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手机中的各种应用和信息流能够迅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当放下手机时,人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无聊或无所适从,这种痛苦感促使他们继续刷手机以逃避现实。
要拯救失控的大脑,首先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可以每天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或者专注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其次,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等,可以帮助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此外,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也能增加幸福感,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最后,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认识到短暂的痛苦是改变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机会。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恢复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平衡,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刷手机停不下来?如何拯救失控的大脑 快乐与痛苦的天平失衡。在这个时代,短视频、游戏、零食和社交媒体等制造快感的事物唾手可得,但这种沉迷享乐的行为常常让我们感到不满意,甚至自责和痛苦。尽管我们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富裕、自由和技术先进的环境中,却比以往更加不快乐。
我们都在逃避痛苦,有人选择吃药,有人选择窝在沙发里上网冲浪或刷剧,还有人选择阅读爱情小说。然而,这些试图远离痛苦的努力似乎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世界幸福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居民的幸福感低于2008年,其他富裕国家如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日本、新西兰和意大利的居民自评幸福指数也出现下滑。中国的整体幸福感排名较低,在156个国家中位列第93位。
研究发现,与落后贫穷国家相比,富裕国家的焦虑症发病率更高。1990年至2017年,全球抑郁症病例增加了50%,增速最快的是北美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疼痛综合征,包括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纤维肌痛、间质性膀胱炎等。调查显示,美国人感到身体疼痛的频率比其他国家高,34%的美国人表示他们“经常”或“非常频繁”地感到疼痛,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为19%。
我们之所以如此痛苦,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规避痛苦。1957年,科学家首次将多巴胺确定为人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驱动人们产生获得奖励的动机,而不是让人感到快乐。研究表明,一种药物使大脑奖赏回路释放的多巴胺越多,速度越快,就越容易使人上瘾。例如,巧克力会使大鼠大脑中多巴胺的基础分泌量提高55%,性行为提高100%,尼古丁提高150%,可卡因提高225%。苯丙胺能使多巴胺的分泌量增加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