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ID:zhenghedao),作者:正理
我国古代,人们运用五行学说认识世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五行之中,木为生命之源,代表着生命的起源和成长、活力,具有生发和向上的力量,能够促进事物前进和发展,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共荣相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中原腹地、西南山水、东部沿海,有这样4个县市,从“木”起家,由“木”生发,在木制品领域发展出了自己的独属超级产业,可谓是对我国古代哲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们是谁呢?
他们是河南的兰考县、山东的曹县和广西的荔浦市、江苏的泰兴市。
今天这篇报告,我们采用类比的手法,剖析他们是如何占得“一树春风”,找到自己的产业领域、又是如何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做到全球全国前列的。
一树春风千万枝
春风掠过,玉树琼枝。
河南省兰考县,中国民族乐器之乡,拥有不同规模的乐器制作厂家近600家,古筝、琵琶、古琴等品种20多个,年产销65万台(把),年产值20多亿元,中国民族乐器行业音板占比达95%以上,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山东省曹县,中国泡桐加工之乡,拥有2000多家木制品企业,大部分都以制作不同种类的棺材为主,其中,出口日本的棺木最为典型,占据了日本90%、全球50%的棺材市场,棺材产业年产值已突破500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中国衣架之都,聚集了300多家衣架家居企业,年产衣架超40多亿只,八成以上出口,占据全国70%以上的产量与出口份额,年产值约80亿元,为全球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出口基地。
江苏省泰兴市,中国提琴产业之都,聚集了220余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年产提琴超100万把、配件100余万套,占据国内市场70%、全球40%份额,年产值30多亿元。
同又不同,不同又同。
同的是,以“木”兴业,4县市一年狂赚超千亿;不同的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力方向、生产产品异彩纷呈。
接下来,我们就把这4个县市分为兰考曹县、兰考曹县荔浦、兰考泰兴等三组进行类比分析,走进由“木”生发的大千世界。
兰考与曹县:同根同源两相长
第一部分:
九曲黄河十八弯,在兰考转了最后一道弯之后,冲出山区,进入平原,浩荡东流,百川入海。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处,就位于兰考的东坝头镇。
黄河改道,曾经给兰考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历史形成了黄河冲积平原,兰考以及与之接壤的山东省曹县等周边地区,地处冲积平原之上,沙地土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泡桐生长。
当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治理黄河水患留下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时,就是发现了泡桐具有固沙治碱、易于存活的特点,带领兰考人民大规模栽种泡桐,改善当地生态。
因为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特别是根系深,作为一种生长极快的落叶乔木,泡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黄河冲积平原上快速繁殖栽种,已经成为鲁豫交界地区一种最普遍的树木。
据了解,兰考种植泡桐面积40多万亩、2000多万株,每年采伐10余万立方米;曹县农桐间植泡桐面积约112万亩、超过300万株,每年采伐约4万立方米。
泡桐木质松软,不堪大用,家居屋梁均不适宜,一度令当地百姓头痛。
最初,桐木的用途,兰考人制作风箱时,用它作为风箱板使用,而曹县人则把大部分桐木板销往了日本。
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兰考和曹县的泡桐来说,再恰当不过。
兰考桐木由风箱板向乐器音板用途的转变,纯属偶然。
1980年,兰考徐场村的木匠代士永携带用泡桐木制成的风箱前往上海,意图出售给小工坊作为厨房鼓风机。拉动风箱时,它发出“咚咚”的声响,恰巧被路过的琵琶制作大师张连根听见。
他驻足细听,随后拆开风箱的箱板细细审视后,将其带回工厂试验。上海民族乐器厂对兰考风箱所用的泡桐木进行测试发现,其制成的民族乐器音板纹路清晰美观、共鸣程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绝佳材料,于是找到了风箱的原产地——兰考。
不久,上海民族乐器制造厂、北京乐器制造厂等大型厂家相继派人前往兰考采购桐木,从最初的原木收购,逐步发展到要求板材加工,乃至定制音板规格,兰考的泡桐渐渐获得了“乐器界的新身份”。
而曹县桐木的用途,则是曹县人在与日本客商做生意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1995年前后,曹县出口到日本的主要是桐木板材,而非成品棺木。一些木材业者在出口桐木拼板的过程中,与日本客商逐渐熟悉,在交流中得知,这些拼板运到日本后,基本都被做成了棺材。
他们还了解到,日本国内工匠稀缺,劳动力成本较高,棺材价格非常昂贵,一口普通的棺材要几万人民币,高档的甚至要十几万。
聪明的曹县人,瞬间捕捉到了商机,何不由卖板材改为直接卖棺材呢?
