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19 亿美元的 91 助手死了,但「手机助手」已经秽土转生》
再见了,
手机助手
看到「91助手下月全面停服」这个话题,复杂心情油然而生。
就像阔别十年的老友传来最新消息,结果却是ta的死讯……
不只91助手,还有同步推、iTools、豌豆荚、海马助手、PP助手……等等一系列在我脑海中死去已久的名字,忽然组团袭击了我。
也只有体量大如91助手的轰然倒地,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十年过去,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机助手」,已经基本销声匿迹。
倒地之前,它值19亿美元
十几年前,我还在用iPad 2的时候,偶然在当时的纸质杂志上看到对iTools创始团队的专访。
那还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难用到反人类的iTunes,还有这种第三方的苹果设备管理工具,不仅界面简洁明了,安装运行飞快,还有不少iTunes之外的神奇功能。
比如,这些助手可以绕过App Store本地安装应用,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侧载」:比如原本要付费的应用,甚至是无法上架App Store的神秘应用。
当时的我,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侧载ipa很好用的同步推
当时很流行的进阶玩法「越狱」,自然是这些手机助手的拿手功能。不再需要电脑终端复杂操作,越狱工具简直「点击就送」。整个流程几乎完全自动化,无比轻松。
Cydia也是时代的眼泪了
至于Android阵营,像小米就有推出过「小米手机助手」这样的官方PC应用来管理手机。
但知名度和使用率更高的,则是豌豆荚、应用宝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不仅有Root/解锁等专业玩法,对于广大Android用户而言,更提供了一个应用资源更丰富和全的「App Store」。
在最古早的时期,除了小米等少数厂商,大部分国产Android手机品牌都还未上线官方应用商店。有些Android ROM,干脆直接预装豌豆荚或应用宝。
后来,我又发现比iTools功能更丰富的「同步推」,也尝试过海马助手、PP助手等等。
不少热门应用还会在Android渠道会选择在这些平台上独家首发,包括不仅限于红极一时的韩寒《One·一个》选择了豌豆荚,国民度极高的《植物大战僵尸2》国行则交给了91助手。
移动应用市场欣欣向荣,应用商城和手机助手一度形成「百团大战」的局面。
2013年是手机助手的一个关键节点:百度收购了91无线业务,总价高达19亿美元,在当时创下了中国互联网并购案的历史。
比起腾讯的微信和阿里的淘宝,当时的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地位不如桌面互联网显著。所以它慢确实需要一个现成的平台和入口,快速乘上移动互联网的巨轮。
这次收购表面看起来是强强联手,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百度再一次选错了赛道,手机助手真的不是未来。
即使不站在今天,从当时的视角来看,手机助手虽然百花齐放,但实用工具出身的属性,很难解决变现的问题。
对于iOS用户,手机助手就是一个用来下载破解应用的东西,让用户付费属于倒反天罡,因此收入主要靠广告(以及部分「灰产」玩法),牺牲了用户体验。
Android上的手机助手虽然充当了应用商店的角色,但它需要更丰富的应用资源来形成竞争力,供求关系反而是开发者占主导,加上Android开放的生态,很难实现App Store那种付费抽成的形式。
你想玩抽成?用户直接就是一个卸载,然后安装了你的竞争对手。
再见了,所有的手机助手
那篇关于iTools的访谈之中,创始团队说了一句话,具体已经无从考证,但大意我还记得: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用iPhone,而他们都会需要一个iTools来管理手机。
这句话前半段没有问题,智能手机成为了比电脑还要普及的计算终端,几乎人手一台,而iPhone也成了这一品类的定义者。
而在智能手机技术和生态都尚未完善的初期,我们确实更倾向于将它视作一种「补充」的智能终端,核心依旧是电脑,用来备份手机的照片和数据,给手机下载音乐和电影资源。
