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侨文物采峰别墅。
从简化身份认定到活化侨厝利用,从便利资金对接到创新纠纷调解机制,今年以来,福州通过采纳市人大代表建议,推出了一系列惠侨利侨创新举措,为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打通堵点,让侨乡福州焕发时代新活力。
“部分侨胞面临国籍认定难、资金回流慢等痛点。”何鑫强代表在《关于凝聚榕侨力量打造侨务工作新格局的建议》中呼吁,深化身份认证改革、优化资金回流机制、构建侨务合作平台。
建议落地有声,市公安局优化国外中国公民回国定居办理流程,对持护照入境者,简化华侨身份认定手续;对未成年子女落户难题,出台专项细则,已解决近1700名持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护照的未成年子女落户问题,赢得一致好评。引导各金融机构优化侨资回流,市委金融办积极协调省外汇管理局,按照“小额便利、大额规范”的原则,涉侨个人结汇实行年度便利化额度管理,便利化额度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大额资金需提供真实性材料。
红砖白石、飞檐翘角,一座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侨厝散落在福州乡间,见证着华侨远渡重洋、艰苦创业的历史。叶醒代表在《关于持续深化福州涉侨建筑活化工作的建议》中提出持续扩充名录库、动员后裔参与、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等方案。
保护是基础,福州市近年来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开展采峰别墅等一批重点涉侨文物修缮工作。市文物局将爱国华侨林文镜故居、洪春松涛园等9处涉侨建筑纳入新发现文物线索。活化利用机制不断创新,福清市首创“产权入股”模式,成立全省首个农村古厝合作社,村民以侨厝产权入股,带动江镜镇南宵村13座古厝群活化利用。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林逢生先生投入3亿元打造华侨公园—林绍良陈列馆,建成之后参观人员络绎不绝。
针对侨商投资日益增多,涉侨纠纷解决成为迫切需求,林高星代表在《关于搭建涉侨仲裁共建机制的建议》中,呼吁建立涉侨仲裁沟通机制和涉侨纠纷解决合作机制。
福州仲裁委员会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同设立涉侨仲裁工作室,建立“法仲联侨”机制,经特邀调解员调解成功的涉侨纠纷,当事人同意仲裁并达成仲裁协议的,如能即时履行,案件未进入仲裁程序的,不收取仲裁费用,切实做到惠侨益、解侨忧、暖侨心。
今年2月,福州仲裁委员会又与市侨联、福州中院创新推出“法仲联侨”协同解纷机制,为侨胞侨企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和一体化服务。截至7月27日,福州各级法院向福州仲裁委员会移送涉侨纠纷共计81件,调解案件纠纷类型包含跨国贸易纠纷、股权转让纠纷等,调解成功20件,调解标的额达2862.34万元。(记者 李晖/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