曹县桐木找到了自己的用途定位。
同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兰考曹县,大面积种植的泡桐,在历经艰辛探索之后,分别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个化身“会呼吸的木材”,一个成为逝者最后的所在。
第二部分:
兰考泡桐华丽转身成为民族乐器间板后,一块长度为1.7米、宽度为0.3米的泡桐音板,其市场价格高达上百元,是普通木板价格的5至10倍之多。
当时加工泡桐板材、制作风箱的代士永,发现这一悬殊价格后,便萌生了自己做乐器的想法,历经奔波终于聘请了上海乐器厂的著名乐器制作师张根硕,在1988年帮助创办了兰考堌阳乐器厂,把上海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堌阳。
同年10月19日,代士永将初次制作的古筝和琵琶带到广交会,一下子就吸引了各大琴行和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客商的兴趣,他们赞叹其精美造型和优美音色,并纷纷订货,这也是兰考民族乐器产业蓬勃发展的开端。
至1990年,兰考地区已涌现出50余家木板加工厂,专注于为各大乐器厂家提供原材料。
1992年,兰考泡桐被当时的轻工业部认定为最适合做音板的材料。
迈入2000年代后,民族乐器市场日渐繁荣,诸如古筝、琵琶、古琴及阮等传统乐音器械,成为了家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兰考合作投资成立上海牡丹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分别于2016年、2022年在兰考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生产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培养了一批民族乐器匠人。
徐场村被誉为“泡桐乐器第一村”,村中100余户人家中,超90户涉足民族乐器的交易。该村年产乐器逾10万支,年销售额高达1.8亿余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倚树兴村,以琴立业”的特色专业村落。
2019年,占地321公顷的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项目开始实施,建成占地2.8万平方的音乐小镇商业街,敦煌、朱雀等国内知名品牌相继入驻;建成占地3.5万平方的16栋标准化厂房,引进扬州、深圳等地音乐龙头企业,扩充箜篌、吉他、文创产品种类,形成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2022年1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兰考“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称号。
如今,兰考民族乐器从业人员1.8万余人,国内用桐木音板制作民族乐器的知名厂家,95%以上都选用兰考泡桐,主要产品有二胡、古筝、琵琶、扬琴、柳琴、古琴等20多个品种,以泡桐为原材料的民族乐器加工行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好乐器,兰考造”的美誉远近闻名。
此外,兰考还有木制品加工企业560多家,木制品加工专业村28个,专业木材交易市场2个,从业者4万余人,泡桐制品及其他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部分:
2004年,曹县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中国泡桐加工之乡”;2008年,曹县被山东省经贸委命名为“山东省桐柳制品产业基地”。
曹县的泡桐加工,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工成了可火化棺材。
当曹县木材业者发现,运往日本的板材主要是用来制作棺材后,他们就开始了转型,将桐木进行简单的切割处理,将其分割成三长两短的木板,再通过精心的拼接技术,即可实现从桐木拼板到棺材制作的顺利转变。
为什么日本青睐曹县的桐木棺材呢?
