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炉钢的碳含量是0.05%至0.06%。”近日,在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的炼钢车间主控室里,宝钢德盛炼钢厂厂长助理吕涛盯着碳钢线主控台屏幕上跃动的火焰说道。这时,电脑分析的数据也出来了,是“0.06%”。光看火焰就能判断钢水成分、温度等,他这项神乎其神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从太钢到宝钢德盛,从摇炉工到厂长助理,吕涛用29年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这位2025年“福州工匠”,正续写着属于中国工匠的钢铁传奇。
吕涛。
练就“看火”绝技
获得全国比武状元
1996年从太钢技校毕业后,吕涛成了太钢集团的一名摇炉工。摇炉工、合金工、吹氧工、炉长,常人需七八年才能掌握的4个工种,他仅用两年就全部吃透。
为了摸清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他完成本职工作后就追着老师傅请教,把每一步操作记在本子上;为了掌握“看火识钢”的本领,他把炼钢镜时刻揣在兜里,紧盯炉口火焰的颜色、大小、形态甚至“软硬”,每天收集不同钢水样片反复比对……
“看火焰是‘内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练的就是感觉。”吕涛说,以前一个班下来,他的眼睛常布满血丝,回家后累得倒头就睡。慢慢地,他摸索出火焰与钢水的“密码”:火焰明亮有力时温度达标,发暗发红且无力时温度不足;火焰柔和、炉内发出均匀嗡嗡声,说明炉渣化得正好。2008年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他目测的钢水碳含量、温度与电脑分析完全一致,一举夺得转炉炼钢工全国比武状元。
吕涛的“火眼金睛”还成了降本增效的利器。常规电脑分析钢水需10多分钟,吕涛人工“看火”能实时判断,让一次性拉成率从95%提升到98%以上,仅这一项,全年就能为企业降低成本1000多万元,成为人工比电脑更高效的经典案例。
即便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当下,他仍坚持精进“看火”技艺——设备故障时,凭火焰就能快速判断出钢水的状态,第一时间作出调整,保障生产不中断。“现代技术是高效‘标尺’,人工经验能修正细微偏差,两者结合才能炼出更好的钢。”吕涛说。
不断创新突破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02年,太钢1号转炉改造冶炼不锈钢,外方专家下班就走,不留半点经验。为改变这一状况,吕涛暗下决心:“跑步也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他成功试炼了409L、工业纯铁、超纯441、439等高附加值差异化拳头产品,开发三步法、少渣不还原法等先进操作法,两年降本4亿元;提出“全铁水冶炼不锈钢”“转炉副枪插接件回收再利用”等操作法,年降本800多万元;实施精炼渣回收再利用、转炉除尘灰循环再利用等工艺改进,年创效3000多万元;参与开发“中频炉+转炉→AOD”冶炼技术,年创效1600万元……
2022年,吕涛从太钢来到宝钢德盛,担任炼钢厂厂长助理。他刚来就发现了宝钢德盛炼钢厂优特线单炉冶炼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他立刻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团队,优化生产组织,推进连铸机拉速提升。在他的指导下,转炉作业区乙班首创单班单炉21炉的最高纪录,标志着东区优特钢产线实现突破性发展。
他还在全工序推行标准化作业,让生产事故率降低80%;对内实行转炉炼钢紧凑化,最小化工序等待时间;对外协调铁钢生产节奏,为铁水罐周转率创下5.29次的最高纪录奠定基础。
如今,吕涛仍坚守在炉前一线,带领团队推进“三降两增”和低碳循环工作。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记者 关志杰/文 池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