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集合店“大败退”
创始人
2025-09-09 21:25:00
0

最近笔者发现,北京合生汇曾经的排队王,主打辽宁街头小吃的“堂堂小伙夫”正在大面积关店,截止到8月底,其北京所有门店均已关闭,目前仅剩下深圳(壹方汇店)一家门店在运营。


另有网友在大众点评上留言:“怀疑商家跑路,导致充值的钱无法使用”;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有人爆料“堂堂小伙夫”拖欠供应商货款。


“堂堂小伙夫”成立于2020年,曾在北京、深圳和郑州开出12家门店。其中北京合生汇店(首创店)日均最高接待超1000人,高峰期排队超过2小时。


无独有偶,定位于乐山小吃集合店的“花盐街”,在过去一年陆续关闭了75%的门店,目前只有3家门店还在运营;四川小吃集合店“点兵点将”也在加速关店,目前北京市场只剩下3家店,从全国范围来看,其门店数量较巅峰期的400家缩水了三分之二;长沙小吃集合店“黑白电视”已经彻底退出了北京市场,全国门店数量骤减至91家,关店率高达55%。



一边,“跑路、闭店、收缩”,地方小吃集合店正在出现集体大败退。而在另一边,2024年中国小吃快餐品类规模突破万亿,增速超过7.5%,是为数不多还在增长的品类。


小吃品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割裂的情况?小吃集合店到底出了哪些问题?未来小吃品类的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一、小吃集合店,就是“升级版沙县”?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吃集合店并非什么“新物种”,严格意义上来说,沙县小吃、杭州小吃、成都小吃都算是“初代”的小吃集合店。


如今我们看到的小吃集合店,就是在传统小吃店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


首先,渠道升级。越来越多的传统小吃品牌开始从街边走进购物中心,马小火、丝恋、点兵点将、蓉李记等品牌80%的门店都开在了购物中心里。


曾经高不可攀A类的商圈也进入到小吃品牌的视野范围内,堂堂小伙夫的首店选择了北京流量最大的指标性商场——朝阳合生汇;花盐街则把店开在了寸土寸金的北京国贸CBD。


其次,场景升级。小吃集合店一改过去“小、破、脏”的形象,花重金在场景上进行改造,体验升级。


堂堂小伙夫把门店设计成街边小吃大排档的样子,座椅是啤酒筐,服务员穿着东北大红袄,一秒穿越回东北,氛围感十足。花盐街则把“老乐山”搬进了购物中心,不论是像茶壶这样的器皿,还是用竹筐做软装,你都能感受到复古、怀旧的乐山气质。马小火西域市集将新疆各地的美食通过档口的形式呈现,浓厚的异域风情,让你感觉身在新疆。



最后,产品升级。小吃集合店们放弃了传统小吃店一店一品的“单品思维”,而是把地方特色小吃一股脑打包进店。花盐街的slogan是“小吃百种,大味乐山”,堂堂小伙夫的口号是“一口吃遍辽宁大街小巷”,点兵点将的宣传语叫做“无需东奔西走,一站式吃遍四川特色”,马小火的卖点是“半小时吃遍西域”……


位置从街边到商场,装修从简单到豪华,产品从单一到复杂,小吃集合店完成了一波华丽转身。


品类升级为顾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叠加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和餐饮创业浪潮,小吃集合店2021年前后开始爆发式增长。蓉李记、湘下佬的门店数量最高时均突破100家,黑白电视一度超过200家,点兵点将更是接近350家。在流量上,小吃集合店成功坐上了购物中心的C位,堂堂小伙夫、花盐街常年稳居小吃快餐和川菜的热门榜榜首,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二、小吃集合店,竟是伪命题?


从去年开始,小吃集合店的势头急转直下,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定位有Bug。全国超过70%的小吃品牌的人均消费在20元以下,但大部分小吃集合店的客单都高于这个标准,点兵点将平均客单是35元,堂堂小伙夫是50元,花盐街更是达到了70元。用一顿快餐甚至正餐的价格去吃小吃,明显与消费降级的大环境背道而驰。


第二,客群不清晰。堂堂小伙夫要把菜卖给辽宁的老铁,那问题来了,北京的辽宁老乡够不够多?能不能撑起店里的生意?如果说把客群扩大呢?问题又来了,尝鲜没问题,复购怎么解决?一旦品控下降,连老乡都不会支持你。



所以,小吃集合店到底是“在外地,做本乡人的生意;还是在外地,做外地人生意”?到底是卖产品,还是卖乡愁?