日本的火葬率高达99.9%,根据日本丧葬习俗,遗体必须连同棺材一起火化。这就对棺材材料提出了严苛要求:要轻便(方便搬运)、要易燃(烧得干净)、要防潮(保存遗体时不易变形)、纹理还得好看(仪式感不能少),其中桐木成为最佳选择。
“日本人对葬礼极为讲究,棺材不仅要轻便,还要符合他们的文化习惯。”一位从事外贸的曹县商人透露,“比如,他们喜欢简洁的设计,不能太花哨,但细节必须精致。”
尽管桐木密度较低、强度不足,不适合用于打造精致家具,却恰好契合了日本的丧葬文化传统,为了设计出既符合日式风格又精美的棺木,许多匠师甚至需要深入研究日本的文化和语言,以确保逝者在人生最后旅程中的尊严与体面。桐木在中国棺材市场上并不吃香,却在日本成了不可或缺的刚需。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了29.1%,每年约有150万人去世。在日本,殡葬业不仅是一个稳定发展的行业,更被称作“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但日本本土生产的棺材价格贵得吓人,一口普通的棺材要几万人民币,高档的甚至要十几万,普通家庭承受不起。曹县的厂家恰好具备优势:原料充足、工艺成熟、劳动力成本低廉。
一口棺材加上运费只需两千元人民币左右,而为经济拮据的家庭,还能提供200元的极简版本。这种性价比优势让日本进口商趋之若鹜,凭借这样的价格差距,曹县棺材迅速占据了日本90%的市场份额。
曹县的棺木不仅承包了日本90%的市场,同时,还销售往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并针对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和文化,制作出不同的棺材。
在欧洲人眼里,光便宜可不够,欧洲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对棺材可是出了名的“细节控”。他们不要千篇一律的黑盒子,造型要六角形,棺盖上得有精美浮雕,内衬还得配上三件套——打底的、枕头、小被子,一样不能少。
这个时候,传承了几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县木雕技艺,就成为了棺材制作的产业链条,满足了欧洲人的“细节控”。
棺材体积大,运输成本是个大问题。一个40英尺集装箱,运费约1800美元,高峰时能飙到7000多美元。而一箱棺材本身价值也就1.5万美元左右,运费就占了近一半!
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曹县人想了两个办法:
一是创新设计出可拆卸的“积木式棺材”,把棺材拆成标准化的模块,运输时像拼图一样紧凑包装,能节省70%的物流空间!原来一个集装箱只能装60口(20英尺柜)或140口(40英尺柜)棺材,现在能装300套,以运输单次增量降低均价成本。
二是他们借力千年大运河,山东投资11亿元开通了菏泽万丰港(新万福河航道一期工程最西端的港口),解决了“出海口”远的问题,曹县的棺材现在可以从家门口装船,经京杭大运河直达长三角出海。这条“黄金水道”大大降低了内陆运输成本,让曹县棺材的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
从日本市场九成的占有率,到在欧洲杀出一条血路,年产值突破500亿,曹县人用一块泡桐木板走向了世界,他们靠的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泡桐)、传承百年的手艺(木雕非遗)、极致的性价比以及创新的智慧(模块化设计、运河运输)。
第四部分:
兰考与曹县,他们的相同点,同一地区、同一原材料。
他们的不同点,产品不同、市场不同。同是原材料泡桐,一个制作民族乐器,主要做国内市场;一个加工可火化棺材,主要做国际市场。
这启示我们,即使同地区、同材料,也完全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事物总是带有多面性、多样性,那么它的市场用途一定是多元化的,只要精准找对市场,就可以变同质化为差别化,各自走出独属的超级特色产业之路!
兰考曹县与荔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的问题
原材料和销售端的内外差别,是兰考曹县与荔浦的最大差异。
兰考曹县,当地生产泡桐,他们有自己充足的原材料,依托原材料寻找市场、发展产业。兰考“两头在内”,自己的原材料适合制作民族乐器;曹县“一头在内,一头在外”,自己的原材料适合制作符合日本、欧洲丧葬习俗的棺材。
广西荔浦市,则是走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路子,原材料采购、衣架销售主要都在国外。
第一部分:
广西荔浦衣架,问世就是“大出”,接到的是外贸订单。
1989年,荔浦蒲芦瑶族乡第二木材加工厂,意外接到了一笔通过广西贸易进出口公司订制10万个木制衣架的订单。工厂里有一位木材加工技术带头人叫覃裕祥,带领10多个工友承接下了这项业务。
木制衣架,在当年可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生产设备,没有制作经验,特别是衣架上架钩需要电镀,没有原材料,铁丝太软,钢筋太硬,当时的弯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生产,甚至客商手里的衣架样品,他们连见都还没有见过,这可如何是好?
