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黄小邪,原文标题:《深圳「红色暴雨」后,一名泡水车车主的煎熬30天》
今年夏天,深圳在7月底至8月初连续迎来两次「红色暴雨」,不少车辆在此次暴雨中受损。公开数据显示,由于持续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截至今年8月上旬,广东保险业累计接到4万笔车险报案,多为水淹车导致车辆受损。
何敏、李海迟的车辆都在“731暴雨”中遭遇水淹。过去一个月里,他们为理赔经历过焦灼的等待,李海迟更是与4S店、保险公司进行过数轮争执和博弈。好在,他们最终与保险公司达成了理赔协议,车辆将交由保险公司进行残值拍卖。
(备注:车辆残值拍卖通常是在车辆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公司定为全损或推定全损后,对车辆残余价值的一种处理方式)
这些泡过水的车辆,可能会经过维修翻新,进入二手车市场,也可能被拆解后,进入零部件流通市场。而在裁判文书网上,还有一大部分诉讼是车主购买二手车时,商家刻意隐瞒车辆泡水事故而引发的纠纷。
暴雨来袭
7月31日凌晨两点钟,窗外雷雨交加,何敏还醒着。她站在窗户边,雨夜中她看不太清,但还是能看见楼下沙湾河的水,正从河道里漫出来,路面上的水位还在一点点升高。
前一晚何敏回家太晚,小区里找不到停车位,她的红色MINI就停在龙岗沙湾河边。两点多钟,她担心得厉害,她下楼走到车辆附近,看到水已经淹到了轮胎一半的位置,她不敢挪动,只能先回家。这个夜晚打乱了很多人的梦,她看见一楼商户进进出出地忙着排涝,嘴里大喊着“堵住、堵住”。
7月31日凌晨,何敏从楼上拍摄的画面
洪水退去后,淤泥留在何敏车内(何敏供图)
暴雨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多,何敏睡不着,在窗户边眼看水漫过她的车车顶,再一点点消退,沿河路面上的车辆浮在水面上来回漂移。一直到4点半,水位才降到路面以下。
何敏下楼时将近凌晨5点,交警已经赶了过来。路面上一片狼藉,河道里的淤泥、泥沙倒灌在路面上,一群中年人在路面上搜寻河鲜,有人捡到鱼,也有人捡到乌龟。她的红色MINI在一众车辆中格外显眼,因为车窗、后备厢全打开了,这是车辆自救系统的功劳。相比原本停的位置,车辆漂移了一米距离,一侧的车灯全被撞坏了,后备箱里的露营设备都漂到了不远处。车厢里的笔记本电脑和刚买的云台相机,倒是都卡在座位上,但都被水浸泡过了。
一部电动汽车漂到了路中央,她在夜里留意过,这台车是从附近地势高的位置漂下来的。交警正给车主打电话,要求他下来挪车。车主很快赶到了,启动车子,停在了何敏的车子附近。
“泡水后再启动车子,保险不是不赔吗?”何敏问电动车主。
“我用电池启动的,没有用发动机,发动机二次启动就没法理赔了”,车主说。
李海迟也住在沙湾河附近,7月30日晚上他回去也晚,附近路面上车位紧张,他找到一个地势最低的位置,把车停了进去,这个位置跟河道只隔一条马路。
7月31日李海迟休假,当晚他睡得很实,一夜的雷雨闪电没有惊醒他。一觉睡到上午9点多,他打开手机看到朋友的提醒——“你车子后备厢打开了”,他觉得奇怪,后备箱怎么打开了,接着刷手机他才知道,夜里附近淹水了。
李海迟赶到停车地已是上午10点,路面上依然狼藉一片,到处都是淤泥。他检查车子后发现,水淹到了接近仪表盘的位置。后来他通过政府热线了解到,那天的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才导致了附近的洪涝。
通过气象新闻,李海迟了解到,那天凌晨深圳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后半夜的大暴雨主要分布在龙岗、龙华和光明。何敏住处隔壁的丹竹头统建楼小区,地下车库入口正对着河道,那天夜里河水和雨水倒灌进车库,水位一度超过2.3米,一名居民被困在车库里,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才将其救出。何敏听说,丹竹头统建楼小区地下车库里,车辆受损情况更为严重。
水淹车的理赔博弈
按照车险定损的规则,水一旦淹过仪表盘,车辆即可定为全损,保险公司需要按照合同约定保额进行理赔。
