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大行半年赚6825亿,净息差下降下银行们该向何处去?
创始人
2025-09-06 10:18:24
0

就在刚刚结束的财报季,各家银行的成绩单纷纷公布,其中六大行还是遥遥领先,凭借着强大的优势实现了半年赚6825亿的成绩,只是在当前净息差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银行们到底改向何处去呢?

一、六大行半年净赚6825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六大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完毕。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测算,上半年六大行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8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05%;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6825.24亿元,同比下降0.13%。此外,六大国有银行均披露了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合计现金分红总额将超2000亿元。

六大行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呈现“三增三降”的分化态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4%、1.37%和0.85%。

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商业银行二季度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1.43%,收窄1个基点。

2025年上半年,六大行净息差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70%,同比收窄21个基点,环比下降1个基点;总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1.26%,较上年末下行25个基点。

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净息差1.40%,仅次于邮储银行,同比收窄14个基点;工商银行净息差1.30%,同比收窄13个基点。交通银行净息差1.21%,在六大行中最低;同比收窄8个基点,也是六大行中收窄幅度最小的。2025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净息差1.32%,同比收窄12个基点;环比下降10个基点,降幅同比收窄。

二、净息差下降下的银行们该向何处去?

近日,六大行半年业绩数据出炉,合计净利润达6825亿元,这一成绩看似亮眼,但在背后却隐藏着净息差持续下降的隐忧。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下降意味着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在当前商业银行各家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负债结构,积极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尤其应重视企业活期存款的战略价值。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建立在“低吸高贷”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吸收居民储蓄等低成本存款,再以相对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然而,随着货币基金、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普及,居民储蓄意愿下降,银行吸储成本不断攀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凭借其高流动性与相对稳健的收益,分流了大量银行活期存款,使得银行在负债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单纯依赖个人储蓄已难以为继。银行需要将目光转向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其日常经营中产生的大量活期存款具有“低成本、高流动性、稳定性强”的特点,是理想的负债来源。通过加强2B业务,如提供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网银、跨境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银行可以深度嵌入企业资金流,锁定其结算账户,从而稳定获取低成本资金。因此,未来银行的竞争将不仅是零售端的“抢客户”,更是对公端的“抢账户”与“抢流水”。

其次,应优化资产结构,将信贷资源向高景气度、高成长性的行业倾斜,以提升资产端的收益率水平。 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单纯依靠扩大信贷规模已难以为继,银行必须追求“有质量的资产投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科技、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较高的利润率。这些行业虽然风险相对较高,但其长期发展潜力巨大,且往往能接受相对较高的融资成本。银行应主动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

例如,在科技金融方面,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可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支持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发展;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可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国产替代项目,提供中长期技术改造贷款。通过将贷款投向这些高景气度行业,银行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还能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实现资产端的“提质增效”。

第三,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降低对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 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一流的商业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都超过四成,但是我们的商业银行却普遍依赖存贷利差,提升空间巨大。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银行应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发力:

一是移动支付与数字金融。依托手机银行、APP等平台,拓展支付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通过支付结算、账户管理等收取手续费。二是财富管理与理财代销。随着居民财富积累和投资需求上升,银行应发挥其客户基础和渠道优势,大力发展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基金代销、保险代理等业务,赚取管理费和佣金收入。三是票据贴现与贸易融资。在供应链金融中,票据贴现、保理、信用证等业务既能服务实体经济,又能为银行带来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四是投资银行与资产托管。大型银行可依托牌照优势,为企业提供IPO承销、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等投行服务,并大力发展养老金、公募基金等资产托管业务。

通过多元化中间业务布局,银行可以构建“轻资本、高收益”的盈利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从而逐渐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第四,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与风控能力,为战略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拓展企业活期存款、优化信贷投放,还是发展中间业务,都离不开强大的科技赋能。银行必须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业务流程。真正通过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从而在不增加负债成本的前提下改善盈利能力。

从六大行的成绩单中净息差的收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正所谓知易行难,能否真正推动自身的全面转型,还在考验着各家商业银行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