发愁是发愁,但这些问题永远难不倒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能工巧匠们。
苦思无果的覃裕祥在骑车回家时,发现自家电镀的单车车轮钢丝和衣架钩结构类似。这细细的单车钢丝可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更何况支撑一件衣服?覃裕祥脑洞大开,立马掉头回到工坊,拆掉自家单车,用轮子的钢丝弯成了弯钩。
靠着自行车轮毂钢线弯出衣架钩,在一个月内,覃裕祥与工友们比照着样品制作出了30个类似衣架,得到了台湾客商的肯定,大呼“amazing!”没有制作毛坯的机器,就用锯子切割出衣架毛坯,没有五金配件,就买自行车轮毂钢线制作……通过自行设计草图和借助半自动机械辅助生产,在半年内将10万订单如期交付。
这笔外贸订单的成功完成让覃裕祥看到了商机,他随即扩大了木器厂的规模,更名为桂林裕祥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并开始向生产木制衣架转型。
1992年,荔浦市开办了全市第一家专业生产衣架的企业——荔浦市民政竹木加工厂,并接到第一笔出口订单,荔浦衣架居家产业走出了迈向国际的第一步。
1995年,荔浦衣架产业开发区在青山镇设立,衣架产业开始从青山镇向整个荔浦市扩展。当时,所有企业的衣架产品全部出口。一些企业为解决木衣架生产原材料紧缺问题,衣架企业与高校合作,利用松木脱脂变性技术,用松木代替水源林生产木衣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部分:
原材料紧缺、所产衣架全部出口,决定了荔浦衣架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走高端产品之路。
荔浦衣架企业早早认识到了这一点。以2000年为泾渭,除购买全国各地的木材外,还开始从越南、泰国、土耳其、德国、俄罗斯等东南亚、欧洲国家进口优质木材,用以生产高档衣架出口产品,开创了“木衣架两头在外”的荔浦传奇。
高档衣架,荔浦三招搞定:
一是材质工艺。
荔浦出口的高档衣架主要包括竹木衣架和金属衣架,以榉木、荷木等材质为主,产品涵盖3000多个品种,90%以上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榉木材质,硬度高、耐磨性强,常用于制作宽肩防滑衣架,适合悬挂重物。
荷木材质,木质细腻,常用于制作复古色高档衣架,部分产品采用无漆工艺保持自然纹理。
水曲柳材质,质地轻韧,适合制作女士西装、衬衫等精致衣架。
二是满足需求。
要想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首先抓住Ta的胃。做衣架也是一个道理,在国际市场服务方面,荔浦企业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针对欧美市场,注重高要求、重环保。
欧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苛刻,荔浦衣架在承重、耐用性、表面处理(如喷涂、电镀防锈)等方面都严格执行国际标准。
广泛使用FSC认证的可持续木材、可回收塑料等环保材料,符合欧美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
丰富品类,从基础的塑料和木衣架,到带夹子的裙裤架、高级实木衣架、防滑植绒衣架、智能遥控衣架等,产品线极其丰富,能满足酒店、零售店(如服装品牌)和家庭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针对东南亚市场,更注重性价比、实用性。
东南亚市场对价格更敏感,荔浦凭借产业链优势,能生产出质量可靠、价格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性价比别人难以匹敌。
东南亚气候潮湿,荔浦生产的防潮、防霉处理的衣架(如经过特殊处理的木衣架和塑料衣架)非常受欢迎。
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对衣架的需求虽然差异很大,但荔浦都能满足。
三是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
荔浦不仅仅是“卖货”,而是深度融入了全球服装和零售业的供应链。
为全球品牌“造衣架”。荔浦衣架企业为许多国际品牌OEM(代工生产)衣架,如ZARA、H&M、无印良品(Muji)、家得宝(Home Depot)、沃尔玛(Walmart)、宜家(IKEA)、Target等品牌,客户提供设计要求,荔浦企业负责代工生产,这是稳定大订单的主要来源。
一站式解决方案。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衣架本身,还包括店内陈列解决方案(如整套的货架、展示架)、物流服务等,成为了品牌商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ODM(原创设计制造):荔浦衣架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和研发团队,他们会根据国际潮流趋势,自主设计出多款衣架,供客户选择。客户看中后,直接贴牌下单。
这种方式利润更高,客户依赖性也更强。从“被动代工”到“主动提供方案”,是荔浦衣架能掌握议价权的秘诀。许多东南亚本地的品牌和超市都乐意找荔浦企业设计代工,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销售。
第三部分:
“铸造品牌,走遍天下”。为激励衣架产业做大做强,荔浦市委、市政府在荔浦衣架品牌战略发展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
由荔浦生产到“荔浦制造”。2008年以来,全市有6家企业参与了国家轻工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先后起草制定了《木制衣架》《竹制衣架》《布艺衣架》《浸塑衣架》《铝合金衣架》《植绒衣架》《橡塑衣架》《木塑衣架》8个衣架系列产品国家轻工业行业标准,并经国家工信部批准发布实施。
