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林很少跟别人主动握手,他会尽量减少与别人的肢体接触,即便是要递根烟,他也会把烟盒打开递过去,让对方自己取。
这15年里,他接到的陌生号码,大多是故者家属,也是他接触最多的群体,因为这个原因,不管是通话还是见面,他很少主动向别人问好。
“家里有人走了,能好吗?”他说。
徐森林的抖音账号叫@最后的送行者。
“这里是森林。”伴随着一句低沉的开场白,团队工作的第一现场都呈现在镜头里。
“从现在开始,这屋子里的灯要一直亮着。”
“阿姨按照大连的规矩,明天您就不能去了。”
“要衬衣衬裤,老人去世不穿短裤。”
到达现场后,徐森林一边安抚故者家属,一边耐心交待亲属都要做哪些事,每一个步骤以及当中需要注意的种种细节,都要一一讲解清楚。
亲人往往悲恸且不知所措,像徐森林这样的“白事管家”的出现,稳住了风暴中摇摇晃晃的船帆,他耐心细致地为故者净身穿衣,一边按例说着吉祥话:“老爷子别害怕,翻翻身,我给您穿衣服,宽脚穿鞋走大道,平安渡过奈何桥。”
“徐森林和同事为逝者整理寿衣”
操持完毕,他会与同事一起将故者抬出家门,抬出狭窄的楼梯间,再送往殡仪馆。
同事都是些年轻人,团队里有 80 后、90 后,也有 00 后。“因为实话实说这个行业,岁数大的话也干不动。”徐森林介绍说。
我干的是干净活
十八九岁,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徐森林在社会上认识了一大帮朋友,有人介绍说:“有份工作,工资 2700,五险一金,不算太累,就是工作地点有点儿特殊,在公墓。”农村出来的徐森林有点心动,“当时高中毕业,胆子也大。”
一开始他在墓园做管理员,负责安葬礼仪方面的工作。有一次,他为因病离世的逝者念悼词,念到一半,逝者的孩子就哭着叫爸爸,那一瞬间,徐森林绷不住了,怎么都忍不住眼泪,调整了好一会儿才重新进入状态。当时他心里想的是,这离开的人啊,哪一个不是被家属牵挂的亲人呢?
安葬礼仪的工作没做多久,徐森林就去了一线,就是为故者净身穿衣。正式“接活”前,同事之间相互帮忙,让对方练习。第一次出现场,他紧张地心里直发怵,“脑袋都是懵的”。但好在流程熟悉,他很快就进入状态,每一步该做什么,就照练习时的来,也算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你把故者当成自己的亲属,你就不觉得害怕了。”
有了第一次,徐森林胆子就大了。
“徐森林“接活”路上”
胆大心细、责任心强、没有多高门槛,从事白事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却没有几个人敢干,“好汉不惜干,懒汉干不了”。
有的人来了又走了,但徐森林一干就没丢下。
徐森林适应了,有的人却开始不适应了。
他有个发小,俩人从小玩到大,原本没有间隙的感情,也因为他从事的工作,慢慢变得不一样。
有时候唠嗑,发小会不经意说出的话,玩笑里透着认真。
“我离你远一点,感觉你身上冰冰凉凉的,有一股寒气......”
