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失去这种能力
创始人
2025-09-05 08:25:17
0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什么能聊得上天的朋友,也不怎么去社交了。


2023年,中国青年报对2001名18~35岁青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4.2%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存在社交障碍,其中有20.5%的人认为自己在线上和线下社交都存在障碍。*1


这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认同自己是“i人”、内向、社恐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开始喜欢用这些标签来介绍自己。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允许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人出现。许多在过去可能被社会认为不正常的现象,慢慢都变成了正常。开始被社会正视到、注意到。


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许多内向和社恐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过多地生活在自己的轨迹和世界里,难以跟他人建立长期的、良好的正向关系,也难以从这种关系里面获得力量。


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时不时感到孤单;有很多事情无法跟别人一起完成、只能自己行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找人帮忙,只能自己承担……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这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时代。


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伴随着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基本天性是什么呢?就是“抱团”。它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我们的安全感,避免我们陷入危险之中,团结一致地应对外在威胁。


但城市化打破了这种模式。在大城市中,人们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住所,工作地点,还是日常的生活圈和轨迹,我们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跟别人交流、建立联系。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又是多变的,快速的,浅淡的,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


想一想:你跟你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熟悉吗?跟公司里的同事交流和联系多吗?每周、每个月都能出来见面和聚会的朋友又有多少?


这就是原子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吸纳,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被切割成一个个“原子”,沿着自己的轨迹跟别人交流和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太远了会有吸力,太近了又会有斥力。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被从自己的圈子和群体中割裂出来,孤零零地抛到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我们不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我们的“异类”,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我们的“同类”。一切都是未知的。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的警觉之中。我们不知道跟我们打交道的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别人是同类还是异类,不知道对方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处理和应对……


因此,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在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我们需要为自己披上一层层面具,去适应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人设”……


尤其是对于性格偏内向、敏感,又容易多想的人来说,要去设计这一层层面具和人设,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理解和接收来自陌生人的信息,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会给他们的大脑带来更高的负荷。


久而久之,维持人际关系,就会成为一件苦差事。许多人不愿意交朋友,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不需要,而是不愿意背负起这种负担。



但是,人能完全脱离人际关系而生存吗?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人际关系,只是程度多少的差别而已。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叫做“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它开始于1938年,至今已经跨越了87年,跟踪了724个家庭,包括最初参与研究的家庭,以及他们子女所组成的新家庭。


它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影响我们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人际关系的满意度*2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物质条件才能带来幸福,这项研究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将许多物质条件优越的人纳入研究之中,包括富人、名人和明星。


但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幸福感的确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但并不是最高的。缺乏交心朋友、较为疏远的家庭氛围,以及不利于建立亲密关系,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平均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什么呢?是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人。跟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原因在于: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几乎所有的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


比如:2017年一项研究发现:缺乏社交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跟过度肥胖和吸烟相当。*3


2014年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交线索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4


2025年一项很新的研究则发现:30分钟~2小时的社交是让一天感觉最美好的活动。*5


……


所以,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存在不满意,总是容易感到不满足、不开心、不快乐……其实有一定的可能性,是因为你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什么才叫做“人际关系满意度”呢?或者说,如何分辨自己是真的不需要朋友,还是缺乏社交?


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当你独处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一下统计,看看自己是感到很舒服、很自在,还是感到寂寞,想跟别人交流?


