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那些不能忘的福州记忆
——八闽河山曾浴血 抗战精神永传承
三军列阵,旌旗猎猎;钢枪紧握,步伐铿锵。9月3日,人民军队用威武庄严的阅兵仪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时针回拨至1945年8月中旬的一天,当天上午8时,福州地区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在连江川石岛庄严举行。这座位于闽江入海口、面积仅3.18平方公里的小岛传出日军投降的消息,让整个福州城为之欢欣鼓舞!
当年的受降现场,如今竖起了川石岛受降遗址纪念碑,底座的碑文记录了历史,宣告着胜利。这座扼守福州门户的“海上屏障”,由此成了镌刻着福州军民抗战记忆的历史坐标。抗战硝烟虽已远去,但当我们回溯那段烽火岁月,依然可以从历史深处读懂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
大湖战役遗迹。记者 林双伟 摄
抗战壮歌
不能忘的烽火岁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福建成为日军封锁中国沿海、切断国际援助的进攻目标。抗战期间,福州城先后两次沦陷,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
1941年,日军制定了“福州作战”计划。当年4月19日,日军1.2万人分别从长乐、连江及福清沿海一线登陆,国民党守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4月21日福州第一次沦陷,直到当年9月3日,日军被迫撤出后才第一次光复。
1944年9月27日,日军发动了第二次“福州作战”,从连江登陆,占领县城后兵分多路进犯福州,国民党军与日军展开全线作战,但连遭败绩。10月4日,福州第二次沦陷,直到次年5月18日光复。
据统计,两次沦陷期间福州伤亡者达4207人,能按1937年物价指数折算的财产损失超2亿元。1936年至1946年,福州地区人口从238.51万减至206.91万,无声诉说着日军侵略带来的深重灾难。
为抵御外敌入侵,从闽江沿线到深山老林,从城市街巷到偏远乡村,福州军民奋起抵抗、保卫家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段段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标志着福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此,福州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浪潮。一系列的文化抗战激发着民众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扬起了民众众志成城的抗战斗志,吹响了福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最响亮的战斗号角。
在长乐玉田镇琅峰村琅尾港,长乐抗日游击总队指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伏击战。1941年8月4日,游击总队派出48名敢死队员在琅尾港南岸橘树林里设伏,一举歼灭乘坐汽艇经过的日军共42人,我方无一伤亡。这是我党领导的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果最大的一次战斗,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闽侯大湖乡进行的大湖战役,让日寇遭遇入侵福州以来的第一次惨败。1941年5月,日军入侵闽侯县要冲大湖乡,图谋“向古田进扰,震撼闽北”。国民党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装备团领命出战。5月25日凌晨,装备团副团长郭志雄率突击队勇夺寨上关,在向双髻山进攻时,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5岁。装备团官兵格外悲愤,一边高喊“为副团长报仇”,一边向山顶进攻。日军损失惨重,于5月27日从大湖败退。大湖战役歼灭日军600多人,极大鼓舞了福建军民的抗日斗志。
一寸山河一寸血,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用生命保卫了家国河山。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命福州警备司令部担负受降任务,在川石岛举行了庄严的受降仪式,200余名日军就地投降,福州军民的英勇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
琅尾港抗战公园纪绩亭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记者 赖志昌 摄
英雄赞歌
洒热血的榕城儿女
清晨的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静谧的氛围里透着庄严,革命烈士蒲风之女黄安榕手捧鲜花,缓缓走到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前。她的指尖轻轻拂过墙上的“蒲风”二字,眼眶微湿:“老爸,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女儿来看您了。您看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了!”
