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欧阳晓红
AI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的窗口,既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展望“十五五”,我们现在不在终章,也不在第二章。我们刚刚读完序章,正站在第一章的起点,即从政策驱动、梦想驱动的“0到1”阶段,迈向业绩驱动、生产率驱动的“1到10”阶段。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泡沫与出清,但其浪潮之汹涌,必将远超我们当前的想象。投资AI,本质上是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国经济正迎来新的增长范式。
近日,随着寒武纪股价一路攀升,甚至一度跃升至A股“新股王”,资本市场的驱动力正转向“创新—效率”的科技主线。这一变化,折射出经济叙事的历史性转变。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对人工智能(AI)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望正资产董事长刘陈杰在2023年撰写了《人工智能、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机会》一文。其建模研究显示,即便在采用非常保守的假设影响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显著提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使得潜在增速下降速度趋缓,且在一定时期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是时代的内在需求,是内外压力和激励的结果。
如今这一判断正在被市场逐步验证。站在数智时代的临界点上,经济观察报对话刘陈杰,从宏观趋势到行业落点,试图揭开科技投资背后的底层逻辑。
从模型假设到市场验证
经济观察报:如今寒武纪的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否意味着,你的模型假设已经被市场验证?当前市场的上涨,是在交易“梦想”,还是交易“生产率提升”的现实?
刘陈杰:我们的模型推演正在被市场阶段性验证,但需清醒认识到,目前市场同时交易着“梦想”与“现实”。
从短期看,寒武纪登顶、成交放量,显示资本在剧烈追捧AI时代的“期权价值”,这是对未来的贴现;但从中长期看,真正的可持续行情必须建立在“生产率提升”的坚实基础上。关键的观测点不在于股价本身,而在于AI渗透率提升后,能否在企业财报的毛利率、人均效益、研发费用转化效率等核心指标上持续体现出来。目前,我们正处在从“梦想”走向“现实”的过渡期。
经济观察报:能否具体阐释其底层逻辑是什么?
刘陈杰:我们先看一张图,它展示了人工智能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从2020年到2035年,无论情景如何,潜在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是人口老龄化、资本边际递减等结构性约束影响的必然趋势。但在不同AI渗透率假设下(10%、15%、20%),经济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基准情景(Base)。到2035年,基准情景下的潜在增速降至约4.6%,而AI渗透率达到20%的情景下可维持潜在增速在5.8%左右,显示AI普及能够有效托底经济。
两年前我提出一个假设:AI能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下滑,但有两个前提:一是存在“阈值效应”——在模型设定中,当AI资本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2%,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边际拉动会从0.1个百分点跃升至0.4~0.5个百分点;二是资本市场可能会提前12—18个月定价这一跃升,而不是等到利润表兑现。
如今,两条证据链正在强化。宏观层面,根据我们基于公开投资与算力设施扩张的初步估算,中国AI相关资本(包括服务器、算力中心与模型训练投资)的存量占GDP的比重已接近2%,这意味着AI资本可能跨过模型设定中的“阈值水平”。市场层面,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反映的并非盈利对比,而是资本将“AI算力”视作未来10年的现金流入口,提前折现潜在收益。
不过,需要区分两层定价:第一层是资产重估,AI算力、数据、模型被视为新型基础设施,估值锚从市盈率(PE)转向“每美元算力对应市值”,这部分仍含有“梦想溢价”;第二层是盈利兑现,若AI资本存量未来扩张,占GDP的比重达4%,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拉动有望稳定在0.6~0.8个百分点,届时盈利会把估值拉回“生产率锚”。
因此,目前上涨并非纯粹泡沫,而是“阈值效应”已被部分验证,但盈利尚未完全兑现的中间状态。随着新政落地和算力投资加速,梦想溢价将逐步被生产率红利消化,届时寒武纪这类公司的市值才可能真正站稳。
算力财政:土地财政的历史性替代
经济观察报:你强调AI会改变资本结构,让资金从房地产/基建转向实体经济——似乎意味着“算力财政”正在取代“土地财政”。这一过程是可持续的吗?
