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题图来自:AI生成
今天这期有点标题党之嫌,其实我谈不谈恋爱都是这样的。
想约一位学长今天见面,在他的提醒之下,我知道今天是七夕。我和另一位同学想约一位老师,她问今天是七夕,老师是不是得陪老婆?他俩要是不说,我确实不知道今天是个什么特殊日子。
我一直没什么节日意识,我是觉得只要自己过得好,比如我的黄金时代初中,天天都堪比过节。如果自己过得差,比如我人生的黑暗中世纪——衡斯维辛时期,过了节日也没用,除非能给我放假。我倒是不怎么介入洋节国节之争,在我眼里洋节没有和国节坐一桌的资格,除非能给我放假。我不记别人的生日也并不是因为我不重视对方,我连自己的生日都不记得,我分不清阴阳两历,每次都是生日前几天我父母问我想要什么,我才知道生日要来了。最近几年,为了方便计算,我统一过公历生日了,虽然今年我知道自己的生日要来了,但当天处理了一天工作方面的事,也没过上。
我家里人也是这样的,之前也就重视过年。但最近几年春晚太难看了,连过年也不怎么重视了。过年的特殊性除了放假这个最重要的地方之外,也仅限于维系一下社交,其它方面也就那样。但他俩还是比我强一点的,我妈今年七夕送了我爸2600的礼物,我爸送了个150的,我妈:
我这类人大概属于极其小众的群体。无论是中国节还是洋节,富有创造性的中国人民都会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为情人节。还可以无中生节——比如520。我只能说:哎,资本。商家开发中西方文化的本事没有,借着过节的名义敛财的本事不仅有,还很大。
不过我的朋友圈确实一年比一年冷清,除了商家把财敛到20年以后了之外,主要是大伙变忙了,有工作的忙着工作,没工作的忙着找工作。我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发现外卖大战很便宜,又赶上喜茶和吉伊卡哇联动,我妈给我点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大伙意识到爱情这个玩意比好工作还要稀缺,便更加用实用主义的视角考虑问题,很少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了。
在婚恋领域,我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重大的抉择,假设我现在脱单了,肯定也不太好意思跟对方沿用18岁左右以情书和骚话为主导的相处模式(为什么用情书呢?因为衡斯维辛不让带手机。情书这个说法还是太小资了,实际上说是衣带诏或者鸡毛信更接近当时枕戈待旦的处境),我爹甚至还没来得及搞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在我这个年龄就已经开始操心我的奶粉钱了。如果是比我大几岁的人,恋爱和相亲这两件事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混同,正所谓:
“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因为爱情》
“写不出十八九岁煽情字句,孤单喂饱了理性。”——《明智之举》
其实现在我朋友圈的状态更接近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气息——放牛的放牛,织布的织布,七夕节来了,过节了找个由头聚一下,七夕回归了其原本的职能。
在“牛马”这一称呼的流行以及“牛郎”一词受日本影响产生了一定变化这一背景下,很多人自己从牛郎变成了被放的牛。但作为一个乡毋宁,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牛马的工作量没有这么大,也就农忙时上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躺平。牛马在村里的地位相当高,事实上和农民是有感情的,农闲时还要天天去放牛,给牛提供情绪价值,牛在农民心中的地位还要高于猫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所以打工人自称“牛马”属实是高估自己在资本家心中的地位了。如果因为工作太忙来不及搞对象,打工人在资本家心中的地位对标的应该是农民心中的骡子。
所以结婚率、生育率下降这件事各路博主都在分析来分析去,下了很多大棋,其实在我眼里核心原因就一个——大家都太忙了。如果像我爹那个年代一样,日色变得慢,车马牛都慢,一生够爱好几个人,又没什么娱乐活动分流时间和情感需求,那大伙除了搞对象也没别的事可做,结婚率——不可能不高!(户晨风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
上一篇:A股8月收官!沪指站上3800点
下一篇:起底亚洲“绑架之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