体意义上的总部。


它的团队遍布全球,依靠的是清晰的线上协作流程和定期的线下聚会来维系组织的活力与凝聚力。


而更为极致的例子是GitLab。


这家自2011年创立之初就坚定奉行“全员远程”的公司,在上市前估值便冲破150亿美元。他们骄傲地宣称,其独特的“异步工作”模式——即允许员工在不同时区、不同时间完成工作——反而让产品迭代的周期缩短了20%。


在GitLab看来,强制同步的朝九晚五才是对创造力的最大束缚。


这些“没有围墙的独角兽”用事实证明,灵活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它能为公司节省30%到50%的高昂运营成本,更能让企业打破地域的枷锁,在全球范围内招揽最顶尖的英才。


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为西雅图或硅谷的高昂人力成本而烦恼时,你已经将一位欧洲的天才程序员或亚洲的顶尖设计师纳入麾下。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


三、走哪条路线


看,这就很有意思了。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打法”在碰撞。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哪种打法是对的?


或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选择“办公室”还是“远程”,而在于我们是否问对了问题。这个问题藏在三个维度之中:业务的性质、公司的阶段和文化的意图。


首先是业务性质


像Statsig这样身处AI和底层技术开发领域的公司,其工作高度依赖于紧密的、实时的、高保真度的信息交流,以及对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在这种场景下,面对面的高带宽沟通几乎是刚需。


然而,对于一个内容创作、软件开发或者咨询服务类的公司,其核心工作更多依赖于个体的深度思考和创造,一个安静、免受打扰的环境反而更能激发产出。


其次是公司阶段


在一家只有10个人的初创公司早期,创始人需要将愿景、文化和工作方式,像细胞分裂一样快速、精准地传递给每一位核心成员。


此时,共处一室所带来的耳濡目染和高强度磨合,其价值无可估量。但当公司成长为数百上千人的规模,需要跨时区、跨地域协作时,一套成熟、高效的远程协作体系则成为其能否持续扩张、吸纳全球人才的生命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意图


你希望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是强调纪律、执行力和集体冲锋的“军队式”文化,还是崇尚自主、信任和个人创造力的“精英联盟式”文化?


工作模式本质上是组织文化最外显的表达。


Statsig的选择是其“高绩效、高协同”文化的必然结果;而GitLab的模式则是其“透明、高效、自主”文化的完美体现。

真正伟大的公司,从不盲从。


它们会像一个建筑师一样,根据自己想要建造的“大厦”——也就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来精心设计它的“地基”和“结构”,而工作模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所以,在选择“办公室派”与“远程派”之前,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使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协作方式?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创造一个环境,让最优秀的人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当你想清楚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的公司应该是什么形状,自然就有了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作者: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