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行业媒体们复盘、反思暑期档的时候了。
今年的暑期档绝对算不上成功,档期票房119.7亿,和2024年基本持平,远低于2023年的203亿,观影人次仅3.2亿,比6年前少了近2亿,是近10年最冷清的暑期档之一。然而,用常规的档期复盘思路似乎很难解释这种冷清:自6月以来,有8部豆瓣8分+的新片上映,其他热门影片也大多在7分以上,类型涵盖了主旋律、合家欢、动作犯罪、动画等多个热门类型,总体质量绝对算是近年最佳。
当如此高密度的好内容供给都无法将观众吸引进影院时,单纯反思一个档期的成败已经没了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背后折射出的内容消费习惯和社会情绪。
一个不得不直视的事实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正和看电视一样,被越来越多普通人从生活中摘了出去,今年暑期的困境或许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年轻人不去电影院了?
2亿观影人次的流失,少的是哪一部分观众?
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用户画像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今年暑期票房最好的几部电影里,除了题材特殊的《南京照相馆》,其余电影的核心受众都集中在25到34岁之间,也就是说90后是暑期观影主力。而大学生(20~24岁)和中学生(青少年)的占比则不到20%,尤其是中学生,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单看这组数据很难发现问题,但如果和2019年暑期做个对比就会发现,当年暑期的观影主力,是20到29岁的人群,其中大学生(20~24岁)群体占比最高——相比于今年,主力观影人群的年纪正好小了5岁左右。换言之,今年暑期最爱看电影的,和当年其实是一拨观众,只不过他们的年纪增长了。而这也说明,今年并没有更多的新鲜力量涌入电影市场,当年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超过了10%,今年这部分最年轻的人占比却在5%。
2017年和2018年的人群分布均和2019年类似。由此不难得出一些推断:除了像《捕风捉影》这样的直接刺激的动作片,还能像往年一样吸引超过20%的24岁以下的观众外,更多电影已经很难得到00后、05后们的青睐了。年轻观众的流失,是暑期档票房暴跌的重要原因——在往年,24岁以下的学生观众因为暑期时间多、社交需求旺盛,本应该是暑期档最重要的票房来源。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的流失不是突然发生的。2023年暑期档,尽管票房、观影人次均表现不俗,但从用户画像看,青少年、大学生的占比已经开始出现下滑,25到34岁观众的占比有了明显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初步推断:年轻观众抛弃电影院不是偶然,而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年轻人不爱进影院了,主要受到“内”、“外”两重因素的影响。
内,指的是电影产业自身的问题。2014年到2019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间段,足够多优质内容供给和票务平台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海量票补,铸就了票房市场的辉煌。这个时期,正好赶上90后上大学或初入职场,大家社交需求旺盛且有了一定经济能力,受大环境影响,自然容易培养起观影习惯。
然而2020年之后,00后们开始大规模步入大学、职场时,受疫情影响,不少人的日常生活里并没有进电影院这个选项。此外,疫情还对电影公司造成重创,影片的供给能力下降,后疫情时代,影院时常面临片荒的困境,观众们好不容易进一次电影院,踩雷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六七年前。
以至于00后对进电影院观影的体感和90后截然不同,好电影少、票价又昂贵(票补减少以及影院为生存涨价),是一项性价比不高的消遣。因此哪怕偶然出现今年暑期这样好片子扎堆的情况,大家的消费与思维惯性依然很难立马扭转,不会把看电影的优先级提高。
外,指的则是线上短内容的冲击。观众因疫情远离电影院的三年,也是线上内容飞速发展的三年,在线上看电影追剧、刷短视频这种更高效的娱乐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短剧为代表的内容不仅直白刺激,更重要的是还能倍速观看。短剧自习室的统计显示,53.6%的观众会选择用倍速看短剧,从00后到80后,越年轻的群体,选择倍速观看的比例越高,63.7%的00后会倍速看短剧。
日本杂志《AERA》的一篇报道里就曾提到,随着倍速观影的流行,没有耐心用原速看完一部电影的日本人正在增加,有些观众已经习惯跳过空镜或者和主线无关的剧情,在短视频文化更流行的中国,这样的情况想必只多不少。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电影行业岂不是万劫不复了?小鱼觉得倒也不必这么悲观,毕竟无论是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现象级爆款还是《南京照相馆》这样的黑马影片,都证明观众还是有可能被拉回影院的,重要的是,电影行业可能需要想清楚,中国的观众到底期待什么样的电影。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需求,经历过几个时代:2002年后先是大片时代,以张艺谋、冯小刚为代表的大导演的大制作是最有号召力的存在;2010年之后开始进入大IP、大明星时代,《速度与激情》这样家喻户晓的IP统治了内地市场;而2017年往后,正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口碑成了左右票房的最重要标准。
