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8月26日,上证指数低开后盘中一度翻红,收盘微跌,迎来了最近17个交易日中的第3次收跌。从4月调整以来,大盘一路上行,创近十年新高,距离3900点越来越近。
而在公募基金领域,亮眼的行情也让大量产品开启限额限购,以控制回撤风险,其中不乏多只绩优基金。
热门基金密集限购,最低每日仅能申购5万元
8月26日,2025年初至今的“亚军基”永赢科技智选发布公告,将于8月27日起暂停大额申购,单日限制申购金额为100万元。今年以来,永赢科技智选回报达到139.67%,位列全市场第二。
同为永赢基金旗下的绩优基金,永赢睿信已在8月2日发布了限购公告,单日限制申购金额同样为100万元。
二季报显示,永赢睿信精准布局了当前市场最热门的赛道。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多只标的期间涨幅显著:港股新消费龙头泡泡玛特、光模块双雄中际旭创与新易盛,以及医药板块的康方生物、信达生物悉数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自2024年第一季度起便持续重仓泡泡玛特,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程见证了个股股价从20港元以下“狂飙”至260港元以上,获取了大量收益。一年多来,永赢睿信的规模从2024年一季度的4.04亿元增长至50.16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2倍。
永赢睿信已连续6个季度重仓泡泡玛特
知名基金经理葛兰所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也开启了限购,单日限制申购金额为10万元。
2021年6月,中欧医疗创新净值飙升至3.1以上,成立以来的回报高达213%,大幅高于51%的业绩基准,助推了基金规模的大幅膨胀,于2021年第四季度达到巅峰的130.91亿元。葛兰在彼时迈入了“千亿基金经理”门槛。她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规模更是达到775.05亿元。
不过,随着板块整体下行,她管理的医药主题基金也和板块内的一众基金一样,净值连年下滑,直至2025年医药板块强势才有所回暖,但距2021年的高点仍有差距。
本次限购,也是中欧医疗健康成立9年来的首次全面限购,此前,该基金只在2019年针对直销渠道采取过限购措施,并于2020年3月取消。
由于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亮眼,中欧基金的另一只热门产品:中欧数字经济也开启了限购。8月6日、8月13日、8月22日,该基金密集发布3次限购公告,单日最高限购金额从100万元调整至10万元,又调整至5万元。数据显示,该基金近一年回报达到204.72%,年初至今回报也达到101.87%,成功跻身“翻倍基”队列。
截至发稿前,仍不断有基金发出限额、限购公告,涉及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多种类别。
专家:基金限购能够主动降低风险
在公告中,宣布限购的基金给出的理由,大多是“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公募基金领域有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业绩最好的时候,也是卖得最好的时候,例如在2021年风头正劲的“明星基金经理”,都是在那时达到了管理规模的巅峰。但随后几年的不佳表现,也让不少投资者无法信赖公募基金,尤其是主动权益基金的“赚钱效应”。
5只“明星基金”与沪深300指数近5年的净值走势,至今均未回到高点
“人的精力和研究范围有限,所以一般来说,一名基金经理能够掌控的规模是有上限的。”一位公募人士向大河财立方记者透露,2021年,有不少基金公司都想为绩优基金经理新发产品,侧面助推了大量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的飙升,但也有基金经理选择了拒绝扩大规模。
例如在社交网络上颇为热门的金元顺安元启,早在2022年就“关门谢客”,只出不进,至今净值已超过6,自2018年成立以来的回报高达513.16%。资料显示,该基金投资标的以中小盘市值个股为主,有市场人士分析,过高的资金量可能会影响交易策略的效果。
同样,2025年至今的“冠军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则是在2024年全面暂停申购,至今仍未恢复。
华东某公募基金一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基金经理应该明确自己能够管理的规模上限,同时在市场上扬时做好风险管理。以他本人为例,他习惯于在市场行情较好时,主动降低股票仓位,在获利的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回撤。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认为,在市场较好的情况下,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后果,既包含对持有人利益的短期保护,也涉及对投资策略容量上限的中长期预判,二者并非对立。它既是对现有持有人的负责,也是对自身投资能力的理性认知。
基于管理费是公募基金的最大收入来源,代景霞认为,对投资者而言,这类限购反而可能是基金公司 “克制与专业” 的体现——比起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费收入,这类基金公司可能更在意通过业绩长期留住客户,这也是“要业绩不要规模”理念的直接落地。
同时,她也提到,如果市场进入震荡期,基金公司的策略通常会进行调整,限购基金可能会重新开放。“如果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区间,指数进一步向下的空间有限,为了抓住低位布局的机会,吸引资金流入,同时避免基金业绩受到赎回冲击,一些限购基金可能会选择重新开放。”
今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直指“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的痛点,明确要求把投资者盈亏及占比纳入基金公司的核心评价指标。
经历2022—2024年的持续低迷后,公募基金行业正以更务实的回报举措回应投资者关切,行业“赚钱效应”也正在向修复通道持续迈进。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