在一段时间内,电脑是「高质量使用手机」的必备品——但是,这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
既然手机已经比电脑还普及了,就不再需要电脑来对它进行管理了。
手机的超强便携性,决定了它就应该是一个更独立、全能的形态,很快云服务和流媒体应运而生。照片数据备份直接扔上云,听歌煲剧一点就行,比用电脑强多了。
甚至连以前iTunes无可替代的刷机恢复功能,苹果都在改变。iCloud推出后加入了云端备份功能;iPhone 16更是配备了「无线恢复系统」,一台iPhone能帮另一台进行恢复,进一步「去电脑化」。
在桌面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盗版和破解带来的免费体验。因此面对大量应用需要收费的iPhone,人们才会选择「邪修」的方式侧载破解应用,手机助手和越狱因此受到热捧。
但随着版权意识在国内逐渐普及,加上App Store付费门槛的进一步降低,用户认知已经完全转变了:现在的我们,欣然为优质App付费——甚至你因为一个app太贵而去电商低价买账号共享,也仍然是一种付费行为……
当付费的认知和习惯养成,移动支付变得无比便捷,我们自然也就不用再跟盗版应用,以及安装盗版应用的手机助手打交道了。
而在Android阵营,各厂商经过了硬件野蛮生长那几年,也逐渐意识到软件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分发抽成这块让苹果赚得盆满钵满的肥肉。
国内各家UI自带的应用商店已经足够好用,自然也不再有豌豆荚和应用宝的余地。
近几年,不管是出于商业还是安全原因,Google逐渐提高了Android侧载应用的难度,甚至在上周还宣布,将从明年开始,限制未经验证的应用包安装。
而不管是iPhone的越狱,还是Android的root,不仅这几年因为厂商的原因难度越来越高,用户也逐渐意识到,手机是用来用的,没必要天天折腾。手机助手终于成了时代的眼泪。
不过,手机助手也并未因此全部消失,及时改舵和跳船的玩家还是找到了一线生机。
大浪过去,爱思助手成为了当年那一批手机助手里,唯一活着且有存在感的玩家。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它的「验机报告」功能:打开转转或者闲鱼,想在上面买卖二手iPhone,基本离不开爱思的验机报告,因为它能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一台手机的基本健康情况,有没有换过配件一目了然。
一些买全新机的用户,也会打开爱思验机报告,看看自己的手机配件来自哪个供应商,追求最满分的体验。
也就是说,将验机报告作为主打功能的爱思,本质上从一个To C产品,变成了主要面向二手机商贩的To B工具。他们不仅需要用到验机报告,也能经常用上爱思提供的工具来快速管理商品。
而这个市场本身就已经收缩到很小,爱思有验机报告的民间公信力,其他手机助手基本没有其他机会。
即便如此,爱思的处境也并不好过,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没能解决变现的问题。除了广告,爱思也通过商家授权费和配件商城的方式继续增收。
并且,爱思最引以为傲的验机报告功能,苹果也已经在把它做到iPhone当中了,未来处境只会更不好过。
另一家成功转型的手机助手,则是原本主打应用市场的酷安,在手机助手式微的2016-2018年,开始全面转型数码社区,现在成了「小绿书」。
其它手机助手,大部分都是小公司和工作室的产品,难以承担转型的风险,也找不到一条更适合的新赛道,因此大多早已悄无声息地停更停服。
至于91助手,百度也尝试过将它和百度游戏整合,奈何后者自己也没做起来,因此5年前91助手已经下架——直到今年终于埋了。
当然还有一些手机助手还「存活」,比如海外的AltStore,但更多回归了工具本身,用来侧载一些苹果不允许商家的App Store应用。
最后,说个有趣的小花边:
虽然手机助手死了,但另一种「助手」正在兴起。
和当年还不能独立行走的iPhone一样,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代计算终端的头显,现在还离不开这手机作为「助手」。
当年我们在电脑上装手机助手来辅助iPhone,现在我们在iPhone上装「头显助手」来配合头显。
历史是相似的,或许当头显不再需要「头显助手」的那一刻,它就真的和手机一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计算终端,手机也该让出智能交互的主角地位了。
上一篇:中国KTV,盯上压抑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