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两家朋友小聚,都在海淀,一家有初三女生,一家有高三男生,都是好学校,两家都有苦恼。
初三女生之前是点招进去的,初一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因为数学老师一开始就尝试用微积分解题,有几名学过的学生反应很积极,数学老师默认全班都在初一开学前学过微积分,很开心地按此进度进行。不少完全懵圈的同学也不敢多言,只能赶紧上课外班先补习。
初三女生的成绩是不错的,全班第一,她喜欢历史,有兴趣,记忆力也很强。但她的妈妈认为文科找不到工作,成功说服女儿高中学理科更好。理科虽然也行,但确实不如文科对她更轻松。除了历史之外,物理也是兴趣科目,似乎这也是她能够接受理科的原因之一。
高三男生在六年前见过,那时初一,看着很有灵气,写得一手好字,古文诗词都很擅长。言谈间看得出在初中时也表现出历史方面的兴趣与优势,复杂的问答题总能以短小的回答得到满分。但同样,他的妈妈认为文科找不到工作,一定要学理科。当晚见时,高三男生的眼中已无灵气,疲惫不堪。
两家人询问作者,小朋友未来应当如何规划。作者回答:
如果小朋友没有方向,父母有资源,可考虑父母资源相关,求个安稳;但如果小朋友有方向,不妨给他们足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第一代人生于建国后,生活困顿;第二代人选择不多,要优先考虑生存,将他人的经验当作自己的目标,挣钱是第一位的;如果第二代人有兜底,对第三代人应当适当放手,尤其不宜以自身不掌握的信息做出误导。
对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如果有足够兴趣,智商又在线,那文科生的收入至今也非常可观。只是作者那些智慧又多金的文科朋友非常了解“需求定律”,巴不得“文科找不到工作”能够深入人心,如此一来,未来的竞争将会减少非常多。
每个时期,都会宣扬某些行业、产业在未来有巨大优势,这种“产业导向”其实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产业政策的“体制优势”。既然是选拔,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选拔与每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往往紧密相关,先塑造“赢”的普遍感觉,再“千金买马骨”,等势成,家长都趋之若鹜,若干年后,某个行业的“人才”就肯定不缺了。不但不会缺,而且大概率还要过剩,这样人力成本也能降到非常低,对产业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换言之,这种“选拔优先”的教育,其实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织部分,这是生产型(外贸型)国家的特色,因为生产优先、外贸优先,首要考虑的总是降低成本。但正如作者经常提到,“高科技”不等于“高收入”,高科技也可以过剩,最后决定价格的其实还是需求。外需受限、内需不振,如果不能在需求侧做足够修复,继续在供给侧用力,那只能越来越卷。人力市场尤其如此。
人口众多,国力又足,以兴趣做导向,每个产业同样会有足够的人才产生。但贫穷是有惯性的,正因以前艰难困苦,人才匮乏,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在产业人才培养时很容易就再次被选择,尤其是当此“卡脖子”之时。
作者在席间讲,这代人小时候没有选择的自由,如果现在能给孩子兜底,为何不给他们一次自由?AI的趋势,一定会让非常多普普通通的岗位消失,也就是说,曾经某个行业比其他行业具有整体优势的时代会逐渐结束。当人们认为AI会先消灭掉其他行业的工作岗位时,美国的互联网大厂却先掀起了裁员风暴,AI让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先出现了困难,这谁能想到呢?
并非一个行业出现了困难,而是大型公司未来不再需要养那么多人。每家企业仍然需要人才,但需要的是头部和顶尖的人才。如果做不到头部和顶尖,那能干到财务自由或退休都几乎不太可能。除非像欧洲那样走“社会主义”道路,从制度设计上让大型企业去解决就业。但即便如此,企业能够解决的岗位也是十分有限的。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没有兴趣和自驱力,又怎么可能自立,遑论成为头部和顶尖呢?牛马永远都不可能翻身做主人。
作者举了饺子的例子,饺子在24岁时几乎没有存款,父亲去世后,他靠母亲微薄退休金啃老三年。试想,一线城市的子女如果能读上医学院,家庭条件又一般,却要拒绝工作在家啃老,有多少家庭能不鸡飞狗跳?
