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献智,部门发力,共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耕海兴榕万象新
海风携来创新潮声,大浪卷起发展新势。
2024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水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渔业产值连续3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蓝色引擎轰鸣不息。这背后,凝聚着多位市人大代表躬身耕海的精准献策,也离不开多个部门的靶向发力。种种努力,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强支撑。
环保型塑胶浮球已在连江县马鼻镇海洋养殖业中推广使用。记者 包华 摄
科研攻关:
创新丰盈“海上粮仓”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海洋渔业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聚焦海洋牧场科研薄弱、资金不足等瓶颈,陈能华等代表提出《关于加快步伐对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的建议》,希望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技术研究和资金支持,推动海洋牧场科学化、规模化发展。
部门答复干货十足。市科技局组织海洋“揭榜挂帅”科研攻关,立项34项,总投资超1.5亿元,安排科技计划经费1740万元,从水质、种业、资源环境、养殖平台、信息化管理等多方向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市科技局还运用海洋“新赛道”研究成果,打造海洋牧场赛道,围绕赛道部署创新链,组织支持相关省市科研项目,近年来引进培育包括海洋牧场方向在内的涉海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省工科青年人才、双一流人才、“榕创之星”人才等56名,选认包括海洋牧场方向在内的海洋领域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近300人次、团队102个。
海洋牧场建设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截至2024年,福州市总共获得中央补助海洋牧场建设资金3750万元,其中福清市兴化湾东瀚海洋牧场—人工渔礁项目2000万元、连江黄岐半岛海域海洋牧场—人工渔礁项目1750万元。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发展,福州市还设立了注册资金3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带动子基金总规模达4.5亿元,向博海生物等涉海企业投放贷款5.74亿元。
培育品牌:
特色水产“鲜声夺人”
目前福州市有多家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每年海鲜产品销售额近500亿元,福州海参、鲍鱼、扇贝等一批海珍品已经成为国内水产品行业的品牌。但是与深圳、青岛、宁波、舟山、大连等城市相比,福州海鲜品牌在国内有响亮名字的还不多。为此,陈能华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创新福州海鲜品牌助推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疾呼擦亮“福州海鲜”品牌、打造“海鲜之都”。
部门行动精准有力。市海渔局培育出一批如“福州鱼丸”“连江海带”“罗源鲍鱼”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推出了16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和19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涌现出“海欣”“聚春园”“江船长”“东洛岛”等特色水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市商务局赴北京、上海等7座城市积极推介闽菜,支持连江赴北京推广“一县一桌菜”;提升建设华威海鲜市场等12条(个)含有福州海鲜特色的市级美食体验示范街(城),制定发布了《闽菜(福州菜)标准体系》,从服务、文化、菜品、质量、管理、加工等方面建立完善以福州海鲜为核心的闽菜标准化体系,有效推进了福州海鲜预制菜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智汇海洋:
齐心打造“人才高地”
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做大做强海洋产业,离不开海洋人才支撑。王为刚、江铭福、郑婵等代表在《关于加大海洋经济人才支撑的建议》《关于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福州市海洋科技创新的建议》中合力呼吁,针对高端人才匮乏、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应该完善引才政策、搭建科创平台、加大投入等。
部门整合资源出实招。市海渔局表示,福州市着力构建“1+6+4”特色海洋科创体系,以福州海洋研究院为核心,联合113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福州海洋渔业科创联盟”,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深度合作,支持福州海洋研究院采用“1+1+N”模式,与省内外优秀涉海资源共建6大海洋重点产业联合研发中心,涵盖水产种业、深海养殖等领域,集聚391名优秀海洋科研人才,促进产学研无缝对接。
市科技局支持申报省市涉海科研项目,2024年将涉海产业作为科技特派员产业定向服务团重点方向之一,推荐海带产业列入当年省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专项,积极辅导企业申报涉海省区域重点、星火、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等,共立项12项,支持经费450万元。
市人社局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制度,引进人才可以获得安家补助15万元至700万元;12名海洋经济人才入选为省高层次A、B、C类人才,13名海洋经济人才获市高层次人才称号;2024年举办了海洋经济专场招聘会,30家企业提供岗位709个,达成意向43人。
净海行动:
全力守护“蔚蓝家底”
海上养殖使用泡沫浮球,时间不长便开裂成为海漂垃圾。针对这一环保痛点,王为刚代表提出《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环保型塑胶浮球的建议》,呼吁政府继续出台扶持新建海上养殖环保型塑胶浮球项目补助政策,防止海漂垃圾反弹。“这种材料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特性,回收后可重新加工成新的塑胶浮球,使用年限不比原生料塑胶浮球短,而成本相比原生料塑胶浮球降低50%以上。”
部门回应务实高效。市海渔局将新建海上养殖环保型塑胶浮球项目作为新建设施渔业项目,纳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措施》,按省级补助标准给予奖励;针对海带养殖需求,呼吁省级部门将PE塑胶浮板纳入补助范围,并在“十五五”市级补助政策中研究制定相关标准。
市财政局强化资金保障,按照福州市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塑胶渔排、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或其他环保型养殖渔排(网箱)、塑胶浮球或其他环保型养殖浮球等改造都在进行,至2024年省市财政共投入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专项补助资金6.6亿元。今后,市财政将继续做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专项补助资金保障工作,促进海上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智网无疆:
立体构建“海天信路”
构建海洋通信网络,提升海域感知,广设智慧海洋应用场景已是大势所趋。对此,游雄峰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建设海洋信息通讯网的建议》,希望政府牵头实施“宽带入海”,构建卫星通信体系,抢占行业标准先机。
部门协同提速建设。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针对不同距离的沿海场景提出了相应技术手段,比如通过微波中继站及风电塔、海上导航灯塔等跨行业资源共建共享通信塔灯方式,满足覆盖需求。
三大运营商齐头并进铺就“海天信路”:福州移动建成5G海域站点超300个,30公里海域舱外的覆盖率为88.97%,50公里内覆盖率为76.12%,引入“海舟宝”等新设备填补远海盲区;福州电信基本建成近海区域(沿海岸线5公里以内)通信覆盖网络,还将完成一批中近海海域站点建设,实现沿海线60公里内5G全覆盖,目前罗源湾码头、平潭风电场等热点区域网络通畅;福州联通开通RedCap站点,着力打造5G海洋物联网基座,针对远海区域覆盖需求,采用联通航美高通量卫星应急基站作为重要应急补充,确保海上通信可靠。(记者 李白蕾)
上一篇:这,就是今晨的北京
下一篇:台江苍霞新城社区“暖新驿站”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