过去几年,作为知名度最高的小吃集合店,文和友的境遇已经给出了答案:文和友广州投资2个亿、占地5000平米,单日排队最高达3000桌,如今已经黯然落幕;深圳文和友高光不再,目前仍在苦苦支撑。北京和平菓局、武汉利友诚、福州M17等全国各地的“文和友分友”也归于平庸,流量下滑严重。


第三,产品“三宗罪”。


不聚焦:“汇集家乡经典小吃”,听起来样样都好,但问题是,如果什么都是爆款,就等于没有爆款;样样都是招牌,相当于没有招牌。产品平庸,吃完就忘,没有记忆点。


同质化:小吃是供应链渗透率最高的品类之一,我们常吃的一些明星单品都是非常成熟的供应链产品,比如湘菜里的臭豆腐、糖油粑粑、大香肠;东北菜里的烤鸡架、锅包肉、冷面;川菜里的酸辣粉、锅巴土豆、烤苕皮、包浆豆腐、冰粉、红糖糍粑、小酥肉等。


供应链程度高,就导致产品雷同、口味相似,同质化严重,在店里吃的跟地摊吃的口味没区别,消费者很难为这样的高溢价、低品质的产品买单。



定位摇摆:如果店里的小吃比重太多,那刚需性就不够,顾客到店消费的频次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一味的增加主食,提升刚需,又跟品类的定位不符。更要命的是,有些品牌为了迎合市场,挽回流量,什么产品火就卖什么,比如号称是“四川小吃天花板”的点兵点将,居然卖起了费大厨同款的“辣椒炒肉”。


第四,财务模型有大问题。


在哪吃小吃,大家是不挑地方的,地摊可以,街边店也行,夜市更没问题。但是,一旦进了商场,成本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店变大店,房租成本涨上去了;夫妻店变连锁店,人工又增加了;单品变多品,设备和库存又上去了。


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流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小吃是典型的非刚需品类,非刚需要想包住成本,就必须开在流量高的地方,流量高就意味着租金高,要想平衡租金,客单就必须涨上去,客单涨上去了,流量就下来了……问题形成了闭环,无解了。


我们都知道,好的商业模型是短周期、低投入、高回报。而小吃集合店则恰恰相反,在一个高租金、高流量的地方做一个低频、低毛利、低复购的生意。一旦品类的红利期过去,品牌就万劫不复。



第五,跨品类竞争。


近几年随着行业内卷加剧,几乎所有餐饮品类都开始做加法,尤其是快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以粉面为主的快餐品牌共推出了242款非主食类新品,小吃的比例高达30%,排名第一。对于快餐而言,小吃能够搭配套餐,提升客单价,还能丰富场景,拓宽客群。所以我们看到大量快餐品牌的菜单里,炸串、小酥肉等成为标配,卤味变成了“万能搭子”。


存量市场下,小吃的市场份额被严重分流。除了被快餐截胡,更被各类网红小吃打的抬不起头,就连海底捞都去夜市摆摊卖小吃。更惨的是,疫情之后政策放开,大量的街边小吃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小吃多到吃不过来,产品没有稀缺性,大量挤压了商场店的生存空间,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场干不过街边,街边干不过地摊。


沙县小吃的slogan是“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反观现在的小吃集合店,性价比的优势全无,吃一次小吃的价格比一顿快餐还贵。另外,传统小吃店“即买即走、边走边吃”的优点也彻底消失,小吃集合店在市场的压力下,已经变成了“披着小吃集合店外衣”的快餐店。


门店从小到大,模式从轻到重,市场从一片蓝海走进了一片红海,从结果上看,小吃集合店的这一波“强行升级”已经宣告失败。


三、小吃品类,还是不是个好买卖?


先说结论:小吃不会消失,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第一种,反供应链模式。


小吃是典型的“小门店+大连锁+全供给”的商业模式,尤其像麻辣烫、炸串、卤味这样高度供应链化的品类,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能跑出千店万店。但硬币通常都有两面,“口味同质化,缺少烟火气”,加上对预制菜的抵触,使得消费者对连锁型的小吃品牌早已祛魅。


而另一边我们发现,能够最终沉淀下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小吃品牌,都有着强大的产品基因且能遵循着地域偏好,最重要的是——“坚持手作”。


比如,乐山的小豆海棠品牌坚持90%是手工制作;杭州的椿花奶奶主打“每日现点现做”;昆明的留焕小吃的卖点是“四代传承,坚守老味道”;贵阳的怪噜饭给自己的定位是非遗文化和“技艺传承的小吃手艺人”;宁夏吴忠的杜优素,通过对地标美食的升级再造弘扬吴忠的早茶文化……


