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职能部门正在被重构
创始人
2025-09-04 16:43:08
0

关于“AI时代哪些工作会被替代”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与以往数字化工具带来的冲击不同,那些SaaS类工具似乎只会在某些领域帮助从业者提升效率,但AI带来的却是对从业者的完全替代。


当前的AI对于人类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让其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人机交互,从而跳出结构化的数据框架,获得海量信息,进行高级决策。当下,各个领域里都在发展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这些模型不仅是“通才”,能够跨领域思考问题,还能输出类似人类语言文本。这些功能的跨越式迭代,很难不让人想象——AI会是更靠谱的员工吗?


最近微软的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分析了20万条用户与微软Copilot的真实匿名聊天记录,从这些用户与AI交互的对话,发现了AI对若干工种的覆盖范围、成功率和帮助程度。结果显示,重灾区里几乎都是那些依靠“动脑子”和“靠嘴说”的职业,而不容易被替代的工种反而是“靠体力”的。


但与其宏观地去观察就业市场,我更大的兴趣在于观察AI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如果大量工种被AI替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AI推动极致平台化


如果考虑受AI冲击最大的是“动脑子”和“靠嘴说”的岗位,那么,企业中后台职能部门的大量工种几乎完全符合这个特征。当然,这仅仅是可能性,在AI完全成熟之前,人类和AI在这些岗位上似乎各有优势,企业未必会坚决地推动变革。


但如果考虑商业环境的变迁,AI冲击中后台职能部门的趋势就非常明显了。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企业轻装上阵、屏息生存已经是大势所趋。庞大的中后台职能部门不仅形成了巨大的直接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以官僚作风、一刀切的政策,束缚了前台业务部门灵活作战,已经成为了组织变革的改造重点。


穆胜咨询《2025中国企业平台型组织建设报告》显示,当前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大方向是组织精简,而选择对后台、中台和前台进行精简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5.8%、40.0%、34.2%。换言之,中后台职能部门相当一部分的编制,本来就不在企业未来的计划里。


企业本来就有缩编的需求,加上AI提供的便利,组织结构的变化似乎就呼之欲出了。未来,企业的兵力会极度前压,每个岗位都被要求产生直接的经营价值,而那些无法量化经营价值的中后台,则由AI来替代。考虑到这些工作原本的价值有限,甚至会产生官僚化的副作用,这样的变化似乎反而是企业欢迎的。


地产巨头万科集团选出了一个2021年的优秀新人——崔筱盼,是万科首位数字化员工,而且已经在万科集团财务部悄悄工作了10个月,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各种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她不仅比人类处理任务的效率高百倍,而且经她催办的单据核销率达到91.44%。对于企业来说,她绝对是个完美员工,可以24小时不休息,还不用给发工资、交社保,不会有情绪,不会随随便便炒老板。


试想,职能部门里有多少工作是这类“事务性工作”,如果崔筱盼能上岗,其他的AI就不能上岗吗?崔筱盼还并不能算是建立在大语言模型基础上的AI,只能算是处理大量重复工作的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除了“事务性工作”,职能部门里那些需要深度决策的工作内容,又有多少是AI无法替代的呢?但凡是基于数据的决策,AI肯定做得更好;但凡是不基于数据进行的决策,似乎又根本不应该存在于这个时代,正是职能部门里需要清理的“阴暗角落”。其实,随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企业的业务流基本在线,职能部门已经被极大程度倒逼走向各自领域的数字化。这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因为如果他们不改变,他们就很难为日益复杂的业务赋能。“业务数字化”匹配“管理数字化”,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未来,中后台职能部门基于智能算法进行决策,实现资源的敏捷调用,最大程度产生效率结果。AI则代替庞大的传统职能机构,充当了勤勉的企业大脑。于是,整个职能体系看起来异常精简,兵力似乎都集中在了前台。整体来看,企业走向极致平台化的趋势几乎是肉眼可见了。


职能部门的转型方向


职能部门的精简是趋势,但这类部门却不会消失,在AI的加持下,他们会迅速转型。其实,无论是从外部市场的需求来看,还是从组织的效率来看,职能部门的转型趋势都很明确,无非是回答“如何举公司之力,赋能前台敏捷作战”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观察,职能部门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会跳出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走向四个转型方向:


一是模型化,即基于业务的分类分级,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决策模型(基座模型上的各类模型),以提升决策效率。


二是风控化,即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风控模型,以提升风控效率。说白了,不同的风险事件,应该匹配不同的风控手段,不能为了控制10元钱的风险,投入100元的风控成本,损失200元的机会成本。


三是产品化,即将各职能领域的资源做成赋能前台的产品,并进行合理配置,为业务单元作战“提供弹药”。


四是BP(Business Part,业务伙伴)化,即向前台业务单元派出BP,为其提供基于本地化场景的政策(如激励政策)和资源(如实体资源、专业服务、方法赋能等)。


上述四个方向里,前两个方向就是AI的拿手好戏,而后面两个方向也与AI有莫大的关系。考虑到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企业,大量的工作都是在数字化基础上决策,这正是AI发挥作用的舞台。


当然,要探索职能部门的转型,我们还需要理解职能部门内部分工的变化。就我们的观察来看,从财务职能兴起的“三支柱模式”,已经在被人力职能采纳后,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采纳三支柱模式的职能部门分为三个部分:后台的专家中心负责出政策;中台的共享中心负责走流程、管数据;前台的BP则负责做赋能。


这样的结构,天然是做好了让AI渗透的准备,我们几乎可以看见未来职能部门的工作场景,也能够推测出组织结构的变化。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阵型前压”的趋势完全一致。


专家中心——由各个领域的精英AI工程师们负责设计算法,以各种方式训练AI,让这个企业大脑不停进化,以这种方式来运筹帷幄。我们必须要理解的是,并不是一个AI替代一个职能部门。AI更多的是将某些任务(task)自动化,而不是将整个动作(job)自动化。所以,AI架构师们需要规划出这个职能体系,明确其中可以由AI接管的部分,并为这些部分搭建模型。这个部分无疑会是个“精英式小团队”,对于这类工作来说,人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这个团队的规模会被压缩到极致。


共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由于负责运转基础的流程(如人力资源的人力调转),自然会负责管理相应的数据仓,他们有能力基于专家中心给出的模型,进行预训练、调优(强化训练)等工作,以确保模型的应用效果。这个部分也不以规模取胜,但人员数量上会比专家中心更多,因为毕竟有许多需要具体去“动手”的任务。


业务伙伴——既是使用AI的高手,也是AI使用体验的反馈者。他们从中后台进入了前台,可以说,是业务部门和中后台职能部门的连接器。这个部分由于是多分支,团队规模在三支柱中最大,当然,某个职能部门的AI越是成熟,赋能效率越高,BP团队的规模就越小。


职能部门的转型进展


如果说职能部门的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哪些职能部门会率先转型呢?


2025年,穆胜咨询以68家中大型客户企业为样本,针对老板或CEO(老板代理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在问卷中,我们针对一家企业的XX各职能领域,首先用三个问题量化了该项职能的复杂程度:


数据复杂性——是否需要调动多种数据进行决策?


决策独立性——是否需要考虑其他职能领域的反馈进行决策?


决策封闭性——决策结果是否能够变成封闭选项,亦或是还需要补充大量开放性答案。


简单来说,我们假设职能领域的核心工作都是基于数据的决策(而非感性决策),再衡量了这种决策的复杂程度。前两项是决策的输入维度,最后一项则是输出维度,直观来说,如果某个职能的决策需要大量数据,还要考虑其他职能领域的影响,决策形成的结果还无法直接应用,那么,这个职能领域就是相对更复杂的。


综合来看,各类职能在复杂程度上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是后台的战略、财务和人力,以及中台的研发、生产/业务/经营/运营;第二档是后台的办公室,以及中台的采购、金融,这些职能相对标准化;第三档则是高度依赖标准化的法务、质量标准和审计监察。