但高三男生此时讲:毕竟只有一个饺子。
作者问,那你未来想选什么专业呢,马上就要高考了。回答说,不知道。作者又问,那不考虑专业,你有什么兴趣?回答说,书法、画画、游戏。
想做游戏行业吗?
想是想,但学的是理科,美术都扔了。
那你了解游戏行业吗?不了解。
其实许多动漫和游戏行业的人都不是美术专业出身。
游戏大厂招聘多少看学历和专业,但中小厂可能就在兴趣圈app里要有灵性作品的人。当然,大厂要规范很多,五险一金、年终都是足够的,但干到一定年龄喜提大礼包走人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归宿。大厂出来创业的,成了中小厂的主流,中小厂不规范的就多了。但还有一种,是游戏个体户,你知道《星露谷物语》吗?
知道!
《星露谷物语》是Eric Barone独立开发的,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游戏,他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大学生,还是个I人。
是吗?(这是一整晚,高三男生眼睛里第一次有光)
家长应当做的不是人云亦云地否定任何可能性。有的学生做奥数题就是他最大的兴趣,有的学生背诗词就是他最大的兴趣,有的学生读历史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人在每个时候都需要“盼头”,在每个时候都需要“眼前有光”,如果没有光的指引,如果没有盼头,智商再高,没有目标,不知为何而活,那每天就如行尸走肉。
选拔式的教育,将人性恶发挥到极致。激励头部学生进取的,并非他们将能创造什么,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周考、月考、季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击败其他人,自己能够存留下来。此时应该能理解《大逃杀》在年轻人中风靡的原因了吧。
当然,并非每个家长都能给出明确的指引。因为大多数家长都只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所以高考选专业才能挣大钱。但信息差往往都是当下的,专业选择又是一时的。如果在七年前,按照当时产业状况,土木、建筑都是优选,并且高考分数显示也是如此。但七年后刚毕业的今天,又是怎样的光景呢?所以真正可靠的专业选择,恐怕要对产业发展趋势有十年以上的预测能力。然而如果都有这能力了,何必还干高考专业选择呢?
人生的选择,既要看到光,也要看到落寞。今天所谓的优势行业,等你毕业时仍然有优势吗?
产业政策式的人才选拔,缺什么补什么,最终都会导致“过剩”,时间都会给出答案。如何能避免过剩对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呢?似乎兴趣导向是唯一的办法。兴趣是超越行业的,兴趣与需求的结合就产生了行业,所以只要兴趣在,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人生也一定是积极而精彩的。即便没有所谓“成功”,即便不可能人人都是饺子,但我试过了,我就没白活。
家长应当想通,如果你想“成功”,你想领字节、阿里、Meta、MS的年终奖,就自己去努力,不用对你的子女有特别的期待;如果你想当丘成桐的学生,你就去考他的博士,不用诱骗你的孩子放弃周末唯一的兴趣时间去奋斗。丘老先生讲,丘班不是用来层层选拔的,是筛选出那些有天赋的孩子,给他们一片小天地。至于钱班,那没法评价了,大家都欺负钱老没法说话。
席末,初三女生的妈妈庆幸在高中前能够了解到原来文科未来也不是找不到工作,尤其感慨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没有机会实现,如今应该给女儿试一试的机会;高三男生的妈妈有些后悔此前坚持一定要选理科,这几年过得不太开心,但高三男生似乎也了解到,原来并非没有学什么,就一定干不了什么。
未来初三女生不一定将历史作为自己的职业,高三男生也不一定会投身游戏产业,但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们眼里有了光。这是年轻人应该拥有的,是这个时代和千千万万的父母明明可以给他们,但又都欠他们的。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阳照常升起,作者: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