创建众多行业品牌。荔浦衣架品牌璀璨亮眼,桂林俏天下家居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俏天下”衣架获“中国驰名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定注册商标的自主品牌100多个,“广西名牌产品”29个、“广西著名商标”13件,国家级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100多个,连续多届在共获“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传统手工业创新成果奖”30多项。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提高了荔浦衣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产业集群园区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佰客喜公司、裕祥公司、华海公司、毛嘉公司等多家衣架企业,积极探索用生产工艺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替代繁重的传统手工生产,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组建衣架专业网站,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网站全面增强行业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网络营销水平,促进行业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组建行业协会,形成产业优势,先后组建成立了衣架企业协会、小五金企业协会、衣架行业协会,带动了当地小五金、油漆化工等8个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挂牌上市,进军资本市场,近年来,荔浦市通过多方沟通交流,成功实现了与上海灏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在荔浦设立了广西首个“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孵化基地”,10家企业与上海灏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挂牌上市合作协议,8家企业取得了股权代码,在上海股交中心成功挂牌上市,3家企业在广西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荔浦衣架行业进军资本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荔浦衣架已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了荔浦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
目前,衣架行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已拥有木制、竹制、布艺、浸塑、铝合金、植绒、橡塑、木塑等8大衣架系列品牌,3000多个品种。
2025年,全市拥有衣架家居企业300多家,年生产各类衣架40多亿只,行业产值超80亿元,八成以上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市场70%以上。
第四部分: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底气,在于荔浦争取到的多个国家级的进出口重量级牌子。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荔浦市多家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一批现代化衣架家居企业涌现出来;商务部认定荔浦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衣架)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2010年1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联合授予荔浦为“中国衣架之都”称号;
2012年11月,成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与荔浦共建的“中国衣架出口基地”;
2016年,荔浦获得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近年来,荔浦市积极构建全链条特色发展机制,打造衔接开放型经济发展引擎,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木衣架生产和出口基地,实现荔浦衣架家居“全球买、全球卖”。
兰考曹县以自产的木材拓展市场,而荔浦则反其向而行之,逆向思维,以高端产品为牵引,“外”引优质木材制作高端产品,通过“前店后厂”“外店内厂”,进口转“外”销,实现“两头在外,全球买、全球卖”,不失为一种策略的高明。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的问题。因此,发展产业,市场才是关键,只要想办法找到市场,手中有没有原材料不是关键,手中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原材料才是关键。
荔浦,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找到了关键的问题,从而“无”中生有。
兰考与泰兴:高山流水遇知音
兰考致力于民族乐器制作生产。
江苏泰兴则专注于提琴制造。
真的是无巧不成书,他们制作民族乐器和提琴的发端,竟然来自于同一个城市——上海。
还记得前文所述兰考风箱板变音板的过程吗?
