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科领域,有这么一句耳熟能详,而又提纲挈领的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精神状态”。
网文作为众多还在坚持文字阅读的读者打发无聊时间的精神榨菜,这些年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这些变化,一点都不比当代社会的物质层面的改变要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经历了多轮工业变革,从煤炭、钢铁、有色、大化工这些传统工业进化,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大众创业、万物互联,再到最新的新能源、机器人、人工智能。站在40多年前,即使是最激进的预言也无法想象出当前科技对于生活的巨大改变。
网文的变化也是如此。
从题材上看,读者经历过的网文,主要有四大类,武侠、穿越、修仙和女频。
一、武侠,农业社会的挽歌
未来编文学史的时候,金庸一定是一个逃不过去的名字。从影响力来说,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巅峰。
武侠小说的基础,是农业社会中出现的行会制度。所谓的江湖,还有各个门派,对应的是农业社会中出现的各个小手工业组织。师父师娘师兄妹这些关系,自然也就是古代学徒制度的缩影。
受制于古代的生产力基础,一个细分行业的小市场,供给和需求其实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教死徒弟饿死师父是常态。让一个人能够成家立业,足以谋生的生态位,是很稀缺的。所以在农业社会,师父收徒是一件相当严肃也很正式的事情。
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父,这种长时间的磨合是常态。并不是这种技艺本身有多高超,而是市场很小,多一个学徒就要多一个分蛋糕的人。徒弟厉害师父有可能被抢饭碗,徒弟太弱又会让人质疑师父的能力,因此每一个师父最终都会进化成为端水大师。
此外,古代农业社会,对于天灾人祸的抵抗力很弱,小的团体和组织需要抱团取暖,自然小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近得多。
所以武侠小说中,师父和徒弟之间,师兄和师弟师妹之间,关系通常是很和谐的。行业内的大佬,一个门派中的长老,至少是要保持明面上的公平公正。
武侠小说的价值观,就是这种行业学徒制度基础上的价值观。现在你还可以在某些艺术团体上看到,属于真正的活化石了。
武侠小说天生就更注重集体主义,个人品行和道德的要求很高。对于公平、对于正义,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义气的追求,所谓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武侠小说的底色,是古典主义,至于那些武功特效,本质上只是浪漫主义的外在表现而已。
如果我们再延伸一下,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港股的巅峰《英雄本色》《上海滩》,其本质上也是武侠的一种。
二、穿越,大工业时代的回响
穿越剧是大工业时代极致的浪漫。
电视剧《大江大河》中有这么一幕夜景,来自中石化镇海炼化。真的是钢铁丛林,有一种来自外星球的科幻既视感。“你看那盛放的花儿,来自期盼的种子;你看那丰硕的果实,来自耕耘的浪漫”。这是《和光同尘》的BGM,完美的匹配。
闲暇时间,我看过很多的穿越文,中国古代史,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穿到什么朝代的都有。表面上看,反映的是作者的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希望自己穿越过去之后能够改变那个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年代。实际上,这体现的是大工业时代相比农业社会,其生产力和在此基础上的组织力的降维打击。
穿越文的精神内核是救赎。
我们知道,跟现代相比,古代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普通人都活得太苦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盛世人的寿命可能只有五六十岁,至于乱世,能活到十八岁成年都是奢望。
在穿越文中,主角穿回古代,都会一步步地用现代工业改造古代农业社会,让那些人过得舒服一点,这既是一种救赎,也是对古代先人的敬畏。正是他们在那种落后艰苦的条件下,把一个民族繁衍至今。
但穿越文现在也在一步步式微。
因为中国工业发展得太快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工业化走了不到四十年,就迅速大踏步地迈入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候,穿越文也遇到了瓶颈。
虽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很长,但大部分有价值,有群众基础的时代都有人穿过,各种套路逐渐烂大街,很难写出什么新意。
此外,原来看着穿越文成长的小萌新,多年的社会毒打之下,变成了老登。他们终于明白了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盛名之下无虚士,但凡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不会是泛泛之辈。至于那些T0级别的人物,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年少轻狂时还敢“井底之蛙抬头望月”,现在已经是“一粒蜉蝣见青天”,哪怕自己开着未来的外挂,大概率也会成为炮灰。
更重要的是,穿越这个外挂,略微有些离谱了。现代信息社会,先手的重要性无以复加。哪怕现在一个炒股的普通散户穿回到2005年,也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天量的财富。