图1:职能复杂程度,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根据我们的观察,现实中越是强调自己在为企业规避风险的职能部门,越喜欢讲“恐怖故事”,越是会忽略自己的赋能属性,越可能是工作难度偏低的部门。另外,对这类工作来说,还有个悖论——如果要强调规避风险,那么必然就是标准导向的,而一旦有了标准,就可以累积数据,AI自然就可以渗透进来。


例如,在法务领域,智能合同早就大大降低了合同审核的工作难度,往后AI的介入,前景可期。再如,在审计领域,识别若干业务流程中可能的风险点,对各种风险点赋予权重,而后识别综合的风险,这正是AI擅长的。在GPT-3中,有1750亿个代表不同变量权重的参数,而在GPT-4中,这类参数的数量达到了1.76万亿个。如果需要这么多的数据才能得出结论,AI显然比人类更适合来做风控或监察这类工作。


而后,我们关注了关系AI替代该项职能效果的三个问题:


AI的应用范围——对于该职能,AI能够在多大范围上进行应用?


AI的实施效果——对于该职能上应用AI的地方,是否能够让人满意?


AI的影响程度——在该职能上应用AI后,对于职能工作的影响程度如何?


数据显示,AI在职能领域的应用效果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是生产/业务/经营/运营(可以概括为业务),以及财务、人力这类核心职能;第二档是研发、采购、金融、法务;第三档则是办公室、战略、质量标准、审计监察。


图2:AI适用效果,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显然,部分核心业务和核心职能在导入AI上走在了前面,但另一方面,另一些核心业务和核心职能则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积极导入AI,准确地说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愿。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计算了一个名为“导入AI积极度”的指标,即“导入AI积极度=AI适用效果/职能复杂程度”。这个指标很明确地说明了职能部门在不同的“先天条件”下导入AI的进展,直观来看,这个指标越大,越说明该职能积极地导入了AI,反之,则是对AI存在抵制态度。


图3:导入AI积极度,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结果显示,并非易用AI的部门才会导入AI,而是那些受到最大压力,且易于使用AI的部门会积极导入AI。说白了,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看,所有职能部门的从业者都希望非标化,希望这块职能必须要依赖自己,但推动标准化,甚至引入AI的,还是那些承受压力最大的部门。一方面,法务、质量标准、采购、金融等职能部门的效率早已饱受诟病,他们也有条件导入AI,其积极性似乎可以理解;另一方面,生产/业务/经营/运营、财务、人力资源这类职能则是因为难度太大,在导入AI上尚需努力;除此之外,办公室、战略、研发、审计监察因为种种原因,被从业者们导向了凭手感的操作,AI自然是难以渗透。


商业逻辑的再次迭代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一个规律,前台能不能跑得起来,关键看中后台。因为中后台决定了企业的游戏规则,也决定了资源的配置逻辑。显然,率先对中后台职能部门进行成功改造的部门,会有一个效率的爆发,从而形成远高于竞对的竞争优势。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积极程度最高的法务、质量标准、采购、金融,会自然走向AI化,其前景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而积极程度最低的办公室、战略、研发、审计监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最关键的胜负手还是生产、业务、经营、运营、财务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它们分别代表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与人才流。


要在这几个领域有所突破,企业首先要对这些职能有超越竞对的穿透性理解,拉开格局,其次,必须坚决地进行AI化的实践,深耕落地。如果做到这两个方面,企业的效率提升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可以预见,一旦企业完成这几个职能部门的改造,他们的敏捷程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在中后台效率相近的条件下,前台业务部门往往都 是“孤勇者”,依赖捕捉机会创造业绩,这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如今,中后台效率的巨大差距,将使得这些“孤勇者”中,有的能插上AI赋能的翅膀,有的却只能继续依靠双腿艰难跋涉。


无需质疑,AI会让前台商业格局经历一次大洗牌。这次洗牌中,身躯庞大、算法落后、依靠蛮力的“恐龙们”会被淘汰掉。在残酷的商业逻辑下,一度躲在后方的职能部门成为了胜负手,职能部门的从业者突然成为了主角。


过去,职能部门本身是权力中心,他们有权拒绝转型。但现在,AI无疑为这场变革烧了最重要的一把火,烧掉的是他们的老传统,从此,他们避无可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