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是什么?
在今天的中文语境里,东北不仅是个地理概念,还像是一个省籍概念。当别人问一个东北人从哪里来的时候,TA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东北”,而不是自己家乡所在的省。这在其他地区很少见,譬如我们几乎很难看到用“华北人”“华东人”“华中人”“华南人”“西南人”等词语作为人群指代。
东北三省的紧密连接随处可见。走在沈阳的街头,到处是秋林食品、马迭尔冰棍(均是哈尔滨品牌)的店招,豆浆店标榜自己用的是“黑龙江海伦大豆”,丝毫没有黑龙江是“外省”的感觉。
一家沈阳快餐店的豆浆海报
要理解东北,首先就要理解它作为一个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为了能够形成如此强烈的一致性。
1. 东北为何“均质化”?
人们常用“东三省”来指代东北,但严格来说,东北除了“东三省”,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
东三省和蒙东四盟市,总面积约1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的人口数是1.09亿,占全国人口的不到8%。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85.8人,低于全国平均的147.06人,总体来看比较“地广人稀”。
打开一张东北地形简图,我们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其地理形态的完整性。
东北地区的主体是“三山夹一平”,三条山脉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中间围合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这样的地形结构,天然就像是一个省,而非三个省——在关内,山西、江西乃至川渝分治之前的四川,都有颇为类似的地理结构,周边的山地围合出盆地、谷地,而在盆地、谷地中有适宜农耕的平原。
但东北的地理尺度要比关内类似的省份大得多。仅东北平原这一全国第一大平原的面积,就达到35万平方公里,超过山西、江西或者四川盆地。加之东北从17世纪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极端重要,这样一个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然需要被拆分成几个省治理,但这不影响东北自然地理的统一和完整。
东北的“均质化”也体现在它的人口结构上。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汉族在东北地区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辽宁,尤其是辽中南地区,辽宁以北的平原和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区,主要是今天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和其他游牧、渔猎民族的家园。清朝长期以来实行边禁,关内居民大量涌入东北,突破柳条边,都是近一两百年的事。
辽宁中南部在明朝是隶属山东的。在清朝中晚期的“闯关东”潮中,山东人也是主力。如果仿照“湖广填四川”的句式,近代东北在很大程度上上演的就是一场“山东填东北”。更进一步说,现代东北的相当一部分居民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清朝灭亡以来才迁入的,这种短时间、集中性且原子化的移民迁入,强化了人口的均质性。
2. 东北省界变迁考
东北被全面稳定地纳入中原王朝的治理体系是在清朝。从清朝初年到现在,东北的行政区划经历了相对频繁的变动。这些变动在客观上也使得东北人的省籍归属感弱于关内。
从清初到《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签订前,东北的行政区划如下图。
这时,东北未设省,东北分属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以及内蒙古东部盟旗。(内蒙古盟旗是蒙古八旗的一部分,理论上直属于皇帝,哲里木盟等多数内蒙古盟旗相当于未设省的中央直辖地)。
盛京将军驻盛京(今沈阳),其统摄区比今天的辽宁省略小。黑龙江将军先驻黑龙江城(今黑河),后迁驻墨尔根(今嫩江县),1699年后驻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的统摄区域包括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覆盖黑龙江流域的大部和大部分中俄东段边界,承担对俄防务的主责。而吉林将军驻吉林(今吉林市),其统摄区主要辖松花江干流、乌苏里江流域及黑龙江下游干流,覆盖长白山山区,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库页岛。
清末,奉天、吉林、黑龙江分别设省,政区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奉天省在原盛京将军辖地的基础上,向东北和西北有所延伸(但这部分延伸现在都重划给了吉林)。吉林和黑龙江的省界略有调整,但变动不大,整体上还是黑龙江在西边,吉林在东边的格局,两省的地域变动,主要是丢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国土,而非国内行政区划调整导致。此时,黑龙江和吉林大致以松花江下游为界。内蒙古盟旗仍然相对深入东三省。此外,旅大沦为日本殖民地。
从民国早期到“九一八”事变前,普遍的说法是“东四省”,即今天的东三省加上热河。范围如下图:
仅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和清末变动不大,辽宁(1929年,国民政府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将奉天改称辽宁,辽宁也是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划专名中形成最晚的一个)的地域继续向西北延伸,覆盖了一部分原来的内蒙古盟旗。吉林和黑龙江的格局基本未变。
这几幅地图里有一些共通的信息。其一,不管最南边的行政区划叫盛京、奉天还是辽宁,其中心都在沈阳;其二,吉林和黑龙江过去并不是一南一北,而是一东一西,直至九一八,吉林的省会仍在今天的吉林市,黑龙江的省会仍在齐齐哈尔;其三,除了少数盟旗,内蒙古东部盟市清朝的建制就在三将军辖地之中,民国时,东四盟市已完全纳入东四省建制。
这几点信息可以让我们加深理解,为什么沈阳是东北天然的第一中心,内蒙古东四盟市为什么会被视作东北。
1932年到1955年期间,东北经历了复杂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动,行政区划也随之高频调整,为全国所罕见。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东北人的省籍意识更加模糊——反正自己所在的省都是变来变去,不变的只有“东北人”的身份。
由于这期间的变动过于复杂,和今天的东北省界对应性也不强,就不将这期间“东十九省”“东九省”“东五省”等版图一一列出了。
1955年,随着热河省撤销,中国从苏联收回旅大,东北的行政区划基本定型成现在的格局。
但在特殊时期,因内蒙古自治区分拆,东四盟被分别划入辽吉黑三省,东北行政区划遂如下图:
1969年到1978年,上述行政区划维持了近10年,这也是时至今日还有人会提起,东四盟市曾经是东三省管的原因。
