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赢家,批量“放弃”清华北大?
创始人
2025-08-30 11:03:18
0

一眨眼,又到开学季。


准大学生们即将奔赴精心报考的大学。往年,无数高分学霸的终点是清华北大。


但今年情况却有了变化。


过去两个月,高考相关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


高考学霸们,主动放弃清华北大。



我们身边一些高分考生,也在艰难权衡中做出了放弃名校的选择。


招考季结束,回看这些放弃名校的考生志愿,不外乎两条路:


要么奔向热门的“高薪行业”;


要么投向更“稳妥”的体制就业相关院校。


名校光环正在被重新审视。考生和家长面前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现实:


就业前景。


毫不夸张地说,高中刚结束,高考生们就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上岸”的压力,提前4年便已到来。


高薪专业,正在击败清北光环


高考学霸放弃清北的消息,是接二连三的。严格来说:


大多数学霸放弃的不是清北,而是清北的冷门专业。


7月初,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理科尖子生放弃报考清北的冷门专业,转而选择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人工智能、金融等专业。


班主任漆老师在名为“清北团队合作群”的微信群内发长文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辜负学校百万投入”。


随后解散群聊,称其为教育的失败。



校方关于培养清北生的奖励机制,和三名尖子生的未来选择之间疑似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引发全网关注,最终以校方致歉,教师检讨画下句点。


几乎是同一时间,北大护理系考生郭恩惠退学重考清华工科的自述也在互联网走红。



2019年就曾考上北大护理系的郭恩惠,只在北大上了一节护理课,便决定退学重考清华工科。如今他已经是清华电气工程的大四学生,升入清华研究生等待入学。在他阐述自己退学重考的决定时,不止一次提到:


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公司,做“高精尖产业”。


在选名校还是选专业的纠结上,郭恩惠劝告学弟学妹:“报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填报志愿时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不是个例。


7月中旬,因学生不服从调剂,北大在湖北招生出现空档的消息登上热搜。



除湖北外,今年招生季北京大学在广东、陕西、云南、内蒙古等地本科提前批的招录过程中,也出现了空档情况。


而那些放弃清北光环的学生,几乎全部涌向高薪专业。


据钱塘视频报道,高考取得677分的考生万鑫宇,在北大参加强基面试时接到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的电话。


报志愿截止的当天,他放弃了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名校,报考了浙江民办院校西湖大学。



万鑫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湖大学的氛围很吸引我,我想以后在那里搞科研,研究半导体。”


根据2024年最新薪酬调研,中国半导体行业社招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为34万元。


网传,博士+10年经验者平均年薪可达105万元。


据杭州综合频道报道,北京某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但拒绝服从专业调剂,选择浙大的人工智能专业。


该考生放弃北大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专业是浙大的强势学科,和我的人生目标很契合,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也是浙大的。”


今年夏天,除了工科专业,香港医科也是学霸和家长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互联网上,一则“广东高考屏蔽生(全省前50名)杨某放弃清北,选择港大牙科,获168万港元奖学金”的消息被疯狂转发。


截至发稿前,我们并未找到杨同学这条消息的权威信源,关于巨额奖学金的事校方也未发布官方回应。


不过,高考学霸涌入香港高校确实是近年来的志愿新趋势。


去年,来自深圳的张静怡就曾发表《“拒绝清北选择港大,我后悔了吗?”》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讨论。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本科毕业后起薪就能达到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5.5万),三五年后年入百万是很普遍的现象。


据行业数据显示,清北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平均月薪约为2.4万元人民币。


在高考学霸批量放弃清北之前,人们对待清北的态度就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不同于名校崇拜的传统叙事,近几年互联网开始把清北指数称为行业晴雨表。关于清北指数最常见,也最惊悚的互联网标题是:


“清北浓度,是判断一个行业走向死亡的标志”。


根据网友们的观察,如果一个行业批量涌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那么这个行业就不行了。为了印证清北指数,网友们列举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


2005年,清北第一就业意向行业是外企,随后外企发展受限;


2008年,清北毕业生的就业首选是银行、国企,很快国央企限薪;


2015年,清北毕业生批量卷入互联网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泡沫;


2019年,清北毕业生大批入职国际学校老师,国际学校却招不到学生了……


无论是学霸批量涌入高薪专业,还是清北指数的出现,都难免会遭到网络质疑。


虽说“万般皆下品,唯有工资高”的调侃并不中听,但现实生活中,比起要读什么学校、接受何种教育,普通人更希望从大学中得到的确实是:


