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国内某办公软件大厂的年度发布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办公软件代理商。他常年在供应商与大客户间周旋,聊起行业现状时,一句话戳中了痛点:“国内企业用办公软件降本增效,往往连‘人效’和‘事效’都没分清。”
这个话题不算新鲜,甚至有些老套,却始终值得深究。如今不少企业斥资采购办公软件,最后却陷入“上了工具、没见效果”的窘境;更关键的是,问题本身已悄然错位——不是工具不够先进,而是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想明白:
自己要的究竟是“事效”(Process Efficiency),还是“人效”(Human Efficacy)?
先厘清一个核心分野:事效与人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要谈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把两个概念掰扯明白。它们看似都指向“效率”,内核却天差地别。
“事效”是工业时代管理逻辑的数字化延伸,核心是流程、控制与可预测性。
打个比方,它就像为企业修一条更笔直、红绿灯更少的高速公路,追求的是事务流转的速度与可靠性。传统OA、ERP、财务软件都属于这类工具,价值体现在“降本、可控、合规”——比如简化报销流程、统一库存管理,让重复的标准化工作少走弯路。
“人效”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核心是赋能、激发与创造性。
它更像给每个员工配了一台智能引擎加导航系统,目标是提升决策质量与创新速度。协同文档、知识库、AI助手都服务于这个逻辑,价值藏在“创新、敏捷、员工成长”里——比如团队实时共创方案、沉淀隐性经验,让个体能力转化为组织合力。
遗憾的是,当下市场正有意无意地模糊这两者的边界。几乎所有办公软件都宣称“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结果企业买到的往往是一艘功能臃肿的“数字航母”,员工真正需要的“轻快快艇”却不见踪影。
问题出在哪?厂商的执念与企业的误区
这种价值错位,本质是厂商与企业的双重偏差造成的。
厂商的“平台梦”,模糊了核心价值,办公软件厂商的首要诉求,大多是做“企业级唯一入口”,构建封闭生态——这是钉钉、企微、飞书等巨头的共同野心。为了实现这个“平台梦”,它们往往选择“大而全”而非“小而精”。
一方面,为了覆盖更多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厂商总在强调产品“全能性”,把事效工具的流程管控、人效工具的协同赋能一股脑塞进平台。
最终功能越堆越多,却陷入“大而不精、功能不合”的困境:审批流程里掺着知识库,会议软件里绑着工时统计,看似啥都能做,实则哪样都不精通,根本戳不中企业的核心需求。
另一方面,行业同质化早已成了通病。
在竞争红海里,比起投入资源研发人效领域的核心技术——比如AI驱动的知识挖掘、适配本土文化的协同模式——“抄作业”式的功能复刻显然更快更安全。于是所有产品都堆砌着相似的“文档+会议+审批”矩阵,却没人说清:
这套组合到底是为“标准化事务”服务,还是为“人的创造力”服务?
更关键的是,厂商的商业逻辑天然倾向“管控”而非“赋能”。为了向管理者证明产品价值,它们热衷于打造酷炫的数据驾驶舱,用曲线、饼图展示工时、流程速度等可量化指标——这恰恰迎合了管理者对“可控性”的追求。久而久之,软件里监控报表功能越来越强,激发创新的赋能工具却越来越弱。
厂商的模糊定位之外,企业自身的认知偏差更让问题雪上加霜。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管理习惯都是“管控优先”。对管理者而言,“数据看板”“流程监控”“工时统计”这类事效功能很好理解——它符合传统管理惯性,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人效提升”的价值,比如员工满意度、创新想法、决策质量的优化,往往是长期、隐性的,没法用传统KPI量化。
这种“衡量失能”直接导致了采购错配:企业拿着“能不能管控”的旧尺子,去衡量“旨在赋能”的新工具。比如买了协同文档,却用“流程完成速度”“成本降低比例”这类事效指标来考核;上了知识库,却盯着“文档更新次数”而非“知识复用率”——既测不准工具价值,也让本应赋能创新的软件,变成了新的“管控枷锁”。
不同企业的需求本就该天差地别,生产型企业可能更需要事效工具来规范供应链流程,互联网公司则更依赖人效工具激发团队创意。可现实是,很多企业根本没厘清自身需求,就跟风采购“全能平台”,最后自然是“工具不对路,效率反打折”。
工具异化:当“降本增效”变成“数字表演”
我们近期调研了数十家企业,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办公软件越先进、管控越精细,员工的疲惫感越强,团队创新效率反而不升反降。
