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南京市决定在主城南部建设大型车站,而后耗资300多亿,历时25年,最终在2011年实现南京南站的通车。
其占地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天安门的大小,拥有28个站台,每天发车508次,年发送旅客超3200万人次,是南京当之无愧的“城市枢纽”。
但今天的南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个枢纽。
2024年9月13日,南京北站枢纽工程正式开工,这座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超级枢纽,总建筑面积达69.21万平方米,设计规划年客流量3650万人次,投资额300多亿,超越南京南站,而且站台24小时不休。
前不久,高层的江苏调研之行,就特地来到了南京北站,查看施工进度。
8月29日,正解局应邀来到南京北站,通过对南京北站的实地走访,我们看清了南京的“野心”。
长三角的枢纽
来到南京北站,最让我们惊讶的,就工程的建设速度:
从2024年9月开工至今不足一年,南京北站的首块承轨层梁板顺利完成浇筑,这标志着这座“超级枢纽”工程,正在转入站房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预计2年后,就可以实现通车,相比于南京南站,要快不少。
因为南京北站采用了“上进下出、多点进站”的立体交通模式,共设6层,站场规模为16台30线,这都要比南京南站来得复杂。
而且北站设高铁场、城际场、普速场3个车场,是南京唯一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为一体的客站,施工要考虑到不同站台的功能性差异。
有专家介绍,南京北站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远超预期,而总量近1.6万根的灌注桩规模,更是达到南京南站3倍的体量。
施工单位的一位施工员表示:
“钢筋笼由吊机置入打好的基坑内,长度超过30米,钢筋笼完全置入后还要进行验收,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完成一根灌注桩的施工。”
其次,南京北站不仅仅是建铁路站台,还要建设相配套的上元门过江通道。
这条南京第一条高铁过江隧道,要在幕府山西南角下穿过,称穿越“山、城、江、林”,抵达江北,面临着复杂地质、高强水压等挑战。
据悉,这条江底隧道是国内外水下盾构隧道岩层掘进距离长度之最,岩层掘进长度达13公里,最深处隧道顶距江面107米,承受的最大水压1.07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要承受11公斤压力。
高铁过江,搭桥就行,为什么要挖成本更高、技术挑战更大的隧道呢?
答案是南京要构建南京都市圈形成“三站联动”的新格局。
按照最初的规划,南京北站的高铁线主要是沟通长江以北的城市,比如南通、泰州、扬州、滁州、合肥。
但南京大部分的人口都在江南,而且江北人民也需要一条更快去江南的路径。
于是南京特地修建一条城际铁路,让南京北站可以直达南京站,使宁淮城际和沪宁城际的铁路贯通,增强长江两岸的交通联系。
上元门过江隧道
而这一格局的形成,也将使南京都市圈真正实现“1小时通勤、2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目标。
一个冷知识是:南京北站是南京首个集高铁、城际、普速铁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是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
南京北站建成后,将通过沪渝蓉高铁与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重要城市实现快速联通,形成东西向的经济发展轴线。
同时,通过宁淮、宁滁蚌等城际铁路,南京将进一步加强与苏北、皖北地区的联系。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南京北站正是南京服务这一战略的重要支点。
所以说,南京北站不仅是为南京修的站,更是为长三角修的站,这也是高层为何格外关心南京北站的原因。
南京北站规划贯通路线
都市圈之要
作为中国首个跨省协作的都市圈,国家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寄予厚望。
南京北站很大一部分承载的任务,就是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实现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区域的深度融合。
举个例子,南京北站向北5公里,就是滁州的汊河工业园,北站一旦落成,滁州的百姓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跨省就业,而且通勤时间比从浦西到浦东上班族都快不少。
和别的都市圈特色不一样的是,南京都市圈不追求 “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
只要是都市圈里的成员,南京都会把红利辐射到位,而不是吸血都市圈成员。
主动花300亿,带动都市圈的小弟们“一起飞”。
这就是为什么在苏超比赛中,为南京加油最卖力的是安徽的“芜马滁”,毕竟这个“省会”是真有省会的样子。
三站一体
不过这样做,会不会耽误南京自身的发展呢?
我们不妨可以回顾下南京南站对南京的影响。
2011年南京南站开通后,雨花台区直接从南京的边缘区域变成了核心商务区,周边的证大喜马拉雅、绿地之窗等写字楼拔地而起,形成了南京第三个CBD。
更重要的是,这里聚集了2000多家软件企业,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南京南站起初规划高铁站的时候,就将交通功能与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有机融合,依托雨花台区丰富的软件产业资源以及江宁区发达的制造业,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及至今天,南京南站周边的房价都是南京较高的一个板块,这个实践表明,大型交通枢纽的建设,也是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的。
而根据2035年的长期规划,南京未来要打造“双主城”的格局,这就要求南京的发展重心向江北转移。
数据显示,江北新区GDP占南京全市比重已经超过20%,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南站的运输量虽然大,但主要服务的还是江南地区,所以今天建设南京北站,也是吸取南京南站的开发经验,通过配套相关产业,让江北新区彻底“活起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驻。
高铁站亦是产业园
和南京南站的定位不同,南京北站有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层级优势。
在充分吸收南京南站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北站结合了自身区位特色,规划打造一个14.4平方公里的枢纽经济区,有望集聚10万人口,与南京南站形成“双核驱动”的城市格局。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规划
新的北站产业园有什么特色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南京北站背靠老山,比起南京南站,多了不少自然景观资源。
而且附近还有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南京农业大学等南京顶尖高校。
所以北站枢纽经济区在设计的时候,就与老山—朱家山河景观轴线联动,形成了独特的“交通+文旅+科创”的复合生态。
此外,南京北站的不远处,还有已经建设成的生物医药谷。
过去很多企业来南京生物医药谷投资,都要先从南站或者禄口机场进入南京,再转车到江北,城内路程需要2个小时左右。
但有了南京北站后,商旅人士就可以通过宁淮、宁滁蚌城际等线路,快速到达江北。
与此同时,南京北站也能依托交通优势,将南京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向苏北、皖北延伸,进一步强化南京对苏皖腹地的辐射,扩充南京的经济影响范围。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
目前南京北站300亿的投资,已经肉眼可见地带动相关产业投资的增长。
直接效应,就是大量的市政配套工程,包括道路、桥梁、地铁等,为“久旱逢甘霖”的建筑、建材行业缓了一口大气,甚至也给滁州部分地区的房价带来利好。
其次是消费拉动效应,随着南京北站的建设和运营,将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刺激相关消费增长。
据专家预测,2035年南京北站年旅客发送量将达2900万人次,带动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千亿元。
所以说南京北站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而是一个新的增长极,是整个南京未来发展的产业新高地。
证明一个城市的雄心,永远在于为更多人创造连接与可能。
南京北站象征着南京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的决心,其背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单核聚集,向区域协同转变的信号,也是中国基建从“铺路架桥”到“营城兴业”的进化。
真正的枢纽,从不满足于汇聚流量,而是致力于创造价值,让每一位抵达南京的人,都能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作者: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