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本通 (ID:ribentong-517japan),作者:吹雪
当鸠山由纪夫于2009年率领民主党实现历史性的政权更替,终结自民党近半个世纪的长期统治时,日本国内外无不为之震动。这位总是面带温和微笑的政治家不仅带来了政权轮替的清新气息、更提出了一系列颠覆战后日本政治常规的政策理念。
然而仅仅九个月后鸠山内阁便匆匆落幕成为日本战后史上又一个短命政权。十余年过去,当我们重新审视鸠山由纪夫及其政治理念时会发现,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段短暂的政治实验,更是一种日本政治可能性的探索,一种对战后日本政治路线的另类思考。
高举“友爱”的旗帜
要理解鸠山由纪夫的政治视角,必须首先回到他的家族背景和思想渊源。鸠山家族堪称日本现代政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世家之一:祖父鸠山一郎是自民党创始人及战后首位保守派首相、外祖父石桥正二郎是普利司通轮胎创始人。这种政治与商业的双重血统使鸠山由纪夫自幼便置身于日本权力结构的核心圈层。
鸠山由纪夫之父鸠山一郎
然而与许多世袭政治家不同的是,鸠山由纪夫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哲学:“友爱”思想。鸠山将其解释为“作为自立个人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与他人共生”,并将此理念延伸至国际关系领域,主张日本应与亚洲邻国建立基于互信和理解的新型关系。
鸠山由纪夫以“友爱”为政治思想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工程学博士期间鸠山接触到了多元文化视角。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回忆道:“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让我意识到,日本既需要保持与西方的紧密关系,更需要重新发现自己在亚洲的位置。”这种跨文化体验塑造了鸠山独特的国际观:既不完全偏向西方,也不狭隘地局限于日本传统视角,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平衡的中间道路。
斯坦福大学留学期间的鸠山由纪夫
2009年9月鸠山由纪夫就任日本第93代内阁总理大臣,开启了战后日本政治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尝试。他的政策议程包含三大核心:打破官僚主导政治、建立东亚共同体、重塑日美关系平等化。这些政策目标直接挑战了战后日本政治的根本结构。
在官僚政治改革方面,鸠山试图通过设立“行政刷新会议”和政治主导的决策机制削弱长期以来官僚体系对政策制定的实际控制。这一尝试直接触动了日本权力结构的神经中枢,遭遇了系统性的抵抗。
设立“行政刷新会议”
最具争议且最终导致鸠山下台的是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鸠山主张将位于冲绳普天间的美军基地至少迁出县外甚至考虑国外迁移方案。这与美国政府坚持的县内搬迁计划直接冲突。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直接警告日方“必须遵守既有协议”时鸠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压力。
与此同时民主党内部分裂加剧了鸠山的困境。小泽一郎派系与其他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使鸠山难以凝聚党内共识。2010年5月鸠山未能兑现普天间基地迁移承诺的支持率暴跌至17%,最终不得不宣布辞职。
鸠山未能兑现普天间基地迁移承诺
鸠山后来反思这段经历时也正是日本最现实的结果:政治家面临的困境即使拥有首相职权也难以单枪匹马地改变政治结构。
“异类”的前首相
下台后的鸠山由纪夫并未退出公共领域,而是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继续推广其政治理念。他建立了东亚共同体研究所,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学者共同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这一举动在日本政治家中极为罕见,大多数下台政治家或选择隐退或专注于党内权力斗争。
鸠山创立东亚共同体研究所
鸠山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尤其引人注目。他多次访问韩国和中国就殖民统治和战争历史表示道歉和反省。2013年他访问南京并参观纪念馆,成为战后首位访问该馆的日本前首相。2015年他在首尔与韩国慰安妇受害者会面直言“日本政府应该更加真诚地道歉和赔偿”。
鸠山访问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道歉
这些行为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强烈争议。右翼媒体批评他“背叛国家利益”、保守派政治家指责他“为了个人名誉牺牲国家尊严”。然而鸠山坚持认为:“真正的爱国不是掩饰历史错误而是坦诚面对历史,只有这样日本才能真正与亚洲邻国和解走向共同未来。”这也成为了这次九三阅兵能受邀的重要原因之一。
鸠山成为九三大阅兵唯一一位受邀的日本政要
在安全政策上鸠山持续批评安倍晋三政府的安保法改革,认为集体自卫权解禁将增加日本卷入国际冲突的风险。他主张日本应该坚持“和平宪法”的初心,通过非军事手段为国际安全做贡献。福岛核事故后鸠山还成为了反核能运动的支持者倡导可再生能源发展。
透过鸠山由纪夫的政治经历和理念我们可以洞察日本政治体系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世袭政治与民主缺失:也就是日本独有的世袭政治家的政治传承模式。这种现象导致日本国会议员中世袭政治家的比例长期高达30%左右,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官僚主导与政治乏力:鸠山内阁试图挑战官僚主导决策的模式但最终失败。这反映了日本政治体系中一个深层次问题:政治家频繁轮换而官僚体系保持稳定导致实际政策制定权往往掌握在官僚而非民选政治家手中。
外交依赖与主体性缺失:战后日本外交长期依赖日美同盟缺乏独立的外交战略。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试图突破这一模式但遭遇了来自国内外的阻力。这表明日本在追求外交自主性方面面临结构性限制。
历史包袱与认同困惑:鸠山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引发了巨大争议反映了日本社会在如何面对历史问题上存在的深刻分裂。这种分裂不仅影响外交关系也制约着日本国家认同的建构。
尽管鸠山由纪夫的政治实践以短期失败告终,但他提出的问题和理念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东亚共同体构想虽然暂时受阻,但区域经济整合和历史和解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课题。鸠山对日美关系平等化的追求虽然受挫,但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对外政策中确实表现出更多主体性。鸠山提倡的“政治主导”理念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引发了关于官僚与政治关系的持续讨论,近年来日本政府改革中增强政治领导力的措施也仍然是一个重要方向。
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虽受阻,但时代的潮流无法扑灭
从鸠山由纪夫的视角看,日本政治正处在传统与变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结构仍然具有强大惯性,另一方面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正在推动日本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鸠山的政治实验虽然短暂,却提供了一个思考日本政治未来走向的重要参照。
而事实上鸠山家族并非孤例。河野洋平1993年发表承认强征慰安妇的《河野谈话》,其子河野太郎却为摆脱“亲中”标签屡发对华强硬言论。这些政治世家的摇摆揭示“亲中”言论在当代日本的生存窘境。
甚至在2025年8月,鸠山纪一郎在社交平台公开喊话父亲勿赴华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将家族内部矛盾赤裸暴露于世。
鸠山由纪夫之子鸠山纪一郎公开喊话父亲不要参加九三大阅兵
作为鸠山由纪夫的长子,48岁的纪一郎加入右翼政党“国民民主党”。分析其动机既有对父亲政治失败的警醒,更是捕捉到日本社会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的风向。在右翼媒体鼓噪“把中国游客消费变成日本军费”的舆论场中切割“亲华”标签成为最便捷的政治投名状。
名为“友爱”的路
回望鸠山由纪夫的政治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的个人沉浮,更是一种政治可能性及其限制的体现。在日本政治面临新一轮转型压力的今天,鸠山家族的理念和实践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某些前瞻性的启示:关于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以及如何在变革时代寻找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