然而回看这几年的暑期档,这些标准似乎都不奏效了。陈可辛(《酱园弄》)、管虎(《东极岛》)、徐峥(《逆行人生》)这些大导演全碰了壁;《碟中谍》《超人》这些大IP都没卖出高票房;甚至连高口碑都不一定能吸引到观众了,今年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罗小黑战记2》《戏台》《F1》等电影,却都只收获了不到5亿票房,和影迷的赞誉并不匹配,反而是《消失的她》《默杀》等豆瓣评价没那么高的电影成了档期头部。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才能打动今天的中国观众、卖出超预期的票房呢?如果把最近三年,中国电影的年度票房榜拉出来做一个分析,不难发现,所有在行业低谷时期逆势大卖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本身质量合格乃至优秀的大前提下,切中了某种普遍的大众情绪。
《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2》呼应的是民族叙事崛起、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的自豪,《唐探1900》《南京照相馆》切中的是爱国情怀,《抓娃娃》《孤注一掷》聚焦的是教育压力、电信诈骗这类社会问题,《消失的她》《热辣滚烫》打中了女性焦虑……这些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网络上对其讨论往往就不会再局限于好不好看,而是会演变成一种社会议题,在互联网上引发大规模的争辩,甚至是骂战。
“情绪电影”的崛起不是偶然,因为在这个时代,只有足够广泛的情绪才可以穿透算法造就的社交圈层。
在短视频时代,UGC内容的泛滥和算法的滥用,造成了互联网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只会集中在自己经常关注的一亩三分地上,内容的传播越来越圈层化。近期大热的古偶《子夜归》,已经连续多日拿下平台热度日冠,但在直男聚集的虎扑上,甚至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部剧的存在,剧集评分至今没有显示,部分角色的评分人数只有四五十人,属于查无此剧的状态。
可文艺作品一旦切中了某种能广泛传播的情绪,结果就截然不同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电影上映初期,在豆瓣上遭到了大量讨伐,被影迷怒骂是陈思诚的男性意淫、有着用女性故事也藏不住的爹味。然而,随着抖音上关于渣男、电影激发恐婚情绪等讨论的增多,影片开始出圈,上映一周后反而迎来了票房的逆跌,单日票房突破2亿,并最终靠着女性观众的情绪加持卖到了35亿。
《消失的她》短评(图源:豆瓣)
很多情绪电影的成功,早就已经不能单纯用一句“好看”来概括了,除开最早入场的影迷,后续占绝大多数的路人,更多是被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二创和(过度)解读所吸引,这些要素的存在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这种身份认同感和情绪释放,消解了慢节奏带来的无趣感,快乐的不是看了什么,而是看这个行为,两个小时的观影不单是娱乐,它更是种仪式,是融入到社交圈子里或者跟上潮流的投名状。
相比之下,今年口碑大好的《F1》《戏台》《罗小黑2》等电影,恰恰是输在了缺少有辨识度的情绪、主题不够大众这点上了。纵使影迷们再喜欢,也没法用一两句话就调动起圈层外观众的兴趣,带动路人进场贡献票房。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时代依然是一个“口碑为王”的时代,只不过重要的口碑不是来自于豆瓣上的资深影迷,而是占比更多的普罗大众,是那些可以在朋友圈里影响周边人的普通人。
事实上,这些年很多电影创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重要性,开始放大情绪元素。比如今年暑期的黑马动画《浪浪山小妖怪》,以近15亿的成绩刷新了国产2D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电影透露出的职场牛马不易、普通妖怪努力的天花板也不及有背景的妖怪这些情绪在网上引发了共鸣。
但想要切中正确的情绪,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去年暑期,徐峥的《逆行人生》就翻了车,电影的核心原本是想聚焦中年失业这一现象,但选择用外卖员这一人员做切入,反而被解读成了有钱人用底层人民做噱头消费苦难,最后电影在一片骂声中,仅仅收获了不到4亿的票房。
当然,这并不怪徐峥押不准,芒果台每年也押不准《浪姐》最有流量的选手,在过去,平台和资本可以通过数据和经验摸索出少数文化精英们的喜好,可当你面对的受众是几亿生长环境各异的普通人时,找到爆款规律,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至少不能只是创作者们想当然就能决定的。
总得来说,电影的行业未来并不是一片灰暗,只不过电影行业往后更得想清楚电影是要拍给谁看的了。
像《你行,你上》这样导演自己嗨到天花乱坠、不能自已的电影,只会吸引少数死忠,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主打明星和大导演的《东极岛》《酱园弄》证明,在质量不过硬的情况下,无论有多少大咖,粉丝电影的票房上限,可能就3到4亿了;而主攻影迷群体的《戏台》《罗小黑2》,有质量保证的情况下,或许能卖到5到6亿,但如果想要更高,则需要一些时运了。如果这是常态,那意味着太高成本的电影很难单纯通过票房实现盈利,做好预算管理和丰富变现手段就变得极为重要。
至于有野心的大项目,除了要保证质量、寻求突破,更需要洞察观众、时代情绪的变化,需要给这个市场上占比更高的普通人一个这片“和我有关”的观影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作者都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做向下传播,观众们只需要被动接受即可,而如今身份逆转,当观众也需要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时,创作者们也是时候放下姿态,听一听衣食父母们的声音了。
向上创作,向下共情,这八字箴言,从业者应该人人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潜水鱼X,作者:偷猫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