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条段子文,总结AI搜索的用户画像:什么人会高度依赖AI搜索信息?比如,效率至上、对人的信任度较低、入行小白、缺乏主见等等。
当然,这些画像都是笼统的说法,带有一定幽默和夸张的成分。
但对于做GEO优化,搞清楚目标用户画像尤为重要。没有这个前提,你生产的内容就如同“空中楼阁”,很容易变成品牌自说自话。尤其是陷入“工作茧房”的甲方市场人,很容易自动屏蔽用户视角,失去敏锐的内容触觉。
对于AI搜索,我们也不必抱有“神化”的心态,而是要结合产品现状与用户实际需求,来做整体布局。用户是什么样的,就如何去攻克他们;市场再如何千变万化,也总有规律可循。此为营销之“道”,其他的都是“术”,切忌舍本逐末。
不妨先列出以下问题,再结合用户调研访谈的结论,来布局你的SEO或GEO内容:
用户在什么阶段会通过AI搜索了解一个品类?
这决定了你要通过什么方式,在品类中占据显眼位置,比如品类TOP5、TOP10等等。通常在这个阶段的,是对这个品类一无所知的小白,或者需要更新知识体系的行家。
我个人的习惯是:当觉得市场上产品太多,让人难以抉择时,我就会以排行榜的方式,先了解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
TOP列表往往彰显着品牌的历史与实力。
也许AI给的答案不一定都对,但总能快速给我圈定一个选择范围。否则,靠自己的判断力效率低,也不一定都正确。
用户又会在什么阶段通过AI搜索了解单个品牌?
这决定了你要如何阐述你的品牌特色、以及与其他竞品有何不同之处。
到这一步,也是用户选择品牌的关键阶段。如果用户从这个节点流失了,那么一定是因为用户对你有什么顾虑,或者被竞品截流了。
有时并不是你的品牌不够好,而是竞品切中了用户需求。
用户对该品类的痛点和担忧是什么?
这决定你要主动去控制哪些负面舆论,并重新审视产品本身,让用户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要知道,喜欢通过AI搜索进行决策的用户,通常是消费保守型。
更有经验的AI搜索用户,往往不会关注品牌积极面,而是会寻找“避坑指南”。忽略负面舆情去做GEO,就像一位光头老汉在理发店卖防脱洗发水。因此,控评对于GEO也很重要。一个老用户在微博或知乎的吐槽,就能让潜客直接奔向竞品的怀抱。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GEO当然不仅是市场营销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品牌公关人员的共同协作。
用户在消费前对产品最大的纠结点在哪里?
这决定你要全面理解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是想解决什么具体痛点。比如:便利性、质量、功能、成分、定价、颜值、销售组合等等。
拿笔记本电脑举例,不同细分用户群体,对产品的核心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商务人士更看重续航时间与机身便携性,以便随时随地办公,女性还会考虑美观度;AI内容创作者则优先考虑CPU多核性能 + GPU图形加速 + NPU AI算力;而游戏发烧友更关注独立显卡性能,以确保高画质、流畅运行大型游戏。
因此,用AI搜索优化来减轻他们的思考负担、提高决策效率是很有价值的。毕竟,没有哪个用户真的喜欢花时间,来仔细浏览你那张复杂的电商详情页。
你的用户有哪些具体使用场景?
通常你觉得自家产品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但对于真正的用户来说,“紧迫要用”与“可用可不用”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可用可不用”的人,不是你的目标用户,他们也不可能通过AI搜索来深度了解产品。
因此,如何阐述产品对特定人群的帮助很重要,你要抓的就是“紧迫要用”的用户。
比如,最近一家随身wifi的品牌主来咨询我:竞品到底布局了哪些AI优化内容,导致自己的排名被“人为”降低了?
我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其竞品在AI搜索布局的内容,主要靠“人为自造榜单”,把自己捧上了TOP1的宝座;而在社交媒体内容策略上,则主要围绕卡车司机和旅行博主来做。如果不是随身wifi的真实用户,可能很难理解这个产品的价值。
为什么卡车司机和旅行博主需要随身wifi?因为移动性职业对“稳定网络”有刚性需求。他们的工作场景和性质决定了:流量、信号、成本是三大核心痛点。
换言之,随身wifi是帮他们省钱的重要生产资料。倘若换成大学生或白领,这个产品就不是一个“紧迫要用”的需求,因为无线网络和移动数据就完全够用了。
你的用户通常是如何了解到产品并下单的?
这可以帮助你了解用户的具体消费决策路径。
比如,你发现已购买人群中,有80%是没有经过搜索了解产品,就在电商平台下单的,那么你布局AI搜索的必要性就不是很高;或者发现,60%以上的购买人群是通过KOL博主或素人推荐的,那么你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社媒达人营销或素人种草上;又或者发现,大部分人群是通过熟人推荐购买的,那么你的核心营销方式应该是私域电商或安利模式,而不是搜索。
营销方式与渠道千千万,顺应用户去反推你的营销方式,更能事半功倍,而不是反过来。
你的用户通常活跃在哪些平台?
这可以帮助你了解核心营销工作需要放在哪里。
尽管不同的AI搜索平台都有抓取偏好,但若你的核心用户平时都把时间花在短视频、直播间、微博或其他网络社区里,那么GEO优化只是前者的补充,而不是重点。
在高度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时代,有时在一个平台、一个社区或一个小众圈层中做深做透,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你很难营造一个大事件,但造一个小事件的成本和难度会低很多。
此外,有大量用户的消费决策是非理性的,这些人的钱是最好赚的,甚至他们可以为自己不那么需要的东西买单。反而是不断搜索比较的用户过于精明,在这些用户身上花时间未必值得。
尤其对于一些高度同质化但价格又低的快消品牌,适度放弃精明的用户,往往可以赢得更多的“傻用户”。
你的用户最容易被什么内容影响?
比如,他们更容易像雷军或胖东来的粉丝那样,喜欢听创始人与品牌故事?
还是更喜欢听董宇辉等电商主播,用各自的语言艺术,讲明白一个产品的实际功能?
又或者更易受到流行话题或事件的影响,为明星、IP或符号溢价买单?
或者就是喜欢纯干货分享,渴望成为这个行业的发烧友或半个行家?
又或者喜欢自己参与DIY、社群共创与交流,让产品成为自己决策的一部分?
……
必须承认一点:并非所有用户都喜欢用AI搜索主动找答案,被动跟风消费的“傻用户”可能更多。当用户把节省的时间,继续用在别处“杀时间”,你还是需要去寻找那些让用户停留时间更长的“关键渠道”。
总结
现在做营销,精力要放在研究消费者心理与内容偏好,而不是放在产品本身。尤其是,当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产能过剩的制造大国与商标大国,永远不缺产品,更不缺品牌。
老板、CMO和市场营销人可以参考竞品动态,也可以学习市场上流行的各种渠道打法,但核心依然是“理解用户”。理解了目标用户,也就成功了一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作者:金鑫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