“看你眼神我都害怕,你这眼神好像在看死人。”
当时徐森林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但他慢慢也释怀了,毕竟自己从事的是特殊行业,有人胆小,“忌讳”也正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不愿意接触过多的人,也很少主动发出邀约,叫上朋友聚会。
徐森林处过一个对象,得知他是做这个工作,一帮人正吃饭的时候,当着他的面,对象的父亲把碗摔了,桌子也掀了:“年纪轻轻干啥不好,我闺女不缺胳膊少腿,干嘛找干这一行的。”
那时,他心里想的是谁都会有这一天,自己也是靠双手吃饭,干啥不是干,就是份工作没啥贵贱。
“徐森林和同事将逝者抬出家中”
婚丧嫁娶没有小事,要把事做好,还得下功夫。殡葬礼仪各地都有不同,每个家庭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风俗都有差异......要把这些枝微末节全部摸透,得靠一点点积累经验。几年下来,他靠在工作中摸索,平时学习打听,熟知了大连各种民俗习惯,对丧葬流程烂熟于心,争取让服务中每一个流程都不出错。
在 2018 年,在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徐森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小团队,做起了殡葬一条龙服务。专业能力过硬的徐森林,依然坚持在一线“接活”。
近十年来,中国殡葬服务业快速增长,重大的增长潜力也吸引愈来愈多私营企业加入。国内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 2021 年全年注册相关企业 2.65 万家,同比增长 50.72%,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
最难的是留下来的那个人
“人一走一了百了,最难的是活着的人。”工作中,被家属骂两句,打几下也不少见,告别仪式后,遗体要被推走火化,家属情绪激动,往遗体上面扑,工作人员站在一边,有时候家属挥手一抡就是一拳。
帮逝者家属完成情感的治愈与和解,是徐森林这份工作最难的地方。
“徐森林交待逝者家属”
黑发送白发,白发送黑发,有沉默的,有哭泣的,也有笑着笑着就哭的,无论多么鲜活的亲人,无论多么熟悉的笑脸,无论多么难以割舍的情感,都在一场分别里,画下断点……
两口子睡前还在唠嗑相互说晚安,清晨,夜里陪孩子睡觉的妻子回到房间,发现丈夫已经断了气。
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岳母眼里的好女婿,正值壮年却意外辞世,来不及完成自己对家人的承诺。送别的时候,妻子几步一回头:“老公我再看你一眼。”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难以控制伤人的念头,只能不断伤害自己,最终想不开,走上了一条父母难以接受的路,在地下室割腕后又朝自己刺了21刀,临终前说的是:“妈妈,我想做个好人,我不想拖累你们。”
从小被三个姐姐呵护长大,疾病缠身的大哥,最终不敌病魔离开人世,疼爱他的三个姐姐哭得不能自已。
“你怎么到我这儿走这一步啊”,老太太到女儿家住了一段,就从楼上一跃而下,女儿哭天抢地,留下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
“太疼了,我实在受不了了。”患喉癌的大爷,难以忍受病痛折磨,趁家人不注意,留下两行字,自己拔了管散手人寰。
“我听医生的话给他治了,结果手术完一个月他人就没了。”家属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密密地低语着……
虽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但成为父亲之后,徐森林最难以接受的还是年轻生命的离世,那些生命让人惋惜,他会跟着家属止不住地掉眼泪。
他总是耐心地倾听他们家属的诉说,凡是家属提出的要求,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家属满意。“多念叨活着的人”,如果家里有孩子的,他会给家属聊聊孩子,他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家属转移一些注意力,缓解悲伤的情绪。
服务结束后,常常有逝者家属对他说,“这几天多亏了你,真的是跟自己家人一样”。
他们也会对徐森林说:“特别感谢你忙前忙后,联系方式我就不留了,咱不说再见。”当着徐森林的面,就把微信电话删了。
徐森林理解家属的心情,谁也不希望和“干白事的”再见面。
一场电影,看了两次也没看全
殡葬行业虽然冷门,但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个赚钱的行业。背后付出的辛苦其实也超过常人。徐森林的工作基本全年无休,手机 24 小时在线,只要“来活”,哪怕是深夜或凌晨,他也要立刻到现场。作息时间不规律,难以陪伴家人,都是这份工作的“副作用”。
一般治丧流程需要三天时间。这一行口中所谓的“旺季”,无非是季节交替气温不稳定的时候,一些有基础病的老人就熬不过去,有时一个月里要为 20 多位逝者送行。忙起来,连着很长一段时间不回家,困了就在车上休息一阵,也是常有的事。
“工作中的徐森林”
“像我昨天晚上凌晨 3 点回家了,回家了一直吃完饭躺下,早晨 6 点的时候可能就休息个 3 个小时,早晨又得起来。”徐森林介绍道。
长期要应对突发情况的工作状态,让他养成了啥事都快速完成的习惯,吃饭也是匆匆扒拉几口。
工作15年间,他只有两次在家陪父母过新年。从谈恋爱到现在,徐森林和妻子唯一一次一起看电影,是《战狼 2》,刚看了个开头,电话一响他就去“接活”了。后来妻子又买了张票,想陪他再看一次,但又一次因为工作,赶不到现场的他是看了个结尾,《战狼 2》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还是妻子给他讲述的。