这座建成于2015年的纪念墙,如今已镌刻着8564位抗日志士的英名。灰白的墙面庄重肃穆,四周挺立的松柏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在伟大的全民族抗战中,像蒲风这样的抗日儿女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身份,却怀着同样的家国情怀,用热血和生命筑起保卫家乡、守护祖国的坚固防线,这些榕城英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吴石,既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传奇英雄,又是一位卓越的抗战将领。抗战期间,他凭借出色的军事谋略,先后参与策划、指导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桂柳会战等多场重大战役。每一场战斗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为守护家国疆土付出的心血。
在文化战线上,王助与范式人携手,牵头推动福州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让抗日救亡的声音传遍福州大地;1938年,卢懋榘担任我党抗日救亡刊物《战友》周刊主编,一篇篇直击人心的政论文章,唤醒了无数民众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成为我党传播抗日救亡的重要旗手。
在蓝天之上,陈盛馨书写了福州儿女的空战传奇。1937年8月,上海空战打响,面对装备精良的敌机,陈盛馨毫无惧色,驾驶战机奋勇迎敌,短短数分钟内击落2架敌机,中外报纸都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称他为“空战英雄”。此后的历次空战中,他更是率队先后击落敌机60多架,在我国空军作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便远在南洋,福州籍侨胞也始终心系祖国,著名爱国侨领刘家洙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南洋,刘家洙悲愤不已。为支援国内抗战,他当街砸开自家商行的钱柜,还毅然变卖了半生经营的商店和橡胶园,捐出全部家产。在他的带动下,马来西亚诗巫华侨掀起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捐款热潮,将侨胞的爱心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战前线。
如今,岁月早已抚平战争的创伤,但这些英雄的故事从未被遗忘。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英雄们留下的抗战精神,始终是新时代中华儿女赓续红色血脉、奋进复兴征程的指路明灯。
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前,到访者仔细擦拭亲人名字。记者 郑帅 摄
和平颂歌
新时代的美丽蝶变
初秋时节,夕阳的余晖洒在闽侯县大湖乡浮岛山上,大湖抗日英雄纪念塔静静矗立,272位英烈在此长眠,见证昔日那场以弱胜强的大湖战役。年过七旬的讲解员陈扬乾驻足塔前,饱含深情地说:“这座塔承载着一段壮怀激烈的抗战记忆,没有先辈们在战场上的舍生忘死,就没有我们如今安稳的生活,这份历史记忆与感恩之心,当永远铭记、代代传承。”
每年,海外侨胞跨越山海、英烈后代深怀敬意、各界民众自发而来,在纪念塔前敬献花束、聆听历史。
在日军铁蹄之下,饱受战火蹂躏,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曾满目疮痍。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福州早已褪去伤痕,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实现了华丽蝶变,奏响了嘹亮的和平颂歌。走进革命老区闽侯县大湖乡,昔日的战场如今一派生机盎然: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潺潺流水绕村而过,古朴凉亭点缀其间,蜿蜒步道串联起山水风光。
作为拥有19个革命老区村的红色土地,大湖乡依托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探索“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地企携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让田间地头的作物变成农民增收的“金果实”,实现了农业增效、百姓致富。
不只在闽侯大湖乡,这样的蜕变故事也在榕城大地处处上演。在曾见证日军受降、洗刷民族耻辱的连江琯头镇川石岛,当年战火灼烧的土地,如今长满遮天蔽日的林木,举重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相继从这座海岛走出,成为福建举重的崛起之地;长乐区玉田镇琅峰村,昔日的伏击战场如今已建成琅尾港抗战公园,夜幕降临时,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一派祥和景象。
硝烟虽散,精神永存。伟大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福州的城市血脉,成为激励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福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州篇章,让和平的颂歌在闽江畔、在榕荫下,愈发嘹亮动人!(记者 林玉和 赖志昌 通讯员 吕南勋)
新闻链接
福州地区抗战大事记
1931年10月16日,日舰制造“圆岛丸”事件,侵扰马江,开启对福州地区的挑衅。
1933年12月,4艘日军舰驶进马江,威胁第十九路军,加剧当地紧张局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对福州的侵略升级。8月28日,日舰扣留闽江口商船“同济”轮并封锁海口;9月12日,又在连江海面劫走福清民船,捕去20余人并焚毁船只,破坏海上交通与民众生活。
1938年起,日军频繁空袭福州及周边地区。3月24日福州城郊首次遭日机轰炸;4月至9月,日机多次对福州王庄乡、莲宅乡、洪山桥、闽江等地投弹扫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永泰、福清等县也遭空袭。
1939年,日机持续狂轰滥炸福州市区、长门、琯头及福清县城等地,百姓死伤惨重,房屋建筑破坏严重,7月2日日军还从连江筱埕定海村登陆,枪杀渔民32人。
1941年,日军发动第一次福州战役,4月19日在连江、长乐、福清沿海多地登陆,进攻长门要塞,4月21日福州首次沦陷。其间,日军在长乐、福清等地制造多起惨案,屠杀无辜民众,手段残忍。9月3日,日军撤出,福州等地光复。
1941年8月4日,长乐抗日游击队在长乐玉田镇琅峰村琅尾港发动伏击战,击毙日军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
1941年9月3日,日军撤出,福州等地光复。
1944年9月,日军发动第二次福州战役。9月27日,日军在连江沿海登陆,次日占领连江县城,随后分数路向福州进犯,10月4日福州再次沦陷。日军在占领区抓捕青壮年,严刑拷打,杀害民众,12月还侵犯闽侯桐口小桥,焚毁民房,杀害多人。
1945年5月,日军撤离福州前夜仍纵火焚屋、枪杀民众。5月18日,侵略福州的日军撤逃,福州第二次光复。19日,周边各县先后光复。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盘踞川石岛的日军残部奉令投降,福州地区抗战终获胜利。(记者 赖志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