更好的就业前景。


稳定未来,击败清北光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人放弃清北冷门专业,也有人志本就不在清北。


河南省高考物理类状元代易瓒以总分724的成绩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就读航天相关专业。



国防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的985工程军校,被誉为“军中小清华”。


在互联网流传的关于国防科技大学的报考优势中,最著名也最诱人的是:


入学即入军籍,享受军人待遇。


在校期间学费全免,住宿、服装、饮食均由国家承担,每月还发放生活津贴。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会被授予中尉军衔,硕士学位会被授予上尉军衔,博士学位会被授予少校军衔。也就是说:


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享受军官待遇。


今年夏天,报考军校的学霸不在少数。


山西汾阳考生张世巍高考取得658分的成绩,选择报考陆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的刘思源高考成绩637分,选择报考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河南洛阳的赵飞扬以高考成绩639分录为空军飞行学员,入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选拔……


除了军校,警校也是今年夏天的热门志愿。


作者山西老家的表弟高考取得了593的成绩,他报考的4个志愿全部都是警察学院。



打动表弟一家的,是警察院校网传“90%的入警率”


这当然有夸大的成分。目前全国各警校(包括公安大学)已不再包分配,毕业生若想进入公安局、派出所当警察,必须参加考试,通过各项考核后方可成为警察。


不过,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公安联考。


相比公务员考试,公安联考的通过率要高很多。


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调侃,过去只会出现在本科毕业和研究生毕业季的探讨之中。但随着考取编制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表弟妈妈说:


“考编的竞争正在提前。”


既然都要考编,比起读四年其他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有限的考公岗位,表弟一家都认为,不如一开始就读一个离编制更近的学校。


越来越多家庭希望从源头上避免考编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公安类专业凭借其高就业率和稳定性,成为高考报考的热门,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部分省属警校的录取分数甚至直逼985高校。


对志在考编的考生来说,比起选择什么岗位都能考的汉语言文学,分数越高的学生越会倾向于:


高考结束,就半只脚迈入编制。


高考志愿来到衡量“教育回报率”时代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身边都不乏关于选择“高薪”还是“稳定”的讨论。


关于这两条经典人生之路的选择,往往出现在本科/研究生毕业季。


但是今年,这道关乎人生走向的选择题,被提前到了高考志愿阶段。


比起读什么大学,在哪个城市读大学,学生和家长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


学什么专业,才更好就业。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比以往更清晰地意识到:高考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投资的兑现时刻。


这种兑现,非常关键。


因为哪怕考生赢在分数线上,也可能输在选赛道上。


考生和家长倾举家之力,“十年磨一剑”熬到高考,一旦选错赛道,浪费的不仅是四年青春,很可能意味着前期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样的局面,是一个家庭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


对未来感到焦虑的考生和家长,开始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对他们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单纯求学,更是一次昂贵的投资。


只有顺利就业,才算完成了家庭教育规划的最后一环。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把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摆在台前。


要做好家庭教育规划,就需要保证未来的就业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项:要么薪水高前景好,要么工作足够稳定。


关于教育回报率的计算,正在倒逼高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


光是2024年一年,因“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全国被撤销的专业布点就高达1670个。


2025年,各大高校撤销专业的消息也接二连三传来。


图源:@新浪图数室


高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不足、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


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终将被淘汰。与此同时,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成为高校新的增长点。


但即便如此,就业难题依然悬在每一个家庭头顶。


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接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加了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就业越难,学生和家长对大学志愿的态度就会越审慎。


未来四年,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人力投入,究竟能换来什么样的工作,成了学生和家长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学对学生和家庭的意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关于大学的讨论渐渐从自由追梦的青春,变成关于投资回报的博弈。


今年夏天,我们几乎听不到学生“热爱,所以报考”的声音了。


遥想上一次互联网关于“考生本人志愿”的讨论,还是2020年的夏天。一位名叫钟芳蓉的湖南耒阳留守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绩,并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


5年后的夏天,高中生们在纸面上似乎依然拥有选择的自由。但这份所谓的“自由”,往往伴随着家庭期望、社会压力和现实环境的裹挟。


在“就业能不能落地”“收入能不能养家”“未来能不能撑起生活”这些复杂问题面前,谈论考生的热爱和向往似乎变得幼稚且空泛。


现实世界里,没人能逃避“未来如何养活自己”的质问。


哪怕是在18岁的夏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章鱼,编辑:闫如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