年轻的时候,徐森林爱玩爱闹,干了这一行,面对生离死别,殡葬礼仪师总不能嘻嘻哈哈,嬉皮笑脸,工作的时候,他很少笑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每天都板着个脸”。也是这个原因,让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长几岁。但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对他的心态也产生了很多影响。
有的时候他会觉得活着图啥,变得消极提不起精神,觉得人生短短,及时行乐才是对的,意识到问题的他总是提醒自己,要调节要调整,去发泄内心压抑的情绪,哪怕是工作间隙出去走一走、跳一跳。
我们要谈论死亡
人口老龄化加重、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居民消费量能力上升,这些促使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呈现从质量到数量上的“全面开花”。然而背后也存在各种乱象。在大连,社会上做殡葬服务的不少,各种规模都有,正规的、不正规的,遍地都是,有人说殡葬业暴利,处处是坑,死者为大,到了那个节骨眼上,该花不该花也由不得家属。
亲人的离去,人这一辈子都会经历,一旦经历,十有八九都会懵。“开门做生意,没有不想挣钱的,但是挣钱也得取之有道。”不管遇到什么家庭,徐森林都告诉家属:“根据家里情况,咱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儿,没啥高低之分。”
他所在的寿服店,是一个以 80 后、90 后为主体的年轻团队,其中也有学殡葬专业的大学生,从 2023 年 7 月开始,他们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视频,视频里有他们遇到的逝者故事,也有从业者眼中的殡葬业避坑指南。
2025 年 6 月,一位 40 多岁的大哥意外病故。大哥没成家,母亲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大哥本身有基础病,来到大连是想在互联网上再有点发展,租住的房子也简陋,可惜事业未成,家里只有一位老父亲来到大连,为他办理后事。
74 岁的老人衣着朴素,双手布满老茧,一边忍着难过,一边赔着笑,跟来帮忙的人应承着。老人兜里没有多少钱,给儿子火化的钱,都是借的。
得知这种情况,徐森林和团队商量好,免费帮老人给儿子料理后事。老爷子不了解具体流程,团队就陪着老人跑完了一道道手续。火化后,老人带着五尺红布,准备了一个黑色塑料袋来装儿子骨灰,那场景让徐森林感到心酸。
“不管咋说,这也是一辈人,大爷,我给你个骨灰盒,不要钱。”徐森林给老人免费提供了骨灰盒。后续又牵头爱心人士,给大爷组织了一次捐助。
像这样贴钱出力的事,徐森林没少干。在大家伙儿眼里,殡葬业好像蒙着一层凝重又悲凉的底色,但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努力,给生命的最后一程带来温度。
有很多人被徐森林真实的记录打动,在评论区分享他们失去亲人的经历。
“我的遗憾终究还是走了,她养我小,我却没能养她老。”
“爸爸走了 10 年,依然困惑遗憾,依然。”
“我爸走了一年,我经常会复盘,总觉得这儿也有遗憾,那儿也有遗憾,不敢去想。”
“徐森林对逝者家属讲解殡葬流程”
也有人被徐森林敬业的工作态度感动,给他留言:“森林!等我走那天,我也找你们公司给我安排!我不要穿老式的衣服,我要穿时髦的运动装!你是我除了身边人关注的唯一的陌生人!”
有网友在评论区说徐森林做的工作是积德行善,这些网友的分享、评论和支持,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都值了”,也是有意义的。
与他刚入行时相比,现在的徐森林越来越感到社会对这一行的善意。
一些大连当地人通过网络找到他们,给公司带来了一些业务,但坚持用视频记录的原因,还是写在每一个视频封面上的那句:“让我们谈论死亡。”
在传统文化中,死与生相对,与葬礼相关的话题多多少少都属于禁忌,但生命是一辆单行的列车,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已经注定,直面终点,才能明白起点的意义,人只有理解何为“死”,才能懂得如何“生”。
“清明节,为烈士扫墓”
“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面对这件事,也希望真正有需要的,比如前面说的那位老爷子,通过互联网能找到我们,也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徐森林说。
这些年轻的殡葬从业者,用他们的工作让逝者在旅程的最后被温柔对待,让生命在谢幕之时,获得更多的尊重,也给留下来的人,带去慰藉与关怀。
做了这么多年“白事”。曾经跳脱的毛头小子成了如今这幅沉稳模样,看开了许多事,也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他说:
“既然每个人都有这一天,就不去纠结了,今天在一起的人,明天你就不知道能不能再见了。你就过好当下每一天。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也善待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间像素,作者:轻舟,编辑:唐云路
上一篇:外交部回应特朗普涉华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