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总监说得很直白:“上新协同系统后,它更像个‘数据监工’——能追任务耗时、文档修改次数,连会议发言时长都算得一清二楚。”
如今团队做事的第一反应不是“怎么做好”,而是“怎么让数据好看”:大家都抢着做容易量化、能快速完成的琐事,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战略性工作,反而没人愿意碰。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飞书正在内部员工灰度测试‘个人动态’功能,在员工开启访问权限后,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属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档等工作进度,以及面试记录、差旅记录等信息。换句话说,在权限范围内,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员工的工作进度情况。”
我觉得太可怕了。信息过度透明,不亚于职场裸奔,做起事来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更缺乏向心力,这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是开管理上的倒车。
在我印象里,飞书主打的是先进的组织,也因此在很多企业客户看来,更适合中小型、创新、扁平的年轻企业,但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模式,让我觉得非常疑惑。
(当然,我没有使用过飞书的这些功能,他们好不好,先不先进,我更多是凭网上看到的一些内容,也没法下定论。)
这就是工具的异化:当企业用衡量“事效”的指标(工时、流程速度)考核所有工作时,员工必然会优先完成“可量化”的任务,牺牲那些“不可量化却更重要”的价值——比如创造力、团队默契、深度分析。
说到底,很多办公软件不过是把100多年前泰勒的“科学管理”数字化了。
泰勒当年靠掐秒表优化流水线动作,如今的软件靠数据看板监控知识工作者——可这套逻辑在创造性工作面前完全失效:一个好创意可能诞生在散步时,没法填进“工时表”;一次高效的团队头脑风暴,也没法用“发言时长”来衡量。
更隐蔽的损失是“信任崩塌”。无处不在的监控预设了“员工不值得信任”,这种氛围只会压抑创新——员工为了合规要花大量时间填表、写汇报,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尝试新方法。这些“沉默成本”,远比软件节省的那点流程时间高得多。
AI该扮演什么角色?别再提“替代人”了
当下AI热潮席卷办公软件领域,可很多厂商仍在犯老毛病:把“AI替代人力”当卖点。这其实完全搞错了AI的定位。
“替代论”的逻辑看似诱人——AI能更便宜、更快地完成任务,就该取代人。
但放在复杂的知识工作中,这套思路漏洞百出:一个全AI客服能处理80%的常规问题,可遇到那20%的复杂、情绪化诉求就会崩溃,反而导致客户流失;把AI定位成“取代者”,还会引发员工抵触,让技术投资打了水漂。
AI真正的价值,是“延伸人、协助人、激发人”,而非“替代人”。
它可以是能力的延伸器。AI能7×24小时处理海量数据,弥补人类精力、记忆力的短板;更能让专家能力“平民化”——初级程序员靠AI助手能写出更稳健的代码,创意者靠AI设计工具能快速可视化想法,本质是放大每个人的认知能力。
它可以是决策的协作者。AI最擅长的不是做决定,而是推演可能性:它能分析数据、给出多种行动路径及后果,但最终决策仍需人类融入经验、伦理和战略直觉。未来的优秀管理者,一定是最会和AI协作的人——懂得提问、解读结果,再做出智慧判断。
它还可以是创造的催化剂。创造最难的是“从0到1”,AI能为作家写开头、为作曲家推和弦、为科学家提假设,通过生成无数可能性帮人打破思维定式。它不是“创作者”,而是点燃灵感的“火花塞”。
企业真正要的,并不是“全能工具”
和不少行业从业者交流后发现,企业客户其实很“清醒”:他们根本不关心飞书与钉钉谁先发新功能、谁在互联网上玩梗互怼——这些噱头在决策者(CIO、IT主管、业务负责人)眼里都是“噪音”。
企业真正在意的,是投资回报率(ROI)和业务风险:软件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真问题?事效工具能不能真的简化流程?人效工具能不能真的激发创新?数据能不能安全互通?
说到底,“降本增效”从来不是买一套“全能平台”就能实现的。对企业而言,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管好事”还是“赋能人”,找对工具的定位;对厂商而言,与其扎堆做“数字航母”、搞功能复刻,不如沉下心打磨核心价值。
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才会被企业记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
下一篇:李宁赌上三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