卤味是“现炸的”,糖水是“现煮的”,米粉是“现磨的”,浇头是“现炒的”……模式做重,锅气做足,仪式感做强,“反供应链”确实增加了人工和能耗,但也建立了壁垒和差异化。小豆海棠从乐山走进成都,6家店家霸榜,成为现象级的品牌;怪噜饭连续登上必吃榜,成为贵阳唯一上榜的小吃品牌;杜优素更是成为宁夏小吃的一面大旗……


第二种,“小吃主食化”。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全国如此众多的小吃品类,为什么只有西北的小吃集合店生意不错?


答案是,西北的小吃大部分都是主食。


凉皮、拌面、肉夹馍……我们常吃的西北小吃基本都是以碳水为主,饱腹感强,既能解馋又能管饱,所以西北小吃的生命力更长一些,相反的,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小吃就比较吃亏。


众所周知,小吃解决的是“馋”,快餐解决的是“饿”,正餐解决的是“聚”。


在当下消费者的需求里,正在努力克制“馋”,减少“聚”的频次,重点解决“饿”。


实际上,“小吃主食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增加主食,将小吃转变为适合正餐时段的完整一餐,从而拓宽消费场景,提高品牌的生存能力。


比如,在甘食记的菜单里,除了抄手、炸串,还有抗饿的锅盔、甜水面和红糖糍粑等;夸父炸串在2024年增加了系列主食,包括酸辣粉、麻辣烫、布袋馍和重庆小面等10多款产品;喜姐炸串在门店增加了里脊卷饼、鱿鱼卷饼、牛肉卷饼等8款主食。


如今市场对小吃的要求是,既要有小吃的属性,满足多场景需求,又能解决刚需温饱,因此“小吃快餐化、小吃主食化”就成了未来的趋势。


第三种,“不起眼的大生意——地摊小吃”。


夜经济催生大批的小吃小喝,经济下行又带动大量的人跨行到餐饮创业,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行业——小吃培训。


小红书上,关于“小吃摊创业小项目”相关笔记超过100万篇,抖音上有关“小吃培训”的相关话题达到76.5亿次。


网上有句话,叫做“卖饭的不如卖课的”,这句话放在小吃里面同样适用。


如今地摊小吃培训已经规模化和产业化了,有短视频博主通过“上线卖课+线下培训”的形式年入千万,更多的小吃店老板则利用自媒体记录自己每天开店的过程,然后通过“收徒+培训”的形式获益,边际成本极低,收益甚至超过主业。


小吃不一定是个好买卖,但小吃培训一定是。


与此同时,随着地摊经济的体量越来越大,“地摊连锁”逐渐兴起。其模式与传统加盟连锁无异,即同一个品牌在不同的夜市摆摊,产品由公司每日统一配送,公司只提供后端供应链支持。


比如传统地摊小吃的四大金刚,铁板鱿鱼、烤面筋、烤冷面、烤生蚝,背后都是极其成熟的供应链。相较于实体店,地摊连锁没有房租、没有装修,人工压缩到极致,管理成本几乎为零,地摊摊主实现了收益最大化。


四、小结


四年前绝对是小吃赛道的高光时刻:


2021年,夸父炸串获得两轮近亿元融资;随后,喜姐炸串获得A轮2.95亿融资;同年,热卤品牌盛香亭宣布完成近亿元融资,风干辣卤连锁品牌“菊花开”收获了1亿元的投资,河南卤味品牌九多肉多获数亿规模A轮融资……


消费强劲、资本看好,小吃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但在过去的四年间,小吃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在大环境剧烈的变化背景下,小吃赛道也在快速迭代:


1.0——大单品:以地方特色小吃为主,小店、小投资、好复制,千店万店;


2.0——网红小吃:严重考验新鲜感的赛道,更新频率极快,生命周期短;


3.0——小吃集合店:一站式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堂食服务,产品、环境和体验全线升级;


4.0——小吃快餐化:好吃、解馋兼具饱腹感,比如去年火起来的烤土豆、炸薯条等。


超级大单品的代表正新鸡排,被传2年关了1万家;被流量催熟的网红小吃方生方死;小吃集合店正在面临大败退,小吃赛道极致内卷的背后,是时代和消费者的残酷选择。


所以,没有“永远赚钱”的生意,只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并快速调整的模式才是好模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作者:翟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