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的秋风掠过酒窖的铜锁,中国酒商正站在行业变革的悬崖边缘。
这个中秋与国庆的双节窗口,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旺季,而成为检验酒业生存能力的“压力测试场”。
在政策调控、消费迭代、技术革命的三重挤压下,白酒行业积攒多年的矛盾集中爆发——库存积压如山、价格体系崩塌、消费场景重构,这场静默的危机远比表面数据更惊心动魄。
01 三重压力下的生存挑战:900天库存周转背后的行业寒冬
相较于前两年的艰难,2025年双节前夕酒商面临的困境更具系统性,从库存周转到价格体系,再到市场需求,全链条压力集中爆发,每一项困境都直指经营要害,一众酒商哭声载道,“活着”成为最首要的任务。
①库存积压严重,现金流濒临断裂
6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宛如一记重锤,让本就迷茫挣扎的酒商们更加看不到未来。
报告显示,上半年超58.1%的经销商库存呈现增加态势,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飙升至900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10%,存货量更是同比激增25%。
走进酒商的仓库,各类白酒堆积如山,从茅台、五粮液等高端品牌,到区域中小品牌,无一幸免。大量资金被库存牢牢套牢,使得酒商们资金周转困难重重,甚至部分酒商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经营风险与日俱增。
②价格倒挂持续,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当下酒水市场,价格倒挂现象愈演愈烈,成为酒商利润的致命杀手。前述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超50%的经销商、零售商深陷实际销售价格倒挂的泥沼,且程度不断加深。以飞天茅台为例,其散瓶批发价已跌破1850元/瓶,与巅峰时期相比大幅缩水。
具体来说,价格倒挂已从高端酒蔓延至全价格带,成为吞噬酒商利润的“黑洞”。在800-1500元价格带,倒挂现象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该价格带的产品既面临着高端酒降价带来的竞争压力,又受到中低端酒性价比优势的冲击。而500-800元的终端产品动销最难,众多品牌纷纷陷入价格困境,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低迷态势。
困境之下,经销商们微薄的收益甚至难以覆盖物流、仓储等基础运营成本。此前依赖走量盈利的模式,因市场需求萎缩失效,多数酒商陷入“销量下滑+利润压缩”的双重困境。
③市场萎缩,高端酒信心受挫
对2025年的酒商们来说,禁酒令新规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沉重的。
在“工作餐禁止提供任何含酒精饮料”的规定下,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商务宴请、企业礼赠等白酒核心消费场景遭受重创,需求同比锐减40%,酒水团购渠道几近停摆。
曾经高档白酒频出的商务宴请餐桌,如今愈发简约,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酒水。就连最稳定的婚宴场景,单桌用酒档次也有所下降,往年婚宴常用的500元以上白酒,如今多被200-300元的产品替代。
与此同时,线上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如同一把利刃,进一步分流了线下客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酒商们对高端酒市场逐渐失去信心,销售业绩持续下滑,营收大幅缩水,多数线下门店只能依靠低价光瓶酒维持基本客流,经营陷入被动。
综合来看,库存高企、价格倒挂、市场萎缩的“三重困境”,已将2025年双节变成酒商的“生存大考”。不少从业十几年的行业人士感叹:“2023年算惨淡,2024年没恢复,2025年怕是要熬不过去了。”
危机之下,酒商们该如何破局?未来在哪里?
02 政策与消费的双重绞杀:酒商生存法则的破与立
当下,白酒行业已步入“政策调整、消费转型、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据多家媒体与机构预测,价格倒挂、销量下降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在量价齐跌的大环境下,传统“靠品牌溢价、渠道压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成效。
尽管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但业内对相关技术的应用也未能给传统酒商带来突破。茅台、五粮液等头部酒企虽在数字化供应链、智慧门店上投入重金,但对中小经销商而言,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见效慢,带来的销量增长也微乎其微。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线上模式,因缺乏专业团队与流量支持,多数中小酒商尝试后收效甚微,难以形成有效增长。
在此情形下,酒商们若想实现利润增长,就必须突破自身局限,寻找新的产品与服务,开拓新的增长点。
然而,在国内消费市场整体遇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酒饮市场的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等主要品类均面临严峻挑战。
从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整体增长乏力,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葡萄酒市场受消费观念转变、进口酒冲击等因素影响,销量与销售额均呈现下滑趋势;啤酒行业增长趋于平缓,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黄酒市场则受地域限制、消费群体固化等因素制约,发展步伐缓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度新酒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据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达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
随着消费主权从商家向消费者转移,消费群体逐渐从中年群体向90、0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转变,消费呈现出年轻化、个性化、悦己化的特点。
在酒行业,这一趋势体现为低度化、健康化、口感需求严苛化。在新的消费趋势下,仅仅依赖传统酒饮,酒商们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要求商家与经销商必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与此同时,果酒、精酿啤酒、气泡酒等边缘品类却顺势崛起,在2025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与传统酒饮行业的困局形成强烈反差。
低度酒饮,或已成为酒商应对行业调整的突破口。
03 寻机低度酒:酒商能否借势求生?
