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赞5.2万的留言,戳中了无数打工人的痛点
创始人
2025-08-27 15:05:02
0

前几天刷抖音,一条热评让我愣了好久:“每天出公司门的那一刻,比发工资还开心;可第二天进电梯前,要深吸三口气才敢按楼层。”


这条获赞5.2万的留言,像根针戳中了无数职场人的痛点——我们和同事的缘分,好像总卡在“不自在”里。


有数据说,中国职场人每天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平均是8.9小时,比陪伴侣、陪孩子的时间加起来还多1.8倍。


说真的,把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光耗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处得顺不顺心,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连晚上睡不睡得香都受影响。


一、“和同事相处,最忌讳的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问了身边5位工龄超10年的职场前辈,从互联网大厂到国企单位,答案挺有意思:


他们说:“别跟同事说太多家里事。”


我反问:“那他主动问我房贷多少、孩子在哪上学,怎么拒?”


他们说:“别站队,谁的圈子都别进。”


我反问:“部门里就两个小团体,吃饭都没人带我,怎么办?”


他们说:“别随便帮同事干活。”


我反问:“他说‘就五分钟的事,你帮我弄下’,拒绝会不会太僵?”


……


职场里的同事关系,从来不是“好”或“不好”这么简单,更多是藏在细节里的“分寸”。今天就聊聊那些容易踩雷的“相处潜规则”,看看你中了几条?


二、别掏心掏肺,同事≠朋友


《三十而已》里,钟晓芹把同事当成“闺蜜”,吐槽领导偏心、吐槽客户难缠,结果转头就被同事添油加醋传到了领导耳朵里——这段剧情播出时,弹幕里全是“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还有人在豆瓣“职场小组”里发帖:“跟同事吐槽加班太多,她转头就截图发了工作群,说我‘消极怠工’”,底下几百条回复全是类似的血泪史。


同事之间,保持“工作级”的沟通就够了:对接任务说清楚需求,合作项目讲明白分工,没必要把生活里的糟心事、心里的小委屈全倒出来。


心理学里的“安全距离理论”其实早就说透了:同事关系的最佳状态是“25℃常温”——不冷到没法协作,也不热到失去边界。


你要记得:职场是用来创造价值的,不是给你提供“情绪垃圾桶”的。你跟同事说“婆婆难相处”,人家表面点头说“太不容易了”,背后可能会跟别人笑“她家事儿真多”;你跟同事说“想跳槽”,说不定第二天领导就找你“谈心”了。


三、别搞小圈子,“抱团”只会更孤立


《理想之城》里,建筑公司的“成本部小团体”和“市场部小团体”互相看不顺眼:你抢我的项目资源,我卡你的报销流程,最后闹到总部派人来整顿,两个圈子的核心成员全被调岗,反倒是平时不站队的新人坐享了晋升机会。


现实里的职场小圈子,比剧里更隐蔽:可能是“每天一起喝奶茶的三人组”,可能是“周末约着打麻将的老员工团”,表面上“亲如一家”,实际上藏着不少小心思。


你以为进了圈子就有“靠山”,其实是把自己放进了“对立面”:圈外人会觉得你“排外”,领导会觉得你“心思不在工作上,专搞人际关系”。


更麻烦的是,只要你跟某个圈子绑在一起,圈子里人的敌人,自然就成了你的敌人;可圈子里人的朋友,未必会把你当朋友。


工作已经够累了,没必要在办公室演“宫斗剧”——与其花时间琢磨“跟谁一伙”,不如把精力放在“把事做好”上,毕竟靠谱的能力,才是最稳的“靠山”。


四、别插手同事的工作,“好心”可能变“背锅”


在《平凡的荣耀》里,实习生孙弈秋看到同事的报表算错了,没打招呼就帮着改了,结果同事提交时没检查,被领导发现“数据逻辑不对”,同事转头就说“是孙弈秋改乱了我的表”,最后孙弈秋写了检讨才了事。


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待过,团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碰别人的电脑,不改别人的方案”。不是大家冷漠,是吃过太多“好心办坏事”的亏。


有人帮同事改PPT版式,结果同事忘了改回原版本,客户不满意,责任全推给“改版式的人”;有人帮同事核对文案错别字,结果漏看了一个关键数据,最后背锅的还是“帮忙的人”。


职场里的每一份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你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本分;插手别人的事,哪怕是“善意指导”,也可能变成“越界”。


如果同事真的需要帮忙,记得先问一句:“你需要我帮你看看吗?”,得到明确同意再动手,而且要留下“我只是提了建议,最终还是你定”的证据,别让自己成了“背锅侠”。


五、私下是朋友,上班就得是“同事”


《都挺好》里,苏明玉和老同事柳青私下里是能一起喝酒吐槽的兄弟,但在公司里,苏明玉从不因为私交放松要求:柳青的团队没完成业绩,苏明玉该扣奖金就扣奖金;柳青想走“后门”拿项目,苏明玉直接拒绝:“公事公办,别拿朋友关系说事儿。”


我身边也有过反面例子:朋友小林和发小合伙开了设计工作室,平时私下里“哥俩好”,上班时也没个分寸——发小经常迟到早退,小林不好意思说;发小报销时多填了费用,小林不好意思拒绝,最后两人因为“到底谁在吃亏”吵翻,工作室散了,朋友也做不成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关系认知错位”:把“私人友情”带进了“职场关系”,既模糊了工作的边界,也透支了朋友的信任。


哪怕你和同事私下里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只要到了办公室,就得拎清楚:谈工作时,只讲“需求”和“结果”,别提“咱们这么多年朋友”;遇到分歧时,只说“工作逻辑”,别扯“你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守住“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的底线,友情和工作才能都保住。


六、职场同事社交的底层逻辑:守好边界,才是双赢


现在的Z世代总说“要整顿职场”,可真正聪明的职场人,不是“打破规则”,而是“看懂规则”——职场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交朋友”,而是“价值交换”:你有能力帮同事解决问题,同事也能帮你推进工作,这才是健康的相处模式。


最安全的同事关系,其实是“弱连接”:不用每天聊家常,不用周末约聚会,但需要协作时能高效配合,遇到问题时能理性沟通。


就像《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悟出来的道理:“和光同尘,雨露均沾”——不刻意亲近谁,不刻意疏远谁,保持平和的距离,反而能走得更稳。


这不是“世故”,而是对人性的清醒认知:职场里没有永远的“好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工作关系”。


你不需要学会“怎么讨好同事”,只需要学会“怎么在复杂关系里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越界、不掏心、不站队,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猎聘 (ID:liepinwang),作者:猎霸编辑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