何敏的车,被水淹过车顶,在保险理赔上,定为全损无可争议。李海迟的车,水位线接近仪表盘,在过去一个月,就车险理赔问题,他跟保险公司进行了数轮博弈。
李海迟的车购买于去年1月份,一共花了将近19万元。7月31日上午,他将车拖进去年购车的4S店,店员粗看后表示“车是油车,修车费应该花不了几万”。维修不是李海迟期望的理赔方案,他做销售工作,经常长途开车,对车况更加在意,“车已经淹成这样了,修了我也不敢开”,他希望保险公司能以现金形式理赔。这家4S店承诺帮他申请全损理赔,条件是收取理赔金额的一成作为手续费。
第一轮沟通结果不理想,保险公司回复,车辆残值只有3.6万,算上维修费用,保险公司只能赔付9万元,车辆拍卖后的出售金额,算是另一笔赔付费用。李海迟觉得这个赔付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太大,他请4S店再想想办法,店员拒绝了。
李海迟只能咨询其他4S店,其他店只收取2000元的手续费,他决定去另外一家4S店试试。结果,这家4S店要求李海迟支付1.1万手续费后,才能将车拖走。李海迟报警,最终他支付了4S店6500元,才把自己的车运走。
“这是我踩的第一个坑”,李海迟无暇跟4S店纠缠,定损要紧,他决定跟保险公司谈妥后,再找这家4S店维权。
车子拖到第二家4S店后,李海迟要求店员把泡过水的电子件全部登记在理赔申请单上。这份材料交出去时,已经接近7月中旬,剩下的三周,他一直在跟保险公司拉扯。
保险公司先是回复,李海迟已在上家4S店做过定损,不必再次定损。李海迟不同意,僵持一周后定损员问他有什么诉求,他回复要么按全损赔偿,要么维修,定损员回复“全损不可能”。李海迟要求,维修的话,需要把车内所有泡过水的零件都换掉。
李海迟与保险公司开始就维修方案争论。保险公司表示,他们无法更换所有的泡水零件,李海迟提出新的要求,保险公司要出具保证书,保证未更换的零件,维修后不会因水泡产生隐患,保险公司拒绝了这个要求。
又过去两天,保险公司要求先拆车,再定损。李海迟咨询熟人,大家都不能理解,水泡车与事故车不同,事故车产生了碰撞,需要拆车检查零件是否受损,但对于水泡车来说,水位线以下的零件都存在安全隐患,又有什么拆车的必要呢。为了避免再次被坑,李海迟在网上购买了车险理赔的付费咨询,这个咨询帮了他不少忙,后来他了解到,一旦车子被拆开,“就定不了全损,也定不了推定全损。”
双方又僵持了几天,时间来到八月中下旬,保险公司交给李海迟一份定损清单,这张清单上只列了内饰、座椅等无关紧要的东西,所有的电子器件都未列入其中。
这样的定损清单,在李海迟看来堪称离谱。就这份清单和双方在维修上争议,李海迟拨打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诉电话12378,此后一周他每天都在拨打12378。李海迟听说,12378也一直在催促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一直未联系他。
一直等到8月底,保险公司才联系李海迟,在电话里一番拉扯后,双方约定以保额八折的赔付额度走推定全损。八折是李海迟在网上查询相关理赔案例后,得出的一个数字,这样算下来,车辆的理赔金额超过15万元,这是一个符合他预期的额度,一切总算尘埃落定。为这件事情,李海迟近一个月几乎没睡过好觉。
(推定全损,指当被保险车辆发生事故时,其预估损失与该车辆实际价值比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50%),保险公司和车主可以协商,由保险公司按照车辆的实际价值全部或部分赔偿给被保险人,车辆残值权益归属保险公司)
即便全损毫无异议,何敏过去一个月的理赔过程也算不上顺利。7月31日下午,她的车被保险公司派来的拖车拖走后再无后续,对接的工作人员“发信息不回,打电话不接”,她拨打了保险公司的投诉电话,但并无效用。一直等到8月中旬,她打通银保监的投诉电话后,保险公司主动联系她,告知车辆全损,保险司会按照合同约定的保额赔付。
相比之下,何敏购买的随车意外险赔付堪称神速,她车内的笔记本被水浸泡后已无法使用,31日早上6点多,她打电话申请理赔,8点钟意外险赔付的8000元已经划入银行卡。她的云台相机购买了随心换服务,该相机品牌的服务也超出她的期待,她联系客服之后,对方马上安排更换新机器。这两项理赔,让她那天原本低落的心情舒怀了不少。