回顾以往,2012年前后酒业上一轮调整期中,酒企曾扎堆研发中度酒,试图通过提升适口体验吸引更多消费者。
如今,在2025年低度年轻化趋势的推动下,众多酒企纷纷转型。五粮液推出29度低度白酒“一见倾心”,古井贡酒推出26度“年份原浆轻度古20”,28度的国窖也即将进入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酒企们不仅在低度白酒领域发力,还积极拓展新兴品类,试图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抢占市场份额。
酒企的这些动作,本质上是对“低度化、健康化”趋势的回应。正如行业观点所言:“未来酒水市场的竞争,不再是‘谁的酒度数高、品牌老’,而是‘谁更懂消费者、更能满足场景需求’。”
以低度气泡酒为例,今年气泡酒市场迎来快速增长,其中传统酒企的创新产品表现尤为突出。例如会稽山推出的“一日一熏”气泡黄酒,据公开数据,其气泡黄酒等创新品类营收同比增长60.47%;茅台的悠蜜蓝莓气泡酒,凭借品牌背书,线上首发24小时GMV达35万元,且持续保持较高热度;此外,气泡米酒、气泡果酒等小众品类也开始涌现。这些气泡酒产品凭借独特的口感、新颖的包装以及低度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成为酒水市场的新兴力量。
在低度酒饮赛道,青梅酒品牌梅见成为众多经销商转型的首选。据媒体报道,在行业整体低谷的2025年,1-7月梅见青梅酒逆势同比增长超20%,在部分商超和即时零售渠道,增长幅度更是高达86%,稳居低度酒饮头部品牌。
梅见青梅酒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其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广泛的消费场景密不可分。其12度的酒体度数适中,酸甜平衡的口感适合大多数人群饮用,相较于浓烈的传统白酒和易胀肚的啤酒,更具市场竞争力。
在消费场景方面,梅见青梅酒不仅在火锅、烧烤等烟火气十足的场景中深受消费者喜爱,还适配家宴、小型宴席等餐饮场景,受众群体广泛。
对于酒商而言,梅见青梅酒销量高、周转快,能够有效减轻库存压力,资金流运转更加顺畅,与其他小众新酒饮品类相比,优势明显。
此外,近两年精酿啤酒的市场表现也格外亮眼。2019-2023年,中式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远高于传统啤酒行业不足5%的增速。即便在整体消费环境波动的背景下,精酿赛道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韧性。预计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
精酿啤酒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与品质,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的社交、休闲场景,填补了传统工业啤酒在口感与体验上的空白,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例如国内精酿啤酒市场的领军品牌优布劳,其凭借庞大的线下渠道网络和精准的地域化经营模式,依靠2000多家门店,实现年销袋装精酿啤酒超1亿。
低度酒饮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是消费代际迁移与健康理念升级的必然产物。当传统酒商还在价格倒挂的泥潭中挣扎时,梅见、优布劳等品牌已通过精准的场景适配与年轻化表达,重构了酒业的价值链条。这不仅是品类创新的胜利,更是对“以消费者为中心”商业本质的回归。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为困顿中的酒商打开一扇通向新周期的大门。
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这场“生存大考”终将成为行业转型的分水岭。当传统酒饮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低度酒饮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消费主权觉醒的必然产物。
对于酒商而言,与其在存量市场中挣扎,不如以破局者的姿态拥抱变化:用年轻化的产品重构消费场景,以数字化的思维重构渠道价值,借健康化的理念重构品类认知。这不仅是应对寒冬的生存之道,更是开启新周期的战略密钥。
当最后一滴酒液注入新赛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的更迭,更是一个行业在时代浪潮中重生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