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打卡三坊七巷、上下杭 看千年中轴线上的“古今对话”
在福州,有一条跨越2200多年未曾移位的城市文化中轴线,它串联起古城的历史脉络,承载着闽都的独特气韵。围绕这条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中轴线,福州正不断书写“活力宜居”的城市新篇章。
烟台山:历史老街区“变身”活力新地标
《活力中国调研行》今天来到福州,第一站我们先去这条中轴线最南端的烟台山,这里也是当下福州最时髦、最热闹的地方。
这个暑假,烟台山商业街每天的游客数量都超5万人次。记者注意到,有很多即将开业的店铺正在进行最后的筹备,其中就包括10家福州首店和两家品牌旗舰店。
游客 赖兰芳:每次来烟台山都觉得很有新鲜感,有很多好看的小店。我觉得是一个很年轻很有活力的地方。
山路蜿蜒,店铺林立,“好拍、好逛、好玩”已成为游客们对烟台山的共识。不同于其他商业街区,烟台山最大的特点是依山进行立体分层规划,从下到上划分为山脚商业街、山腰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山顶的市民休闲公园三个功能各异的区域。近300家特色店铺,从买手店、咖啡厅到文创空间依山而建。
围绕着年轻人的喜好,烟台山精准布局,引入止痒商店、哭喊中心等设计感与话题性兼具的设计师品牌和潮牌,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表达和社交展示需求。
泰柯茶园福建区品牌负责人 朱凯菲:消费群体非常年轻,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新品都会根据时下的一个热点去推陈出新的,让每一次顾客来到我们店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今年上半年新开业的50多家店铺中,有40多家是运营团队重新进行了调整,众多店铺坚持“一城一店”的独特定位。
福州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运营负责人 冒山峰:我们希望能够引进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品牌,来让这个消费者有一些更多的新鲜感。
在持续迭代商业内容的同时,烟台山还注重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将文化遗存转化为新颖的消费场景。
总台央视记者 唐颖:顺山而上,我们在这座建筑面前发现了这样一个文物登记点的铭牌,如今这个1923年的老洋房在经过了保护性的修缮之后,变成了城市文创的展示空间,古厝建筑也焕发了新活力。
老屋新用、老店新业、老街新景。烟台山的品牌组合不再是“卖货”,而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来这里不是为了买生活必需品,而是为了社交、打卡、探索新事物,为审美和体验付费。
截至8月24日,烟台山街区客流同比增长8.3%,销售额同比增长11.8%。18—34岁的年轻消费者超过70%,显示出强劲的消费潜力。
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晋:现在的烟台山是一个烟火气息和时尚文化相融的地方。我们引入了年轻时尚的多元业态,让这边形成一种有烟火气的、生活化的文旅场景,然后来满足游客的沉浸式体验的这种消费需求。
千年中轴线上的“古今对话”
离开烟台山,顺着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一路向北,便抵达了上下杭、三坊七巷与朱紫坊这几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福州市充分尊重街区各自特质,通过创新运营,持续激发街区活力,让城市文脉历久弥新。
正在上演的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专门为暑期旅客打造的沉浸式非遗快闪——良辰美景上下杭。三条簪、闽剧、畲族歌舞、线狮等多项精彩的非遗技艺表演让不少游客直呼过瘾。
游客 朱虹:今天看到了非常多的非遗表演,特别是那个提线木偶,让我们印象特别深刻。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从明清时期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保存有大量城市非遗资源,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称。利用这些非遗资源,在上下杭,随处可见非遗体验。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游客们穿行坊巷,最显眼的,是各种古风古韵的传统妆造。
游客:这个头饰这个装扮是属于福州的一个非遗,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景点来拍摄一下。
从鲜为人知的地方非遗,到火遍全网的特色旅拍体验,如今“三条簪”已经成为福州文旅的流量新“密码”。围绕着“非遗+”主题,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积极引进福建省内外非遗企业近30家入驻,推出非遗艺术空间、非遗主题餐厅等项目,同时集中展示省内外各级非遗项目近200项,全面打造“非遗主题街区”。
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玉清:我们整合联动了街区内部的非遗业态,形成聚集效应,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实现一站式的非遗游览体验。
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北面,是福州的地标性景点三坊七巷。从7月到现在,整个街区的客流量超过了42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地道福州风味,还能看到甚至上手体验小吃的制作过程。
肉燕店铺负责人 陈君凡:生意很好。一天能卖一千多碗。
过去三坊七巷以静态展示为主,现在更加注重非遗文化的互动体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坊七巷累计举办非遗体验活动300余场,吸引游客量超1353万人次。
目前,在这条城市文化中轴线上,有200多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被保护修复,400多处历史风貌建筑经过保护修复,全部对外开放,从“保下来”到“活过来”,再到“火起来”,福州正在把城市文化中轴线地标串珠成链,通过新业态,推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 洪晓煜:我们将非遗活化传承和首发经济相结合,开设了非遗相关的全国首店、全省首店,让这些古厝、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的时尚新地标。
沿千年历史文脉 筑活力宜居新城
沿着福州城市文化中轴线来到最北端,就是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起源,更是贯穿古今的历史见证者。如今,更是修建了开放式公园,成为福州建设活力宜居城市的一扇生动窗口,映照出一座城市对人文关怀与生态品质的不懈追求。
清晨的冶山春秋园里,晨练的老人们舒展身姿,孩童们追逐着、嬉笑着。这座占地13公顷的开放式公园,它所在的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福州城建史的起点。
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书记 徐鸿:这些历史古迹原来都在机关大院和居民区内,大家参观非常不方便。市委、市政府坚持还地于民,先后两次启动拆迁。
经过对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福州市将其打造成了开放式的城市文化公园。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草木扶疏之间,古老的城墙基址、出土文物展示区与市民的晨练声、孩子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
福州市民 江开志:公园就在家门口了,大家都很喜欢,从内心感到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今年65岁的陈君国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这里,见证了冶山春秋园的变迁。
福州市民 陈君国:没拆迁以前我们这边环境比较差,拆迁完我们居民的生活也方便了。我每天下楼到公园,环境好、绿化好,还能看古迹,我觉得特别好。
更令陈君国高兴的是,不仅家门口有了公园,他住的中山社区也成了福州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菜市场、社区卫生站、小学、咖啡馆、公交站点……所有基础服务设施都在步行一刻钟的范围内可达。
如今,福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这份“家门口”的幸福,不仅来自便捷的生活圈、开阔的公园绿地,还源于清澈的水岸空间与优美的滨水环境。
福州河网密度位居国内城市前列。近年来福州系统推进内涝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污染源管控与水系周边环境提升,多项方案同步实施、环环相扣,实现全链条水生态治理。
与此同时,福州积极推动河湖生态价值向市民生活转化,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格,将绿色生态融入城市肌理。
福州市民 敖金晶: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水清岸绿的,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金晖辉:福州将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市民与游客在山水城相依的城市格局中,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助力建设宜业宜居、充满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下一篇:高瓴与隆基的周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