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帮助几家企业的CEO进行管理辅导,发现典型的共性问题。当企业规模和业务复杂度已经从小作坊进化到中型组织时,老板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没有同步进化。
比如前日,我和企业创始人及他的3位管理团队吃饭。席间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种种问题,我分享了多个案例或观点,不时会启发老板的思路,他立刻形成一道道指令,比如推进和某某的合作,或者加大在某线上渠道的投放,饭桌上就安排同事落实。
我一方面感谢老板的深度信任,对他的执行力印象深刻,但也有一份隐忧。因为餐叙间的话题比较散,到形成决议还需要再打磨论证。另一方面我观察到团队成员接收指令的状态也大多唯唯诺诺,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我把这种指令方式叫“即兴管理”(Ad Hoc Management)。
创始人做即兴指令,是源于其对机会的高度敏感和对执行的高效推动。这在创业初期,尤其是团队规模很小、任务简单直接时,是一种高效的“点状”决策模式。它能快速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并将想法付诸实践。
即兴管理本身没有错,它针对具体、一次性的问题,或对外部灵光一闪的洞见进行敏捷决策。例如评估某次促销活动的效果调整下次的折扣政策。它的价值在于解决“紧急”经营动作问题,而非构建“长期”战略。
即兴管理是微观管理,表现为:过度监督、不信任员工、事无巨细的指令、频繁要求汇报、不愿授权。其深层根源往往是管理者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失去控制的恐惧。创始人将企业的“大脑”功能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将团队成员简化为执行工具,这不仅限制了团队的创造力,也使得整个组织无法有效拓展和复制,无法适应规模的增长。
当团队很小时,动作决策时可以这么管,一旦企业规模大了,业务复杂了,做战略层级的决策时,创始人仍将闲谈中零散的聊天内容(非系统性输入)作为即时决策的依据,这使得战略决策降维为战术指令,而非基于长远、完整思考的系统性产出,这是一种管理的技术错位。
如果企业家不与时俱进地升级管理方法,其对组织的危害将从局部问题蔓延到系统性风险,最终成为企业增长的根本性障碍,领导者也将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即兴管理的风险
决策疲劳与风险盲区
当管理的复杂度提升,决策者应避免过快达成共识、且将观点误认为事实。当决策仅凭个人直觉和零散信息做出时,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替代方案的考量,决策的质量和成功率将大打折扣。
此外,领导者每天被大量决策任务轰炸,会陷入“认知超载”和“决策疲劳”。当心智能量耗尽时,他们会倾向于走捷径,或完全逃避决策。表面上,餐桌上的即兴指令看似高效,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懒政。老板在非正式场合做出决策,可能正是因为其当天已经做出了太多决策,无法再进行系统性的深度思考。这种“快决策”模式,导致“想得不完整,不长远”。这种模式并非加速决策,而是将决策的复杂性从老板身上转移给了团队,但团队缺乏讨论和论证的机制,最终导致执行层面的混乱和低效。
团队士气与创新桎梏
麦肯锡等机构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微观管理对团队的伤害巨大。它会降低员工的生产力,55%的员工感到被微观管理后,生产力受到影响。它还扼杀创造力、降低士气(68%的员工士气下降)并增加离职率(39%的员工为了逃避微观管理者而辞职)。微观管理者通过过度监督、频繁检查、不愿授权等方式,让员工感到不被信任、不被重视。
当员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被剥夺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只是“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缺乏价值感、成就感。这种心态会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性,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需要老板的批准才能实施,甚至最终会被老板“批评不听话”。
这种管理方式看似能确保“完美”的成果,但实际上是在“压制”创新,最终导致团队无法发挥其全部潜力,形成“创始人不信任团队→实施微观管理→员工自主性被剥夺→员工感到不被尊重→士气下降、责任感缺失→团队生产力下降、离职率升高→创始人更加不信任团队”的恶性循环。
组织健康与发展潜力
我在麦肯锡时常用“组织健康指数”(OHI)来测试组织的韧性,因为健康的组织比不健康的组织能带来高出三倍的股东回报。组织健康的核心要素包括:战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角色清晰(Role Clarity)和个人责任感(Personal Ownership)。
“随机下令”模式恰恰是这三点健康的“毒药”。创始人的即兴指令使得战略方向朝令夕改,员工无法理解其背后的长远目标,导致“员工们虽然在工作,但没有在对最重要的事情发力”。同时,即时分配的任务缺乏明确的职责边界和权限,导致员工不知如何协作,甚至可能出现“为新任务而旧职责无人负责”的情况。当员工只是单向接收命令时,他们不会对结果产生主人翁意识。
这种将企业的“大脑”功能完全集中在创始人一人身上的模式是不可持续且不可扩展的。一旦企业规模扩大,地理距离拉远,这种单核驱动的模式会因信息传递延迟、创始人精力有限而崩溃,导致组织陷入低效和混乱,最终业务增长遭遇瓶颈,失去竞争力。
二、从“人治”向“系统性治理”升级
领导者要关注大局而非细节
成功的转型需要创始人首先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定位。领导者的角色需要从“控制者”转变为“协调者”和“策略设计者”。这意味着创始人需要将日常运营的“微观控制”权下放,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高价值的战略活动上,如市场分析、竞争定位和长期规划。
波士顿咨询BCG曾有一篇文章说的很好,成功的首席执行官不仅需要积极领导,还需要留出时间进行“战略性反思和创造性思考”,这是一种“慢思考”模式。领导者的精力是稀缺资源。将宝贵的精力浪费在日常琐事上,是企业最大的“隐形浪费”。因此,授权不仅是为了赋能团队,更是为了“解放”创始人自己,使其能专注于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
领导者要建立决策框架
企业内有效的决策是要基于客观数据和理性分析,不是纯粹的直觉。成熟的决策流程能帮助组织:减少认知偏见,提升协作透明度,并确保所有视角得到考虑。
好的决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性、循环优化的过程。引入决策框架和工具,能够将决策过程结构化、流程化,而非个人化。这能够引导团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确保决策基于事实而非观点,从而显著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成功率。
领导者要从单核驱动到分布式引擎
决策下沉不仅仅是分派任务,而是系统性地转移决策权、资源控制和责任。它旨在培养员工的自主性、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将组织从“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更扁平、敏捷的“倒三角”结构。决策下沉可以提升士气与敬业度:当员工感到被信任,拥有决策权,他们的敬业度、创造力和工作满意度会显著提高。加速决策与问题解决:团队能够在无需层层审批的情况下,快速响应变化并解决问题,从而显著提升效率。构建人才梯队:授权是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最佳方式,它让有潜力的员工提前接触决策责任和战略思考。
创始人对团队的“不信任”是微观管理的根源,而“授权”是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第一步。让员工获得决策权和资源,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被激发,最终团队效率、创新力和绩效显著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一个管理行为,更是一个组织文化重塑的过程。
要实现企业基业长青,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要随着企业发展同步进化。从“即时管理”到“系统化决策”,从“微观控制”到“战略性赋能”。未来的领导者将不再是唯一的“大脑”,而是平台的“架构师”和团队的“赋能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琨随笔,作者: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