刘陈杰:这是一个深刻而不可逆的趋势,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时间和政策合力来推动。土地财政的逻辑是,围绕稀缺土地形成金融循环;算力财政则是以算力、数据和模型为核心要素,重塑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从“卖土地”到“卖算力”,背后其实是中国资本结构的深层转型。
经济观察报:在转型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陈杰:我认为有三重约束。第一是现金流约束。土地财政靠出让金和抵押贷款滚动,依赖房价上涨消化错配;算力财政则靠算力租金、数据分成和模型许可。我们测算过,如果全国AI算力使用率从55%提升到75%,租金收入可覆盖地方债利息的42%,接近土地财政巅峰期的48%。这说明算力具备财政替代性,但可持续性依赖“算力使用强度”的不断提升。
第二是资产估值约束。土地价格由供需和信用扩张支撑,而算力资产价值取决于技术迭代。如果摩尔定律继续,每年单位算力成本下降30%,地方政府的算力资产可能出现“折旧大于增值”;若国产芯片受限,算力反而可能形成稀缺溢价。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构建“算力—电力—碳排放”的成本控制体系,锁定成本端风险。
第三是政府角色转变。过去政府是土地出让方;未来政府则会成为“算力做市商”。在资产端,政府不再卖地,而是持有智算中心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获取长期租金分红;在负债端,专项债使用从“土地储备”转向“智算建设”,偿债来源也从土地出让金转变为算力租金与数据收益;在监管端,监管部门还可能设立算力交易所,使得算力使用权标准化、可流转,培育新型要素市场。
经济观察报:这一模式可持续的条件是什么?
刘陈杰:归根到底,就看这个不等式——AI资本深化速度>算力折旧速度+债务利息增速,能否长期成立。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真正完成从“土地批发商”到“算力做市商”的角色跃迁;否则,“算力财政”也可能变成一场技术周期的幻觉。
破解索洛悖论:ECO指标的启示
经济观察报:你也提到过“索洛悖论”。当前,AI是否已找到破解这一悖论的钥匙?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微观指标,以实时看到A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程度?
刘陈杰:大家常说起“索洛悖论”——技术进步不一定马上带来生产率提升。那AI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破解的钥匙?
我的看法是,曙光已经出现,但答案还没完全揭晓。关键在于,AI要从单点提效的小工具,真正变成重构流程和组织的“生产力引擎”。
怎么判断?有两个直观指标:第一,AI资本支出比率——在企业总投资中,AI投资的比重有多大。第二,营收和成本收益比——这笔AI投入,能不能带来更多收入或节省更多成本。如果回报持续超过投入,那就意味着生产率真的在提升。
我们提出一个更系统的衡量方法,叫算力—产出弹性(Elasticity of Compute-to-Output,简称ECO)。公式很简单:产出的增长率,除以算力投入的增长率。从宏观看,可以用“工信部算力指数+统计局增加值”来计算;从微观看,可以用企业的“GPU(图形芯片)使用时长+产出”来计算。
当然,计算的时候要进行修正:剔除价格因素,否则名义增长率会虚高;将存储、网络等配套投入做区分,否则会低估AI的贡献。此外,AI的效果通常要过1—2个季度才会显现。
一句话总结:如果ECO长期大于0.25,也就是算力投入增长1%,产出能提升0.25%以上,再加上价格修正,我们就可以说,AI真的在逐步破解“索洛悖论”。
市场定价:从“市梦率”到“算力锚”
经济观察报:寒武纪的市盈率高达500多倍,而贵州茅台的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市场似乎在用“市梦率”定价AI企业。AI企业的合理估值锚是什么?
刘陈杰:传统的市盈率等估值指标已经解释不了。寒武纪的市盈率高达数百倍,这并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当前公司的利润太小,市场在购买它的未来收益。
AI企业到底值多少钱?该怎么估?我更倾向于用一个“三层估值法”来衡量。比如,现有业务——用PS(市销率)或P/FCF(股价与自由现金流比)衡量公司当前的商业化能力。可见管线(pipeline)——用PEG(市盈率增长比)衡量公司未来1—3年的成长速度。远期潜力——企业未来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平台型生态,如国产AI算力的核心底座。这个层面难以量化,更多依赖定性判断。
寒武纪目前的高估值,反映的正是市场对其“第三层价值”的高度预期。不过,最终的估值必须经过一个“PS→PEG→PE”的收敛过程,才能实现从想象力到现实盈利的转化。
一个更稳健的锚点是算力租金贴现模型(Compute-Rent DDM)。更接地气的办法,是把想象力落到现金流上:算力租金、软件订阅和模型分成。简化成两个指标:P/AC(市值/年可出租算力);EV/AI-Revenue(企业价值/AI核心收入)。
最近,高盛用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衡量寒武纪,是为了绕开寒武纪短期盈利过小、市盈率无意义的困境,把估值锚定在2030年的经营性现金流,用更加“现金流导向”的方式衡量企业价值,并通过上调出货量预测和估值倍数,把目标价抬高到2104元。
一句话总结:AI时代的真正锚点,不是“市梦率”,也不是“市酒率”,而是每一美元算力能带来多少租金收入。
应用落地:谁可能率先跑出商业闭环
经济观察报:你的文章强调了AI的“结构性机会”。随着《意见》出台,投资主线或正从“炒算力”向“掘应用”扩散。你认为接下来哪个应用领域最可能率先实现商业闭环和业绩爆发?