兰考徐场村的木匠代士永携带用泡桐木制成的风箱前往上海售卖,被上海民族乐器厂的乐器制作师偶然听到,经对风箱所用的泡桐木进行测试发现,其制成的民族乐器音板纹路清晰美观、共鸣程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绝佳材料,于是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开始发端。
江苏泰兴的提琴产业的发端,则要追溯到上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
1968年,曾在上海提琴厂工作的两位知青回乡至黄桥,公社支持他们开办了“社办”乐器工坊,帮上海提琴厂加工琴头、弓杆等零件。
这是为泰兴播下的提琴产业的第一粒种子。
第一部分:
1968年的“社办”乐器工坊里,一个唤作李书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批工坊学徒。
3年后,这个乐器工坊升格成为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黄桥制琴师在逐步掌握整琴制作能力后,打造了黄桥本地品牌——向阳牌小提琴。
1973年成功研制首把小提琴。
但国内提琴市场的小众,并不足以撬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1984年,勇于创新的李书,抓住全国工业体制改革的机遇,与上海提琴厂走“城乡联合”的道路,与上海提琴厂建立联营关系,达成了十年联营协议,引入标准化生产流程。
彼时,李书原本计划为上海提琴厂做配件,但当他敏锐地觉察到上海提琴厂人力成本连年走高、黄桥劳动力相对廉价的情况后,成功拿下了整琴制作订单,上海提琴厂就逐步走向“空心化”。
1993年,李书第一次参加海外展销会,亲眼看到了与欧美国家提琴的技术差距,回国后,马上带人改进技术,很快得到了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多国的认可。
1995年,与上海提琴厂合约到期后,李书选择了单飞,将乐器厂更名为凤灵乐器集团有限公司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自此,凤灵50%的产品通过合作的美国公司远销美国市场。
1968年到1995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泰兴的提琴厂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演进:
“社办”乐器工坊——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凤灵集团有限公司。
名字更新的背后,是制琴技术的提升、理念的转变、市场的拓展、规模的扩大,泰兴提琴产品正式进入到了国际市场。
凤灵乐器的成功,激发了泰兴第一批制琴师的创业热情,与李书一起打拼的工友、伙伴,纷纷自立门户,黄桥镇60多位制琴厂厂长、个体户老板,均出自“社办”乐器工坊——溪桥人民公社乐器厂——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凤灵集团有限公司这条成长的曲线中。
第二部分:
开枝散叶,聚链成群。泰兴的提琴制作及配套企业竞相催发。如今,条上,一把琴的生产链条上,从木材烘干到漆面工艺,从配件打磨到整琴调音,已全链条贯通;面上,构建起了原材料供应、配件制造、整琴组装、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
2009年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首次认定泰兴市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2018年5月,复评后成功卫冕。
泰兴提琴的成功之路一直蹄疾步稳地向前向上、更高更强:
一是紧盯高端市场。实施的“名人、名企、名牌”三大工程,让泰兴的提琴站上了价值链高端。他们集聚了数十位技能大师工作室、数十位制琴名匠。凤灵集团打造的私人订制工坊里,手工琴单价突破10万元。
目前凤灵成为国内提琴行业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带动多家企业跻身高端市场,形成了“高端定制——品牌溢价——收入倍增”的发展闭环。
二是打造产业新生态。在产业集群基础上,他们推动提琴产业向产品研发、音乐教育等多领域拓展,打造高质量特色化产业生态。依托“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和“全国音乐教育联盟示范基地”双平台,加速建设琴韵小镇,打造集研发、生产、交易、会展、艺术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三是依托新技术新模式。“万物可直播,人人齐带货”,电商产业结构飞速调整,泰兴“琴韵小镇”瞄准机遇,布局“电商+直播+快递”模式。
以创办于1968年的江苏凤灵乐器集团为例,年产各类型号和各种档次的提琴产品35万套、吉他产品60多万套、电吉他15万套,90%以上的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86个国家和地区。
在凤灵集团直播间内,专业老师与主播一道,或弹奏乐章、或娓娓道来,小提琴的优美旋律流淌在一问一答间。在凤灵官方旗舰店抖音直播间,发货时间、适用场景、面板材质等信息一目了然。
