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长明火、敬献大花篮……29日,在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三山人文纪念园英雄广场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前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参与开辟和建设“驼峰航线”的林祖心的后人、在抗战中修复多辆美苏飞机的陈长钧的后人,分别向闽海百年历史纪念馆捐赠了先辈的物品。
29日上午,林祖心后人在抗日志士纪念墙前合影。
“父亲如果看到我们现在的航空实力,一定很欣慰”
“这件美制航空皮衣,是我父亲在‘驼峰航线’任卡拉奇专员时穿的;这条驼毛军毯,他在卡拉奇、国内都用过;这个箱子,抗战时期一直伴着他。”29日,林祖心儿子林华介绍了此次捐赠的物品。
林祖心(1905—1971),福州人,中国航空机械专家,一代名舰——中山舰首任舰长林霆亮的侄儿,20世纪20年代赴欧勤工俭学,专攻航空机械。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投军卫国,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交通教官。
1942年,林祖心调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驻卡拉奇专员,负责在“驼峰航线”起点组织军备物资的运输和安排中美飞行员生活、医疗等,其间他尽心尽职。
抗战胜利后,林祖心任空军上海器材总库总库长,1948年出任上海龙华航站首任主任,为中国民航调度指挥中心远东最大机场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祖心先后任福建省交通厅计划室主任、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这是我们第一次捐出父亲的物品。”林华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母亲陈淑英一直珍藏着这些物品,“母亲去世后,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致决定,把这些物品捐出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物品了解那个年代的艰辛,也把先辈救国救民的故事流传下去。”
“父亲如果看到我们现在的航空实力,一定很欣慰。”林华深深记得,父亲一直怀抱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希望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29日上午,陈祖光(前排左二)介绍抗战物品来历。
“我父亲是台湾光复的亲历者”
陈明光是陈长钧的次子。此次他捐出海军搪瓷盘、德国产计算尺、温度计、美国产毛毯和3本书,这都是陈长钧1945年赴台受降和接收台湾日本海军造船基地时使用的物品。此外,他还捐赠了1937年10月陈绍宽批示陈长钧审查简易潜艇项目(复制件)、陈长钧在英国学习时试验报告(复制件)、陈长钧亲撰对台广播手写稿、沈葆桢长孙沈翊清家谱、林氏三姐妹后人家谱(复印件)、沈葆桢曾孙沈觐宸著《船政编年史》等。
陈长钧(1904—1974),又名纯珂,毕业于福州海军飞潜学校,曾任江南造船所工程师。20世纪30年代,他赴英国留学,专攻柴油机技术。
抗战期间,陈长钧担任海军江南造船所工务员,奉命搬迁、押运大批物资、器材内迁,后任第八飞机修理厂生产处主任,和技术人员一同维修美苏战机保障作战。1942年,他转任福建企业公司铁工厂厂长兼总工,主要生产简易机床,为抗战提供设备。
抗战胜利后,陈长钧随海军马尾要港司令李世甲赴台湾,参加受降,之后前往澎湖接受日本海军投降。1946年1月30日,陈长钧出任海军马公造船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主持重建海军马公造船所。在台湾,陈长钧主持接收、修理台澎地区日军遗留下来的潜艇、运输船、交通船,为台湾海军建设和造船业发展作出贡献。1949年初,因闽系海军被打压,陈长钧辞职回到福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长钧先后任福建机器厂副总工程师、福建三明重型机器厂主任工程师、福建省机电设备成套局高级工程师等。
“我父亲是台湾光复的亲历者。”陈明光说,“他虽然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但是非常热爱祖国,看到国家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振奋。”
29日,捐赠活动主办方向林华、陈明光等颁发了捐赠证书,感谢他们为传承红色记忆作出贡献。“今日之所赠,明日之所藏,必将成为教育后人、激励来者的宝贵资源。我们将以专业的态度、敬畏的心态,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生动展示这些珍贵物品,让历史发声,让精神永续。”三山人文纪念园有关人士表示。
当日,林华和陈明光还仔细擦拭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的父亲名字,并拓印留念。
(记者 何佳媛 关志杰/文 石美祥/摄)
上一篇:“迷失”阿里,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