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状。(蒙黑之间留了一个加格达奇的遗留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写)东三省和蒙东的格局也随之完全恢复。
和1932年之前的东三省相比,现在东三省格局最大的区别在三点:
其一,黑龙江和吉林从一西一东的格局,变为一北一南的格局,之前的省域划分还更多有地形和流域的影子,现在的省域划分几乎是三等分地“横切东北,和自然地理的吻合度实际有所下降;
其二,长春、哈尔滨分别取代吉林市和齐齐哈尔成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省会,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吉、黑两省省界的重划,就是要实现两个大城市分别落在两个省的结果(哈尔滨历史上长期属于吉林,今天长春市和哈尔滨市市域仍然直接接壤)。
其三。内蒙古东四盟市不在东三省,而是纳入内蒙古建制。
几幅东北政区图里的变动轨迹,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二、如何为东北分区?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东北的行政区划分区,实际上无法对应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区,如果从地理的视角来给东北重新分区,我认为大致如下图:
我把东北大致分为七个部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七个部分的特点。
1. 大兴安岭及其周边
以大兴安岭为核心,地跨内蒙古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等地,除大兴安岭以外,还包括大兴安岭东麓的科尔沁,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草原等。
原始地貌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主,历史上曾是柔然、鲜卑、契丹等民族的发祥地,后来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近代以来汉族逐渐涌入。当代经济形态包括林区、旅游、边贸经济等。
2. 松嫩平原
松花江和嫩江形成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长春、松原、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地。
原始地貌以湿地为主,但经过数百年来人类活动改造,主要用地类型已变为耕地。这里历史上曾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女真族完颜氏的金朝政权就是从长白山区和松嫩平原交界的今黑龙江阿城崛起。这一区域长期处于“柳条边”关外,大部分汉族居民是最近两百年内迁徙进入的,主要经济形态是工业大厂和农业,这里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国顶级的粮食产区。(五常即属于松嫩平原)
3. 黑龙江东北部
黑龙江东北部是一个“两山夹一平”的小地形,两山分别是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缘,平原是三江平原。
这一区域的原始地貌同样是森林和沼泽,经人工改造,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该区域原始住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大部分现有居民是近一百年内迁入的新移民。这一区域有典型的矿业城市如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也有典型的林业城市伊春,经济以工矿业、农垦和林场经济为主。近年来,该区域受资源枯竭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颓势明显,是东北人口流出最严重的地区。
4. 燕山东路和辽西走廊
燕山是东北和华北的分界线,具体到东北区域内,燕山山脉东段的努鲁尔虎山脉比较重要。在这一山脉及其余脉以南,就是秦皇岛经葫芦岛到锦州的狭窄的辽西走廊。这一区域包括赤峰、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等市,从地理到文化上都属于华北到东北的过渡带。
从经济形态看,这一区域的工矿业,尤其是资源产业比较发达,阜新曾经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矿,也是最早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该区域面临的经济转型压力也比较大。
5. 辽河平原
辽河及其支流冲积成的平原,构成东北平原的三大部分(另外两部分是松嫩和三江)之一。沈阳、抚顺、辽阳、营口、盘锦等都在这个平原上,是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精华地带”。这一区域气候相对温和,从汉朝起就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金政权起兵之后,在辽阳、沈阳发展壮大,该区域在整个清朝被视为祖地。近代以来,该区域是东北重点发展的工业区之一,尤其是沈阳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
6. 长白山区中南部
长白山区传统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部聚居了大量近代以来从鸭绿江对岸迁移入境的朝鲜族人,现在主体是延边州。西南属于辽宁,曾是努尔哈赤起兵之地。长白山区的原始植被是森林,但也有较为丰富的矿藏。抚顺、本溪等都属辽河平原向长白山区过渡地带,也曾因其矿业资源的优势成为工业重镇。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长白山区的发展支柱。
7. 大连及其周边
大连及其周边单独列出。大连是“最不东北”的东北城市,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说,大连市区纬度略低于北纬39度,比北京、天津还要靠南,有明显的海洋性,冬季比较温和;从人文地理角度说,大连先后沦为俄国、日本的殖民地,在20世纪上半叶和东北其他地区并不是同一个治理主体,移民层次不尽相同,且山东移民比例更高。
大连话在语言学上和胶东半岛同属胶辽官话,而不是东北官话。一些大连人也自认为自己并非“东北人”,东北其他地区人也未必都认大连人是“东北人”。目前,大连是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兼有二三产业的综合性经济中心,也是东北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
虽然东北整体上比较“均质化”,但把它分成七个部分,还是能看出显著的内部差异。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辽河平原和大连周边相对温和,而其他地方要寒冷得多;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辽河平原、大连周边经济表现较好,松嫩平原次之,其他地区则呈颓势。
由此,当我们了解了七个部分的特征,就可以对东北有大致的整体认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元说,作者:元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