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啥大家没补贴就不消费?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穷怕了!
创始人
2025-09-09 03:23:33
0

国民储蓄热潮下的消费困境:并非囊中羞涩,而是“心”有所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玩味的经济现象:2023年,我国家庭存款猛增16.67万亿元,总量逼近135万亿元大关。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这笔存款近乎十万元。然而,在这笔庞大的储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民众“越有钱,反而越不敢花”。

“有补贴就买,没补贴就停。”这句略带调侃却又无比真实的消费写照,道出了当下许多消费者的心声。他们并非口袋空空,而是内心深处缺乏一份“底气”。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们正逐渐达成共识,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并非源于贫困,而是“穷怕了”的集体心理在作祟。这种根植于物质匮乏历史的集体记忆,又叠加了近年来越发凸显的经济不确定性,共同塑造了当下“为未来而储蓄”的消费心态。

存款数字飙升,消费活力却显疲态

回溯2023年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指出,我国家庭存款较前一年多增了6300亿元,总额高达135万亿元,人均存款规模突破10万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十四亿国民共同构筑起的庞大财富壁垒。

然而,另一组数据则勾勒出截然不同的画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23年全年,这一指标仅实现了7.2的增长,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的消费增长更为有限。更具警示意义的是,我国居民的消费率(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远低于美国(68)、英国(65)及日本(55)等发达国家,甚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也落后了十几个百分点。存款的节节攀升与消费的相对低迷并存,构成了中国经济一道独特而耐人寻味的风景线。

“防御性储蓄”:为未来风险筑起高墙

高储蓄率并非新鲜事,但其背后,相当一部分被定义为“防御性储蓄”。这部分储蓄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诸如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失业等潜在风险。

一项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家庭的储蓄构成中,约有40属于此类“防御性储蓄”。这意味着,每存下10元钱,就有4元是为抵御潜在风险而预留的。北京大学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则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当医保覆盖率每提高10,家庭的消费支出便会随之增加2.3。这有力地说明了,强大的防御性储蓄意愿,对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历史的烙印:“穷怕了”的集体心理记忆

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早已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与文化传统之中。那些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们,即使在当下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节俭意识。这种“穷怕了”的心态,具有强大的代际传递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曾经经历过1960-1962年困难时期的人群,即使后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储蓄率依然远高于未曾经历过那段艰难岁月的人群。这种由历史创伤塑造出的节俭偏好,已经悄然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储蓄行为。

不确定性阴影下的未来焦虑

近年来,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结构性调整的加速,加剧了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知。就业市场的波动、收入预期的不稳定,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储蓄来规避潜在风险。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预防性储蓄动机”。

清华大学在2022年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高达75的受访者表达了“担心未来收入不稳定”的忧虑,而6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做准备”。这种不确定性感知并非仅仅局限于中低收入群体,即便是高收入人群,也因担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选择增加储蓄以求心安。

社会保障网的“短板”与民众的“后顾之忧”

尽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某些关键领域的“短板”依然存在,从而迫使居民为应对庞大的未来支出而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教育、医疗、养老等大宗支出预期依然是压在许多家庭身上的“大山”。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激烈的就业竞争意味着家长需要为子女的教育和职业发展预留充足的资金。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卫生费用约为2400元,但重大疾病的个人负担依然沉重,让民众对医疗支出充满担忧。同时,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与在职收入的比率)从2000年的70下降至2020年的45左右,也加剧了人们对自主养老储备的需求。

补贴的“限时优惠”与消费的“短期刺激”

补贴政策固然能够暂时降低消费品的价格,但却难以消除民众内心深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账户”的重构——它将原本的“支出”重新包装成“省钱”,从而营造出一种“赚到了”的心理效应。当补贴消失时,消费又回归到纯粹的“支出”模式,这种心理差异导致了有无补贴下的消费行为巨大反差。

此外,补贴政策还能制造一种“限时优惠”的紧迫感,激发消费者的“抢购”心理。然而,这种效应往往是短暂的,难以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动力。补贴只能一时地刺激消费,却无法抚平人们内心的不安。要真正解决“有钱不花”的困境,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降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

只有当民众不再为明天的医疗、教育和养老而忧虑时,他们的钱包才能真正敞开,为眼前的消费注入活力。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提出“节俭悖论”,即个人的美德——节俭,在宏观经济层面却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困境。要破解这一悖论,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暂的补贴,更是一份切实的安全感,一份对未来的信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