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火热的背后,相关投诉水涨船高
宠物消费水太深 省消委会教你如何避坑
宠物经济正成为高速增长的新赛道,同时,宠物消费投诉也水涨船高。近日,省消委会梳理了2022年至2024年福建宠物消费相关投诉情况,聚焦宠物质量、合同、售后服务、寄递等常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帮助消费者在宠物消费中避坑维权。
消费者正在选购宠物。记者 沐方婷 摄
陷阱一:
销售“星期宠”
隐瞒宠物健康问题
在省消委会收到的相关投诉中,福建宠物活体交易纠纷占比达56.7%,其中猫、犬投诉合计占该类投诉87.3%,“星期宠”(指买回来只能活几天的宠物)“隐瞒健康问题”更是“痛中之痛”,宠物买回来往往没多久就生病、死亡,让不少消费者遭受情感和经济的多重损失。
2022年6月,消费者向宠物店购买一只宠物猫,价格15000元。消费者表示,宠物猫在购买后不到3个月就死了,医生诊断,宠物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然而,购买时,商家并没有将宠物健康情况告诉消费者,当消费者要求商家提供宠物猫的来源证明时,商家也无法提供。最终,消费者对此进行了投诉维权。
“谨慎选择交易渠道,尽量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宠物店或繁殖机构,避免通过无证无照的商贩购买宠物,降低遭遇‘星期宠’等问题的风险。”省消委会提醒,购买前务必要求商家提供宠物的健康证明、疫苗接种记录等相关文件,仔细观察宠物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建议签订规范的交易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宠物的品种、年龄、健康状况、价格、售后服务,例如,健康保证期限、出现健康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重要内容,避免口头约定,以防发生纠纷时无据可依。
陷阱二:
打破法律底线
忽视寄递安全
如今,随便打开一个电商平台,搜索宠物相关的关键词,就能弹出一大堆购买链接,网络已经成为宠物经济购物的主流渠道。
2022年6月20日,一名消费者在淘宝店网购了一只“红脸派特”雄性玄凤鹦鹉,商家承诺这只鹦鹉“状态良好”。消费者收到鹦鹉后,发现其腿部瘫软、难以站立,与健康鹦鹉明显不同,于是投诉维权。
活体动物寄递受到多项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并非随意行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航空、铁路、道路、水路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省消委会提醒,寄递企业要在取得相应资格、具备寄递条件的情况下,依法依规开展活体动物寄递行为。消费者若确需运输活体动物寄递服务,务必通过合法托运渠道,提供完整的检疫证明等合规文件,核实寄递企业是否具备相应寄递资格;交易时留存聊天记录、交易凭证、检疫证明等材料,以便发生纠纷时依法维权;优先考虑动物福利与公共安全,不因个人喜好,忽视活体动物运输过程中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陷阱三:
利用预付费(卡)形式侵权
在省消委会收到的相关投诉中,涉及售后服务问题的占14.2%,主要为不履行三包义务、不按约定履行送货义务、服务过程中责任认定模糊、额外收费不透明等。涉及合同类问题的占14.5%,主要为经营者拒不履行合同约定、利用预付费(卡)形式侵权、发布虚假信息诱导签约等。这两类问题在宠物美容、宠物寄养、宠物医疗等消费场景中较为多发。
2024年12月21日,一名消费者在宠物医院为宠物接受医疗服务,购买了狗的绝育套餐,套餐费用1988元。然而,宠物做完手术后,宠物医院表示,需要补齐差价,且使用的医疗器械也要额外收费,最终总费用达到5000元。消费者表示,商家并未事先对相关费用进行提醒,而且费用明细未明码标价,现对收费存在疑义,要求商家按照当时购买的套餐合理收费并投诉维权。
省消委会提醒,充值前,消费者要充分了解商家的经营状况和信誉,谨慎进行大额充值。充值后,需妥善保存充值凭证、服务协议等材料,定期关注卡内余额及商家的经营动态。签订预付卡合同时,可要求商家在合同中单独列明关键条款,如“商家闭店/停业条款”“退费”及“违约条款”等。此外,建议补充“商家变更经营主体(如转让、合并)时,新主体需继续履行原预付卡服务义务”这一条款。(记者 沐方婷)
上一篇:倒计时6天!9个细节提前解码阅兵
下一篇:如何成功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