不妨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的感受,做好记录,计算一下这两者的占比。


如果你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前者,那就意味着你的社交状态是适合的,不需要额外的社交;而如果你后者的情况很多,占到了1/3以上,那么可能说明,你有一点缺乏社交,需要想办法去做出改变了。


实际上,社交并没有那么困难,并不需要建立很复杂的强关系。家人,同事,邻居,身边的陌生人,维持弱关系的点头之交,网上认识的人,等等。但凡一切可能跟自己产生社会联系的,都包含在其中。


有时候,跟陌生人聊两句,其实也可以感到很开心——这就是社交线索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的表现。


比如,当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适当地伸出援手;又或者,参加活动时遇到跟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随意聊上几句。这些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其实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可以试一试:让自己变得更开放,保持友好的微笑,试着跟看上去合适的人随意攀谈几句。


试着让自己去做一个“社牛”,不用担心会不会有回应,只要释放出你的善意和友好,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除此之外,也可以试着去找到跟自己同频的人,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在生活中,不妨抽出一点点时间,去迈出自己的圈子,接触一些不同的人,尝试一些新鲜的可能性。也许,你就会打开一扇大门,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比如:


多去拓展自己的兴趣,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沙龙、聚会,接触对应的人群和圈子,拓展线下渠道;


多去挖掘符合你品味的平台或内容源,加入他们的社群,参加他们的活动,来筛选出跟你的喜好、品味相似的人;


参加或建立一些小而美的社群,把跟自己同频的人拉到一起,尝试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试试看能否碰撞出什么火花;


或者,如果有能力和条件,试着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去做一档公众号、视频或播客,聚拢起一批跟你“同声相应”的人,形成一个小小的、蓬勃发展的小网络……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机会。


好的社交方式,也许可以考量“会带来什么利益”“能获取什么价值”,但我觉得,找到能够跟自己同频的人,聚拢一批跟自己认知水平相似、审美品味相同、志趣喜好相近的人,能够彼此交心,互相探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会远远高于前者。


它会令你感到,自己真真切切跟这个世界紧密相连,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小技巧,也许能帮你更好地去行动。


1. 提高透明度


很多人在社交中总是维持着一个虚假的面具,很多话藏在心里不敢说,顾及到气氛、面子、氛围……


但其实,很多时候,增加沟通的透明度,更坦率地展现自己,也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双方可能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无需背负着虚假的负担,而是可以放下来真心地说话。


这能够让交流变得更松弛,也能更好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2. 别担心犯错


我们很容易把社交的另一方放在“评委席”上,让他给我们的社交能力和表现打分,惟恐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但事实上,对方是评委吗?不是的,对方也是选手,也在期待着你的打分。


当你觉得“我那个问题问得好像不太礼貌,是不是有点冒犯”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那个问题我好像答得有点敷衍,是不是不太好?”


当你觉得“我拒绝了对方,他会不会耿耿于怀?”的时候,对方可能也在想“我的请求是不是太唐突了,他会不会对我印象变差?”


当你在等待对方给你打分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对方的位置跟你是一样的,他也在“小心翼翼”地等着你给他打分。


3. 寻找共同点


我们总是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当你跟别人交流、拓展朋友时,不妨试着从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出发。


有哪些共同点呢?人类学家邓巴(就是那个提出“邓巴数”的人)提出过一个“友谊的七大支柱”。他认为,具备这些共性的人,更容易彼此成为朋友:


  • 共同的语言或方言。


  • 共同生活、成长的地区。


  • 相似的教育和职业经历。


  • 相似的兴趣和习惯。


  • 对社会事件有相似的观念和看法。


  • 共通的幽默感(接地气的说法叫做“能接梗”)。


  • 对音乐有共同的爱好。


不妨试试从这些方面开始话题,也许能帮助你更容易地“破冰”。


参考文献:

1.https://zqb.cyol.com/html/2023-05/05/nw.D110000zgqnb_20230505_1-08.htm

2.《美好生活:哈佛大学跨越85年幸福研究启示》

3.Holt-Lunstad,J.(2017).The Potential Public Health Relevance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Prevalence,Epidemiology,and Risk Factors.Public Policy&Aging Report,27(4),127~130.

4.Bhanji,J.P.,&Delgado,M.R.(2014).The social brain and reward: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striatum.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gnitive Science,5(1),61~73.

5.Folk,D.,Henninger,M.,&Dunn,E.(2025).What Makes a Good Day?:An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OSF.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