三、修仙,当代社会的1:1复刻
当前,修仙文是主流,这个题材简直就是为当代社会存在的。
修仙文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使得这种题材在网文中独树一帜,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第一、对集体主义的摈弃和对现代职级制度的模仿。
修仙文里面的所有人,从师长到同门,包括身居高位的宗门老祖,都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这跟传统武侠剧里面的角色关系差别比较大,修仙文对于集体主义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反映了社会起到了足够的兜底作用。在一个能够提供基础保障的社会,集体主义的缺点才会得到批判。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这是人性。反过来,如果有一天文学又开始强调集体主义,那显然是个人主义走过头了。
修仙文的主角,基本上都是独来独往,动不动就闭关,往往一次闭关两三年,有的甚至上百年。这也反映当今社会外卖、网购的成熟,普通人尤其是自身带I属性的人,总体上越来越宅了,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适合内向的人生活。
修仙会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来说,普通修仙文里会有炼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这几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相比上一个级别能力会有着本质的提升,级别提升如同天堑。
当代社会职场最常见的是MD职级制度,这个最早出现在美国投行的制度,现在广泛流行在各行各业。从最低的A、VP、SVP到最高的MD,等级分明,这可能是修仙文等级的现实生活来源。
第二、对因果的重视。
神奇的是,修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专属,但其核心的哲学,却是因果,这个明显是佛教更擅长的领域。
中国传统文人讲究儒为皮,道为骨,佛为心,定位也很清楚。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学则是百货店。
佛学里的因果,指的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所谓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有意思的是,在修仙小说这种思维天马行空,到处是杀人夺宝、弱肉强食的大背景中,因果这个明显是有些过于拔高行业道德水平的点,却得到了各个修仙小说一致认同的,主角配角都必须遵守的基础法则。
应该说,在劝人向善这方面,每个修仙小说作者都值得一朵小红花。
因果论这个逻辑,应该说相比武侠小说那种非黑即白的道德感,从哲学思辨上明显是要进步的。
曾经针对小镇做题家有这么一句话,“几代努力难道抵不过你10年的寒窗苦读?”
乍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从因果的角度看,几代人攒的福当然该享,可几代人造的孽也得麻烦你受一下。
武侠小说中,主角如果小时候被灭满门,就自己幸免于难,那么复仇就将是这个主角的终生使命。但在修仙文中,复仇的前提是因果,如果主角家族被灭是因果律,那强行复仇显然是在破坏天道。
第三、用着最浪漫主义的形式,唱着最现实的歌。
修仙是一件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行为,渡劫之时,天地变色。可修仙小说,主角的每一步,都遵循绝对的现实主义生存法则。
现实主义是道家版因果的底色。道家也有自己的因果,而且跟佛教的因果论有着不小的区别。无论是佛教和道家的因果,本质上都不是宿命论。道家的因果指的是遵循规律,老虎吃牛,牛吃草,这是自然规律,不要尝试倒反天罡,人为阻断规律。修仙文中,到处都有着现实主义的影子:
生存第一,绝不越级打怪,也不故意扮猪吃老虎,除非逼上梁山。总之遵循的是低调原则,事成之前绝不声张。
虽然会碰到不少机缘,也往往有大气运,但从来都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对任何看上去美好的事物都表示怀疑。
事业第一,在感情上顺其自然。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修仙,拼事业。感情生活不是加分项。武侠小说中到处都有抱得美人归的桥段,可修仙极少,走的中性冷淡风。道家也有结婚的,叫做双修,但关于另一半的篇幅很少,感觉就像是路边领来的NPC。家庭生活更是少,一般都没有孩子,双修道侣可能活很久,但普遍是丁克。
在拼事业上,他们往往也是特立独行,拒绝无用社交,也不会向上社交,这显然是对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也很现实。成功靠的是什么,是天赋和机缘,是各类资源的堆砌。道家并不太相信勤能补拙,每一个人出生时都自带天赋,有自己的人生设定。如果深挖下去,运气、机缘也是天赋的一种。修仙文对于升级,强调的是资源,每一次升级,都对应着足够的资源,每高一个级别,需要的资源也是指数级的倍增。
四、女频,人性的一面镜子
女频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题材,而是主要读者是女性的一个网文品类。女频可以涵盖武侠、穿越和修仙,但跟上述三类题材感情线通常是边角料不同的是,女频表面上主打的是恋爱脑,底色是人性。
女频的主题,是对规则的驯服和对被爱的渴望。前者发展成嫡庶神教,各类的宫斗文,后者则发展成为追妻火葬场。不管是哪种形式,有没有恋爱脑,写的都是人性,题材只是形式。
女频的读者并不全是女性,男性的比例并不少,毕竟管它符不符合逻辑,又有谁能拒绝明晃晃的偏爱呢?《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这种标题有几个能坚持不点进去看看呢?