刘陈杰:我们比较看好AI与垂直行业知识深度结合的领域,其护城河更深。AI+生物制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失败成本)、AI+工业软件(优化生产工艺、进行预测性维护)和AI+金融风控(进行动态定价、重塑反欺诈系统)这三个领域将最快产生扎实的现金流和建立起市场壁垒。它们离钱近,降本增效的效果可量化,容易形成商业闭环。
这段话可拆解成“护城河”与“现金流”两张表,再用数据一一对照,结论则是:AI+金融>AI+工业软件>AI+生物制药。
把“谁能率先商业闭环”拆成三道闸门:刚性需求+可量化的ROI(投资回报率);政策买单或企业付费意愿已验证;数据壁垒和场景可复制。
用这三道闸门筛一遍,“AI+金融”是过去12个月唯一同时亮三盏绿灯的领域,“AI+制造”紧随其后,两者将先后进入“业绩爆发期”。
至于率先实现“业绩爆炸”,如果只能选一个赛道,那就是押注金融;如果要兼顾弹性和时间差,则是“金融+制造”双轮配置。
策略应对:穿越周期,布局未来
经济观察报:《意见》提出了“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目标。这将对AI产业的现金流和商业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陈杰:这一目标更偏向需求侧拉动,而非简单的补贴。其理想结果是再造一个如“移动互联网”般的庞大内需市场,让企业能在其中通过市场化竞争实现盈利。需要警惕的是部分领域可能出现“为了AI而AI”的项目堆砌。AI产业健康的标志是:出现不依赖补贴、能向海外输出的AI产品与商业模式。
经济观察报: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市场陷入狂热时,你会关注哪些关键信号来判断AI板块是否已出现阶段性顶部?是融资余额、监管态度,还是产业资本的减持行为?
刘陈杰:我会同时观察三个层面的信号:
市场层面,看融资买入占比,在8%—12%时往往意味着行情启动;当持续升至12%—15%时,杠杆资金明显活跃,需要提高警惕;若逼近20%,几乎等同于市场泡沫的顶点。还要看成交结构是否失衡,当资金高度集中在少数龙头、出现“一致化上涨”时,常是顶部信号。
政策层面,看监管态度,一旦证监会或交易所开始提示风险、收紧融资、约束高换手率个股,往往意味着“政策顶”临近。
产业层面,看产业资本减持,若一线AI企业的大股东或产业资本持续减持,说明最贴近真相的人选择兑现。还要看基本面兑现度,当产业订单、财报兑现与估值脱节,裂缝越大,风险越高。
当然,我不会依赖单一指标,而是结合融资数据+监管动向+产业资本行为的“三重共振”情况。当这三者同时指向过热时,市场大概率已处于阶段性顶部。
风险与调节:AI的三道安全网
经济观察报:AI带来的红利令人兴奋,但不少人也担心其负面效应,比如就业替代、数据安全、社会焦虑等。对此,你怎么看?
刘陈杰:确实,任何通用技术在改变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摩擦。AI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就业替代,即低技能岗位最先受影响,而再培训速度未必跟得上,这可能加剧结构性失业;分配失衡,如AI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大公司和资本方,如果没有制度调节,贫富差距会被拉大;伦理与监管,如深度伪造、算法偏见、责任归属等问题都可能冲击社会信任。
因此,政策设计不能只看“AI资本存量的扩张”,还必须配套三条“安全网”:教育再培训体系、收入分配机制以及法律伦理框架。否则,AI虽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却可能削弱社会的整体稳定性。
经济观察报:最后,请用一句话总结,AI对中国经济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刘陈杰:AI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的窗口,既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展望“十五五”,我们现在不在终章,也不在第二章。我们刚刚读完序章,正站在第一章的起点,即从政策驱动、梦想驱动的“0到1”阶段,迈向业绩驱动、生产率驱动的“1到10”阶段。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泡沫与出清,但其浪潮之汹涌,必将远超我们当前的想象。投资AI,本质上是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
下一篇:奇台福州中学1周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