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刚喘口气,人民币这头却已经跑出了“加速度”。过去6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一路高歌猛进,最高单日上涨320个基点,眼看就要重新站上“6时代”的门槛。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反弹,而是实打实的连续升值,连美元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如今,市场上关于“人民币是否就此开启新一轮强势周期”的讨论正热,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出了什么岔子?中国又做了哪些动作?这些问题,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这波人民币的抬头,最直接的导火索,其实是美元自己“跪”了。
就在不久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放出“鸽派”信号,市场解读为“9月可能降息”,一下子让美元指数从高位往下掉了个台阶。路透社指出,当前市场对美联储年底前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超过70%。美元走软,人民币自然就趁机“翻身”。
但光靠美元自己掉链子还不够,中国方面也没闲着。人民银行这边的动作非常明确——中间价连续上调,释放“稳汇率”的强烈信号。8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在了7.1063的位置,创下2024年11月以来的新高。政策的风向标一出,市场马上跟着跑。
不仅如此,国内经济数据也开始给力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3%,新质生产力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引擎。再加上A股市场回暖,外资配置热情升温,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一下子又回来了。
从8月整体来看,在岸人民币升值了整整600个基点,涨幅达到0.84%。这不仅是3个月来的最大涨幅,也直接把汇率推向了7.10关口以内。不少市场人士已经开始押注,人民币很快就要“破7”——也就是回到6.9甚至更低的区间。
人民币这波上涨,并不是靠一招鲜吃遍天,它背后的支撑点,还真不少。
第一,是中国央行的“稳预期”操作非常精准。上调中间价这个动作,说白了就是在告诉市场:“别乱猜,我们有办法控制住汇率的波动”。央行的态度稳了,市场心里就有底了。
再加上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让人民币汇率不至于被美元牵着鼻子走,灵活性和稳定性兼顾。
第二,中国经济的“底盘”确实厚实了不少。不光是GDP增长稳,资本市场的表现也给足了信心。比如上证指数年内涨幅明显,外资开始回流境内市场。
据《金融时报》报道,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权基金和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开始重新加码人民币资产配置。这就带来一个连锁反应: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需求上来了,汇率自然也就升了。
第三,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发酵。这不是空穴来风,多国央行已经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增持人民币资产已成为一个小趋势。
《华尔街日报》曾披露,部分中东与亚洲国家正将部分石油贸易从美元结算改为本币或人民币结算。这种国际结算结构的变化,正在给人民币汇率带来长线支撑。
当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美元自己也确实问题不少。美国财政赤字高企,债务上限问题年年上演“临门一脚”的肥皂剧,再加上国内政治动荡、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美元的全球信任度也在慢慢打折扣。
人民币升值听起来风光,但这事儿也不是“一升百利”。
先说好处。人民币汇率走强,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航空公司、造纸企业这些靠进口原材料的行业,成本一下子就能省一大笔。还有那些手里有美元债的公司,账面压力也小了不少。
更别说境外投资者看到人民币升值,就更愿意把钱投进来,这对股市、债市都是实打实的利好。
但问题也有。汇率升值会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虽然现在出口下滑的锅不能全让汇率背,但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很多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就会被挤压。不少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担心订单价格谈不拢的问题。
从更大的格局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强势,其实是中国国际金融地位提升的一个缩影。随着货币互换协议、跨境结算机制的推进,人民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金融责任也随之加重。
如何平衡好“开放”与“风险”、如何在汇率稳定与跨境资本流动之间找到最优解,是接下来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未来的关键点在于三个维度:第一,美联储九月是否真的降息;第二,中国政策如何继续“稳增长”;第三,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否能保持稳定。一旦这三张牌配合得好,人民币的强势局面就有可能延续。
人民币这波升值,不是偶然,而是一次“内外夹击”的结果。美元的疲软给了机会,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的精准操作则是决定性的推手。眼下,汇率能否破7,已经不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它背后代表的是中国金融话语权的逐步提升,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新的注脚。
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稳中寻进,步步为营。毕竟,汇率不是跑分游戏,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映射。人民币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站得住。
上一篇:中央汇金,大举增持ETF!
下一篇:利率择时 | 模型观点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