731暴雨过后,8月4日,深圳又迎来继2018年台风“山竹”后首个全市暴雨红色预警。持续两天的降雨引发灾害损失,据统计,截至8月5日17时,深圳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3178件,估损金额6798.5万元。广东保险业公开数据显示,由于持续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截至今年8月上旬,广东保险业累计接到4万笔车险报案,多为水淹车导致车辆受损。
泡水车的去向
这台红色MINI何敏开了6年多,自从7月31日被保险公司派来的拖车运走后,她猜测自己再无可能看到它。通常来说,保险公司定为全损的车辆,一般会交由拍卖公司进行拍卖。
位于东莞凤岗的保险行业车辆保全中心
在东莞凤岗,事故车拍卖平台博车网的保全场地,距离深圳观澜只有五六公里,场地也挂着深圳保险行业车辆保全中心的牌子。场地内,三分之一的位置停发着水淹车,这些车辆来自深圳、东莞各个保险公司,其中三四十台挂着粤B车牌。拖车在泡水车停放区进进出出,不停地转运车辆。
据保全场地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在广东共有4个车辆停放场地,其他场地的车辆库存更大,近日广东地区大概还有一千余台泡水车辆等待拍卖,该公司受保险公司委托对这些车辆进行拍卖,拍卖全部在网上进行,竞拍者一次最多可竞拍12辆车。这些挂在网上的泡水车,竞拍起步价大都在一两万,工作人员告诉我,车辆竞拍的溢价很少,一般比起拍价高出数百元。
位于东莞凤岗的保险行业车辆保全中心内,拖车正在运送车辆。
东莞凤岗的保全车场内,一台粤B牌照的水淹车,后窗被撞碎。
这些被拍卖的泡水车将流往何处呢?中国汽车报曾在公开报道中介绍,修理厂是竞买者的主要构成,一部分车辆经维修翻新后进入二手车市场,一部分车辆通过拆解进入零部件流通市场。
根据央视财经2023年10月报道,泡水车流入二手市场,售价一般为同类车辆的70%,该报道中也提到,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二手车商不会对泡水车进行全面彻底维修。南方周末在2023年一篇关于泡水车的报道中提及,泡水车的受损部位,比大部分事故车辆更为分散隐蔽,不仅排查困难,修理费用也更加高昂,重度水浸车的维修费占车辆原价的50%以上。一部分不法车商将泡水车简单翻新后出售,这些车辆上路后,可能存在电路短路、起火、安全气囊无法弹出等诸多安全隐患。
截至目前,国家与行业都没有对泡水车入场流通作出限制。我国现行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并未对泡水车提出强制禁售或强制报废等规定,也未形成具体的分级标准,这导致泡水车流通市场形成了灰色空间。
相关法律也规定,在二手车流通过程中,二手车商销售方有义务告知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的真实情况,但隐瞒泡水事故、以次充好的二手车交易并不鲜见,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很大一部分诉讼案件都与此类纠纷有关。
来自龙岗法院的一份判决书显示,2023年11月14日,二手车销售杜某某向周某某出售一台丰田汽车,购买协议中写明车辆无事故、无火烧,无泡水。2023年11月20日,周某某将车辆送修,3天后,该车辆的检测评估报告显示该车辆为泡水车。
裁判文书网的不少判例中,二手车商出具的第三方机构车辆检测报告,通常也不可信。不少购买者在购车后,再次检修或检测发现,检测报告中显示的“无事故、无火烧,无泡水”车辆,事实上为事故车辆或泡水车。宣传“有259项检测”的某专业二手车平台,也曾被央视财经点名“259项检测形同虚设”。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人物何敏、李海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