女频的逻辑,本质上很难经得起推敲,但在顺应人性,“爽”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因而也是最具商业价值的品类。这几年最流行的网文电视剧,大部分都来自女频。
你可能不知道,《甄嬛传》《琅琊榜》这两部大作,都是女频。
你以为女频Low,但这一波,女频分明是在大气层。股市里有这么一句话,XX的共识也是共识,新手的情绪也是情绪。
五、重工业科幻,网文的未来
俄罗斯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本书:《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他发现,在各民族的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时某一领域群星灿烂,有时候又陷入长时间的沉寂。或者用普列马诺夫的话说,“才能人物像灾祸一样,简直成群结队,有时则人才寥落。产生这种现象的第一个根本条件也是强大社会需要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甚至因为反对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韩愈推广的古文运动,还把自己推上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位置。
但是,对于影视剧、网文这些通俗文学来说,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内容最重要的部分。
“爽”肯定是现代通俗文学的第一要求,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都是通俗文学必备的大结局。但是“爽”仅仅是基础,真正的竞争力体现在形式上。
对于电影来说,就是要有震撼的大场面。工业化大制作的爆米花电影才是电影这种剧作的精髓。为什么好莱坞科幻电影会出现开着光速飞船去抢粮食的场景,不是编剧脑子有毛病,而是剧情好要看,打斗是必须,水滴二向箔听上去很酷,可观众理解起来有难度啊。
至于网文,宏大的世界观、充满想象力的脑洞,才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观众也讨厌套路,看多了自然会审美疲劳。
网文的下一步,就是跟随中国登月的脚步,掀起一轮引领世界的科幻小说热潮。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星辰大海的时代,伴随着美国登月成功而来的是各类科幻作品的大爆发,《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就是那个时代的杰作,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架空历史小说《银河英雄传说》也在同期出版。这股风潮在同期也传到了中国,刘慈欣后来出版的《三体》就是这股科幻作品热潮的东方遗产。
《三体》绝不是结局,而是一个开端。2030年中国登月代表了人类再一次迈入大航海时代,只不过上一次是大海,这一次是星辰的大海。
这一次的大航海运动,背后是14亿人口的工业大国,还有几千万的工程师,带来的将是新的一轮古典浪漫主义在科幻小说界的复兴。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一点将首先在网文中实现,在这些网文中,必将有众多流星级的作品划过天际。因为这个时代,中国既有能力,也有这个需求,带领人类开启对宇宙的探索之旅。
六、对于当前社会的理解
网文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一个人思维要想跟得上时代,人情练达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研究生产力,生产力变了,人际关系,社会结构,都会跟着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的思想,也是让我们回到根上去看问题。
当前社会是周期的结果,大工业化,低生育率。生产的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的原子化,导致了生育的去工业化。农业社会在农业生产上是分散的,但在生育上却是工业化的。那个时候一个村子大家都认识,一个孩子丢了整个村子都会出去找。
周期就像钟摆,走过头之后又会回摆。
人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和资源。而信息可能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信息鸿沟被信息化社会填平之后,人与人之间,就变得越来越扁平化。每个人都需要合理的评估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
一个人的成功,是各项机缘巧合的结果,个人的自身努力的贡献可能不大。同样,一个人的失败,可能并不是他不努力,只是选错了方向。有这种思维,可以让我们在周期高点的时候,平和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自己在低谷的时候,不过分苛责自己。
总之,理解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客观看待每一个结果。
七、关于投资
网文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投资的结论,那就是要尊重因果。
兰因絮果,讲的是美满的开始,离异的结局。
在投资上,讲的是种下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
价值投资的因,自然得到价值的投资的果。
如果你走的是主题投资的路,那就应该“真正的信徒应该坚守信仰,要么你跟风追涨,最终在泡沫的破灭中溃败——《大钱细思》。
收益率也遵循因果原则。
底层资产决定了收益率的高低。当年信托产品动不动就有10%以上的收益率,背后是中国常年GDP增速10%以上带来的房地产牛市。现在经济增速下来了,房地产行业风光不再,金融产品的收益率自然也就跟着下来。
中国全部上市公司中位数ROE也就8%左右,这意味着你在股市的长期收益率,大概也就是这个数。按照风险跟收益匹配的原则,你的预期越高,你面对的风险也会成指数地增加。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或者说最适合的风格,不要扭曲自己去适应自己不喜欢的投资风格。就像女频小说,大家都在骂,但大家都喜欢看。当一个市场风格从酝酿到形成趋势,再到最后崩塌,不要试图去理解,你只需要决定,是跟,还是不跟。没有对不对,只有冷冰冰的胜率和赔率。
投资最大的问题是试图挑战因果。一个立志要做价值投资的人,每天却去钻研主题,分析技术;而一个做主题投资的人,不去研究市场空间,分析资金面、风格,居然在看财务指标,分析估值。这些都属于缘木求鱼,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愚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