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引入外骨骼机器人,以革新游客的登山体验。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力量和耐力的机械装置,它通过与人的身体运动同步,减轻身体负担,使人们在攀登山峰时更加轻松。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登山的门槛,让更多的游客有机会享受到登山的乐趣,同时也为那些有身体限制的人群提供了新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征服山峰的成就感。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还大大提高了登山的安全性。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中,机器人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减少因体力不支或滑倒等意外导致的伤害。同时,景区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收集数据,更好地了解游客的行为模式,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确保游客安全。
总之,外骨骼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登山体验,也为景区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得更多人能够安全、愉快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多地景区引入外骨骼机器人!泰山和恩施大峡谷景区相继引入登山辅助外骨骼机器人的新闻日前引发舆论关注。以泰山引入的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为例,全套装备自重只有1.8公斤,续航时间3至5小时,运用人体工学设计以及动力、电子和AI算法,能够感觉人体下肢的精确运动趋势并及时给予助力,帮助登山游客有效减轻双腿负担,让登山耗时缩短40%。
这套外骨骼机器人设备收费较低,目前控制在30至40元/小时,游客如果全程使用顺利登顶,只需要花费百元左右。据了解,这套外骨骼机器人春节期间在泰山投放之后,已经有超过百余名游客体验,目前在线上线下颇受好评。
这一新闻在景区行业也引起广泛关注。不同于游客对黑科技本身的好奇,景区操盘手们更关注的是: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是否会革掉景区天价摆渡的命?
近年来,无论男女老幼,中国游客对于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对于亲自爬山遭受痛苦的忍耐度却越来越低。这刺激了各大山岳型景区发展无痛爬山设备,如缆车、接驳车、电梯、扶梯、滑道等。然而,这些设施的价格与服务却饱受诟病。尤其是缆车和摆渡车,在旅游旺季排队难,在淡季服务差,导致游客与景区工作人员之间的冲突频发。有些景区甚至强制游客乘坐摆渡车,费用昂贵,一家几口出行,仅摆渡交通费就要大几百元。
游客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表示欢迎。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打破了景区长久存在的决策垄断。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提升了登山体验,还降低了成本。相较于动辄百元起步的缆车和摆渡车,外骨骼机器人只需百元以下的花费,性价比更高,真正实现了无痛爬山。
此外,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也符合景区现阶段的利益需求。缆车、摆渡车等设施投资巨大,经济环境不佳时资本更加谨慎。国家对新建摆渡交通项目的审批也愈发严格。景区希望通过引入黑科技来探索降本增效和新盈利点。例如,深圳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两个5A景区率先引入无人机外卖配送,黄山景区引入无人机项目提高物资配送效率,呀诺达景区引入无人驾驶摆渡车提升接驳效率,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引入AI机器狗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打响了革掉景区天价摆渡的第一枪。随着更多黑科技的应用,一场景区供给侧的大变革也将顺势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