小提琴作为主打产品,日均发货30单左右。同时,他们还独创了小提琴工艺制作展播,推开制作间大门,制琴师傅正手握木质琴头,精雕细琢,木屑翩然起舞。
第三部分:
500年前,意大利米兰旁边的小城克雷莫纳市,琴师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现代小提琴。从此,小城克雷莫纳成了全世界小提琴制造的圣地,成就了众多的制琴大师和成百上千把流传至今的名琴。
小提琴被称为“乐器皇后”,从选料到最后的装配,制作出来要经过197道工序,是一种公认的艺术。
500年后,中国江苏泰兴黄桥,这座人口不到20万的小镇,有3万多人,以一双巧手拨动了乐器制造业发展的动人旋律,诞生了凤灵、浩成、斯坦特等国际知名小提琴品牌,将制造提琴的手艺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东方的克雷莫纳”的美誉。
这里集聚的提琴、吉他、钢琴等220余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年产提琴超100万把、配件100余万套,占据国内市场70%、全球40%份额,是世界最大的提琴产业集聚区,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把“会唱歌的木头”,把优美的旋律带到了全世界。
兰考与泰兴,同是发展乐器产业,一个是发展民族乐器,专注国内市场;一个是发展提琴乐器,国内外市场兼顾。两地乐器产业实现了互补,你无我有、你有我无,相互卡位,奏响了乐器产业的整体乐章。
他们的产业之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承接了大都市的产业转移,分别来自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上海提琴厂,他们都是从为上海厂家做配件开始,逐渐将管理、技术、人才以至整品制作,通过一个历史的过程迁移到了本地,再经过内培外引,聚厂成链、拓链为群,通过“会呼吸的木材”“会唱歌的木头”,两地琴瑟和鸣,完成了大合唱。
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木,五行之始也。”
《尚书·洪范》说:“木曰曲直”,描述其向下扎根、向上伸展的特性。木属东方,对应春季,代表生命萌芽、发展及柔韧性,象征希望与活力。
兰考、曹县、荔浦、泰兴,以“木”为本,做好做足“木”的文章。同属“木”,但又各有千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超级产业。
万壑千峰一一殊,金丝玉绦一树春。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所处的地域、手中的资源、自身的历史、天然的条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最佳依托。
只要立足实际,挖掘禀赋,创新理念,把准专业个性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领域,然后,纵向拉长产业链条,集合上下游,横向拓宽产业宽度,聚链成群,把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形成当地独有、天下无二的超级特色产业,应该说,都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这,也是一个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焦裕禄引领栽种的泡桐树,铸就了中国乐器三成的材料》2024年2月29日澎湃新闻
[2].《河南兰考荣获“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兰考”称号》2022年11月4日央广网
[3].《听,一棵泡桐的琴瑟之声》2018年3月28日古筝网
[4].《非凡十年·曹县林业②丨“桐木之乡”把棺材卖到全世界》2022年10月13日大众网
[5].《中国泡桐加工之乡》2024年11月4日曹县政务网
[6].《承包日本90%市场!山东小县靠棺材年赚500亿,今拓展欧洲殡葬业》九品芝麻官_85c68 2025年5月30日河南
[7].《世界木衣架的80%,竟然来自芋头之乡》2023年9月8日中国新闻社
[8].《国家级示范区效应突显“中国衣架之都”木制品出口增长》2017年4月11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9].《衣架之都写传奇》陆大荣2024年11月10日荔浦政协
[10].《中国衣架之都》百度词条
[11].《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为衣做架,“挂”出来的80亿元“衣架产业”》2025年6月17日新华网
[12].《烟火生琴韵流量拨商弦快递与黄桥提琴产业共同谱写品质乐章》2025年05月19日中国邮政快递报
[13].《200多家企业,一年产70多万把提琴!江苏黄桥造琴全国第一!》2024年1月2日贝果财经
[14].《泰兴市黄桥镇成功卫冕“中国提琴产业之都”》2018年8月10日新华网
[15].《江苏这个小镇,生产全球40%的小提琴,奏出怎样的发展旋律》张念2025年7月6日群众杂志
[16].《23万人小镇,承包了全国70%小提琴》陶淘2024年9月29日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