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
核心提示:
1、扫地机器人公司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整车制造领域。公司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全球顶尖跑车品牌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2、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陷入白热化竞争。追觅表示此时入局造车并非跟风,而是考虑到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发挥自身在全球范围内品牌优势的慎重决定。
3、汽车工业周期长、投入重、回报慢,有造车新势力CEO表示没有400亿不要造车。作为参考,媒体报道称2024年追觅科技营收为150亿元。公司尚未上市,外界担心追觅的融资能力有限。
国内新能源淘汰赛都进入加时阶段了,居然还有公司宣布跨界造车,还一张口就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
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整车制造领域,根据规划,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公司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目前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创立之初就加入了小米生态链,是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头部企业之一。除扫地机器人外,公司产品还包括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等品类,销往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追觅科技在信中表示,公司始终定位高端,是极少数能在每一个进入的市场都迅速跻身顶端的中国品牌,“因此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苹果’”。
早在2024年,追觅科技就曾被曝出启动造车项目。如今企业确定入局,但外界犀利的审视也随之而来。追觅是真的想好造车吗?还是以造车之名,追求另一条商业变现的路径?
01、单挑全球最强跑车
汽车工业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承载着百年制造业的顶尖结晶。从精密机械工程到智能软件生态,从万亿供应链整合到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复杂度决定了后来者必须对工业逻辑和入行门槛保持足够的敬畏。
追觅在信中自比的科技巨头苹果,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历时十年、耗资百亿美元,最后仍无果而终。即便以敢于跨界的胆识闻名的雷军,也曾感慨汽车行业的复杂度远超想象。
目前国内有姓名的造车新势力公司如蔚来、小鹏、理想,均在十年前开启了自己的征程。头部车企扩产、降价、出海,中小玩家不断退场,行业的生存线已经来到了月销2万辆级别,但追觅首款车型至少一年半以后才会亮相。
挑战大、起步还晚,并没有动摇追觅高举高打的雄心壮志。追觅造车决意瞄向高端,在公告中一连使用多个“最”字表态,称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还要“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目前,业内对于最快汽车存在争议。如果不算加装火箭发动机“开挂”的车型,公认的全球最快量产车之一如SSC Tuatara,速度可以达到约532公里每小时。该车号称量产版全球限量100辆,售价据传可达6900万。
而追觅想要直接对标的品牌布加迪威龙,是全球最昂贵的跑车品牌之一,在中国市场普通车型起售价约为2500万元左右,最贵车型价格超过1亿。
追觅并不是第一家对标国际顶级豪车性能的中国跨界造车新势力。蔚来早期推出EP9电动超跑、小米SU7 Ultra在纽北刷圈,造车新势力往往希望通过高性能跑车先“秀研发肌肉”,后期也有利于量产版本车型的宣传。
但追觅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敢喊话的造车新势力。蔚来为EP9造势的说法是比肩保时捷918,小米也会在“最速”电动车前加上“纽北”“量产”等修饰词。
既没公布完整原型车、也没披露平台的追觅,要做不加定语的“全球最快”,还要以一己之力单挑全球顶级跑车品牌布加迪威龙,相比前辈,野心更甚。
某种程度上,聚焦高端市场、对标头部企业是追觅这家公司创业理念的缩影。
追觅创始人俞浩履历光鲜,18岁凭借物理奥数竞赛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他曾表示,“很多人因为担心风险投入不碰大业务,结果是大多数人挤入只占了全球经济1%的小业务赛道,留下99%的空白。
02、从零起步还是借力而行?
外界可以在公告中,侧面解读出追觅造车制定较高目标的信心何来。
公司表示,造车并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早在十二年前,团队在清华科创社团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而对于目前车圈的激烈竞争格局,追觅也已充分了解。
追觅认为,自身入局造车有多重优势。一是,追觅认为自己不是“从0到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车,所谓巨人指的是中国制造,即经过十年发展,国内已有了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
二是,追觅认为自身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品牌优势,公司在智能清洁领域已经位居全球头部,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第一。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509.6万台,同比增长11.9%。追觅科技以11.3%的份额排名第三,仅次于石头科技和科沃斯。追觅的市场优势在西南欧地区尤为突出,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出货量均位居榜首。
此外,追觅还表示自身造车态度鉴定,称造车的真正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做出“正确产品”的能力。言下之意,追觅相信自身能够生产出市场认可的汽车。
尽管追觅对入局时机和自身禀赋做出解释,但外界眼中,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并不容易,供应链自身逐步走向成熟和新进入的主机厂能够快速取得信任、联动资源、投入制造仍是两个概念。
科技公司转型造车,前路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在追觅科技官宣造车前,另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也已经下场造车,其创立的极石汽车于两年前发布首款增程式中大型SUV极石01。第三方统计平台显示,极石汽车近半年来单月销量未曾超过1400辆。
追觅在公告中表示,“因为无畏,所以敢做”。外界在年初感受到公司加速行动,今年1月,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股权穿透显示,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通过多层持股结构实际控制星空计划80%股权。
03、把贴牌车卖到海外?
有媒体报道称,追觅首款车型可能计划面向海外销售。
这一点似乎能从公司招聘中得到交叉验证。网站信息显示,星空计划确实有大量面向出海的岗位在招,涉及海外销售总监、海外商业化总监等多个岗位,一些岗位的要求包括熟悉目标国汽车销售法规,如欧盟认证及美国经销商特许经营法等。
此前据媒体报道,星空计划试图通过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贴牌后卖到海外赚取现金流。简单来讲,就是找到一款车改制,再寻求感兴趣的经销商。
星空找供应商改造出一批样车,基于已有车型平台重新设计造型、开发功能。第一批样车是用理想L9改造的“宾利”和“库里南”,后面还有小米SU7改造的“布加迪”和“法拉利”等。
未来几个月,公司计划先推出一批样车,用来展示和寻求融资。ODM业务以外,星空计划希望同步进行造车自研。按照俞浩的想法,公司将用ODM业务的收入支撑自研造车项目。
汽车工业周期长、投入重、回报慢,上述商业模型能否跑通还尚未可知,追觅科技是否已经具备充足的资金成为当前外界关注的焦点。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就曾经表示,造车需要迈过储备资金门槛,没有400亿不要造车。
在李斌看来,400亿指的是真正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且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储备。如果没有储备这么多的资金,就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
追觅科技没有上市,外界对于其财务详情缺乏了解。作为参考,媒体报道显示2024年追觅科技营收为150亿元。
而尚未上市也意味着,追觅融资能力可能有限,缺乏类似小米的投资生态体系。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追觅能否支持汽车规模量产,恐怕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形容造车是“在血海里游泳”。追觅能游到海水变蓝吗?
附追觅公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