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亚军
摄影:Bob君
两轮融资近2亿美元,高盛、骏麒、恒基都投了。
近日,据外媒报道,知名营养品企业Aland Health Holding(艾兰得健康控股)正在寻找潜在买家,出售方式为“全部或控股权”,目标估值不低于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07亿元)。
据路透社援引两位“直接参与讨论”的投资人士称,艾兰得公司已经聘请高盛在中美两地同时接洽战略买家与PE基金,但尚未设定接收非约束性报价的截止日期。据此,外界猜测该计划仍处于早期阶段。
公开报道显示,艾兰得曾先后获得过高盛增长基金、骏麒投资、恒基(中国)等机构近2亿美元投资。若该出售计划最终成功,三家机构或能借此实现退出。
5家PE已签保密协议
进入初步尽调阶段
据了解,艾兰得公司董事长常亮通过多层BVI公司合计持股约60%,拥有绝对控制权。
剩余40%股权由骏麒投资(Affinity Equity Partners)、高盛增长基金(Goldman Sachs Growth Equity)及恒基(中国)(Henderson Investment Corp.)三家财务投资人持有,他们在2017-2020年间分批进入。
该出售计划的潜在交易可能采取“老股转让+增资扩股”组合方式,买方既可一次性收购创始人及部分财务股东老股,也可同步注入资金做增量,用于美国、欧洲产能扩建与并购整合。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艾兰得公司2025年预期EBITDA约1.5亿美元**。按15亿美元整体估值计算,EV/EBITDA倍数≈10×。可供参考的对象包括,全球CDMO龙头Catalent因业绩下滑,2025年8月市值对应2025E EV/EBITDA约9.3×,以及中国A股保健品生产企业平均8-11×。
考虑到艾兰得以出口代工为主、利润率受原料波动影响更大,10×处于合理区间上限,说明卖方对“中国牌照+全球产能”稀缺性有较强溢价诉求。
综合路透社、FoodTalks两家媒体的报道,目前多家PE机构,包括KKR、凯雷、贝恩资本及两家中国头部美元基金等,已签署保密协议并进入初步尽调阶段。
战略买家方面,像黑石旗下营养品平台、荷兰DSM(芬美意合并后实体)亦在短名单之列。不过截至9月8日,艾兰得公司尚未发出Teaser(投资概要,BP的简化版),也未开放完整数据室,仍处于“市场试探”阶段。
常亮和艾兰得
历经4次跳跃式发展
艾兰得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1990年,江苏靖江“葡萄糖厂”与港资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叫江山制药(艾兰得前身)。其一开始只能生产VC(指维生素C,简称维C或VC)大原料,产能3000吨。不过天公不作美,彼时恰逢行业价格血崩,江山制药一度面临亏损。
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几年。等到了1997年,江山制药幸运的拿到了国内第一张“VC含片”保健食品蓝帽子,并注册品牌“艾兰得”。从此,艾兰得这个名字便开始广为人知。
2006年,常亮全面掌舵艾兰得,他不仅砍掉40%低毛利原料药产能,还投入2亿元用于改建符合美国cGMP标准的制剂大楼,并定位“国际代工”。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欧美品牌的外包加速。也是借此机会,艾兰得2009年出口片剂突破10亿片,率先进入Costco、Walgreens供应链,完成第二次跳跃。
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艾兰得便开始着手扩张,并围绕自身业务做了几笔跨国并购。
包括,2013年收购美国IVC公司(International Vitamin Corporation),取得洛杉矶、北卡两处工厂与全美分销网络;2015年收购荷兰营养品工厂Bergen(后改名Aland Europe);2016年收购英国OTC企业Biotiful;以及2017年收购加拿大领先非处方药厂CVT。
4年4笔境外并购,合计耗资约6亿美元,从此,艾兰得公司的全球产能从30亿片猛增至200亿片,销售网络覆盖80+国家,实现“亚洲生产-欧美品牌-全球销售”的第三次跳跃。
去年,艾兰得还入选“江苏省独角兽”,并于同年启动美国阿肯色州新工厂,开始服务沃尔玛自有品牌,预计2026年满产可新增收入2.5亿美元。
据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自然年度,艾兰得在全球共生产片剂300亿片、软胶囊90亿粒、硬胶囊60亿粒、粉剂1.6万吨。折合每日下线约1亿片(粒/袋),规模居全球营养CDMO前三。
利润方面,2024年,艾兰得经调整EBITDA 1.35亿美元,净利润约0.75亿美元,净利率5.5%。2025年随着高毛利软糖、运动营养粉上量,EBITDA指引1.5亿美元,净利0.85亿美元,净利率略升至5.9%。
两轮融资近2亿美元,
高盛、骏麒、恒基都投了
查询公开报道,艾兰得历史上,有记录的公开融资好像是两次,融资总额接近2亿美元。
包括,2017年引入Goldman Sachs Growth Equity(高盛增长基金)投资,据说金额为7000万美元;
以及2020年引入由Affinity Equity Partners(骏麒投资)领投、Henderson Investment Corp.(恒基中国)跟投的一轮战略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本轮融资总额达到1.27亿美元,投后估值约90亿元人民币。至此,艾兰得正式跨入独角兽行列。
长期关注一级市场的朋友应该都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引入外部融资之后,通常都会有IPO计划。在2021年和2022年,也确实曾有为数不多的媒体报道过,艾兰得有IPO的打算。
而且在2022年,艾兰得还完成了内部重组,由开曼Aland Health控股。此举被解读为——为未来在香港或美国IPO做好架构预留。
但是根据公开资料,截至发稿,艾兰得尚未向任何交易所正式提交IPO申请,也未发布过招股说明书或招股文件,因此没有“已提交IPO”的记录。
对此,有分析认为,艾兰得为典型的“红筹结构”,母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通过BVI、香港、荷兰、美国等多层架构控制全球资产。
这种结构在港股或美股上市较为常见,但在A股上市存在合规障碍,尤其是2021年以来《境外上市新规》对红筹企业审查趋严。
同时,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代工企业客户集中度高、品牌力弱,盈利能力波动大等因素影响,营养保健品行业近年来也在面临着更维严格的监管审查。
这就使得营养品代工企业在A股IPO审核中通过率偏低。比如百合股份,其曾先后两次申报IPO,但均被问询合同生产模式合规性、食品安全等问题。
因此,综合以上多重因素考量,可能是艾兰得寻求并购出售,而非IPO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