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 A 股行情软件,满眼的红色格外喜庆,财经新闻里也捷报频传,指数连破关键关口,不少股票短短几周就收获两位数涨幅。
可热闹的行情背后,却藏着另一群人的焦虑:明明大盘天天涨,自己手里的股票却要么横盘震荡,要么涨得磨磨唧唧;别人持仓几天就赚出一个月工资,自己忙活半天却没见收益——明明身处牛市,没亏一分钱,可这种没跟上节奏的焦虑,却比熊市亏钱还让人坐立难安。
不少投资者忍不住感叹:比起熊市里实实在在的亏损,牛市里的踏空,反而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一、牛市踏空为何更令人痛苦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不是你太贪心,而是大脑自带的 3 个心理机制,在牛市特殊环境下被放大,悄悄操控了你的情绪:
损失厌恶:“未得收益”等同于“损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提出过一个核心观点: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 同样是 1 万元,失去 1 万元带来的痛苦,需要赚到 2.5 万元的快乐才能抵消,这就是损失厌恶的核心原理。
而这里说的损失,不仅包括已经拥有的东西变少,还包括本该拥有却没得到的 “未得收益”,而牛市里的“踏空”就是典型的“未得收益”。因为在牛市中,赚钱会从意外惊喜变成普遍预期,当你感觉别人都在兑现这个预期时,你没赚到或赚得少的状态,会被大脑自动归类为损失。
比如熊市里你亏了1万元,会考虑市场环境差,大家都在亏,大脑会主动降低预期,减轻痛苦;可牛市里别人赚了1万元,你只赚2000元,大脑会先设定本该赚1万元的基准线,再把少赚的8000元当成损失。
社会比较:别人的收益,成了你的焦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和他人对比的需求,且通过对比来判断自己的处境是否合理。而对比的结果,直接影响情绪 ——当你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时,会产生满足感;当你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也就是“明明我和他差不多,为什么他能得到,我却不能”的负面感受。
在牛市里,这种社会比较会变得频繁而突出。朋友圈里暗戳戳的涨停炫耀、理财群里的收益交流、同事间不经意的选股话题,都会触发这种社会比较。更关键的是,人们在对比时,往往会自动过滤掉别人的风险,只看到别人的收益。例如,只听说小李的股票涨了50%,却没看到他之前亏了多少。这种片面对比会让你更觉得自己亏了,进而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比单纯没赚到钱更磨人。
后视偏差:“我本可以”的懊悔
后视偏差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巴鲁克·菲施霍夫提出,指个体在得知事件的结果后,倾向于相信自己在事情发生前就能够预测到该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
解释这种现象的大脑机制,一是那些与结果一致的信息会更容易被提取,二是大脑会不自觉地修改甚至歪曲最初的记忆,以匹配现在已知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事后诸葛亮”。
在牛市里,后视偏差会让踏空的痛苦发酵。牛市初期,你可能因为觉得估值太高、想等回调而犹豫没入场,这原本是理性谨慎的选择;可当行情一路上涨,你会慢慢忘记当初谨慎的理由,反而不断强化自己当初已经做好入场准备甚至看好某只股票的记忆。
当后视偏差作祟,投资者就容易陷入“我本可以”的懊悔情绪。
二、别让投资情绪,变成家庭幸福的隐忧
当投资带来的负面情绪蔓延到家庭中,可能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幸福,而这背后同样藏着不少心理学原理。
踢猫效应:把坏脾气丢给最亲近的人
首先是经典的心理防御机制 “踢猫效应”:当人被负面情绪裹挟时,会倾向于向安全的对象释放压力,而家人往往成为这种安全宣泄口。
有位来访跟我们提到:这轮牛市我手里的股票一直不涨,特别烦躁。那天老婆提醒我买酱油,我忍不住吼了她,说她这点小事都来烦我,事后冷静下来我意识到是把焦虑的坏情绪撒到了她身上。
注意力转移: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
心理学中的注意资源理论指出,人的注意力总量有限,当你把注意力过度聚焦于投资,可以分给家庭生活的注意力会被大幅挤压。
被踏空焦虑裹挟的投资者,往往每天花费大量注意力在研究股票上,生怕错过上涨机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然减少,相处质量也会下降。例如跟家人交流时的心不在焉,或者以“等会儿,我在忙着研究股票”来推脱或者敷衍对家人的陪伴。低质量的家庭交流让伴侣关系或亲子关系面临挑战。
风险偏好转换:为追涨,赌上家庭安稳
卡尼曼前景理论中还有一个关键发现:人们的风险偏好会随情境转换,面对收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即见好就收;但面对损失时,会切换为风险寻求,即更愿意冒险赌一把。
牛市踏空时,大脑会将少赚的钱或没赚到的钱归为损失,这种感知会让人倾向于冒险,选择高风险操作。
当看到别人在牛市赚得盆满钵满,投资者可能不顾家人反对,偷偷把孩子的教育金甚至父母的养老金投进股市,想一把追上收益。这种为弥补踏空损失而采取的激进决策,不仅让家庭财务陷入风险,更是破坏了家庭信任。
三、如何把投资焦虑挡在家庭门外
在了解了投资情绪对家庭幸福的影响机制后,接下来我们分享 3 个实用的方法,避免让焦虑情绪影响您的家庭幸福。
给投资行为和家庭生活设置边界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投资者需要为投资和家庭生活划清明确的时间界限,比如规定晚上 8 点后不看股市软件、周末不开市的时候留出一整块时间专心陪伴家人。这样的边界划分,另一方面帮助投资者可以有时间从紧张焦虑的投资过程中抽离,恢复理性的头脑;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家庭生活不被投资情绪过度干扰,保护了家庭和谐。
调整认知:分清没赚到的钱和投资损失
投资者需要在认知上做区分:没赚到的钱是市场中本就不属于你的收益,它不同于投资损失是你实际拥有后又失去的资产,即使在牛市没赚到那么多钱,但你至少没有亏钱。
别人赚了10万不等同于我亏了10万,也别把没追上的涨幅当成自己的损失。认可自己的投资节奏,不被“未得收益”迷惑,焦虑情绪就会减轻。
多和伴侣沟通,投资焦虑别独自扛
踏空后的焦虑和懊悔别自己憋着,主动和伴侣多交流感受,坦诚地说出这次没跟上行情有点着急难受。
沟通重要的也不是为了解决踏空问题,而是让对方知道你的状态,一起分担情绪。伴侣的理解和支持,能有效缓解焦虑,也避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
尾声
牛市总会过去,熊市也会迎来春天。但与家人相处的光阴,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
下次当你因为没赚到或赚得少感到焦虑时,不妨想想:你当初投资的初心,是不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让伴侣有更安稳的生活,让父母有更高质量的晚年?
别让“少赚的钱”,偷走了你本该拥有的家庭幸福。毕竟,投资是场马拉松,而家庭,才是你最终要抵达的终点站。
参考文献
陆剑清. (2017). 行为金融学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Fischhoff, B. (2025). Fifty years of hindsight bias research—Reflection on Fischhoff (1975).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1(2), 143-150. https://doi.org/10.1037/xhp00123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作者:周亚婕,责编:刘祥宇,编辑:卢思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