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轮火了
创始人
2025-08-26 15:42:52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杨继云


报道I投资界PEdaily


这是我们最近见到的一幕。


起因是一家知名医疗公司赴港上市的投行刚刚定下来,一家知名VC机构合伙人电话就被打爆了——都是让帮忙协调,抢基石份额。电话那头并不掩饰,“给点机会,让我们也参与一下。”


今年港股基石投资火爆,历历在目。回想前几年,赴港上市还困在“找不到基石投资人”的尴尬局面,不少IPO一度发不出去。


世界变化太快,现在港股基石轮不愁了——无论是我们熟悉的高瓴、红杉中国、CPE源峰,还是浩浩荡荡的地方国资,都不约而同出现在基石阵容里,“投进,就赚到了。”


一席难求


基石轮挤不进去


盛况要从宁德时代说起。


5月20日,宁德时代正式登陆港交所,彻底把港股基石的热度点燃了——吸引了包括能源央企、主权财富基金、全球资管巨头、知名市场化机构在内的23家基石投资者,认购了203.71亿港元,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65.7%。


阵容梦幻。其中,科威特投资局(KIA)认购约38.76亿港元,占比12.5%;中国石化认购约38.76亿港元,占比12.5%;高瓴认购约15.5亿港元,占比5.0%,其余基石投资方还包括高毅资产、UBS(瑞银)资管、Oaktree(橡树资本)、Mirae(未来资产)、RBC(加拿大皇家银行)、太保、泰康、博裕资本、景林投资等。


全球机构云集,最终能上牌桌的还是少数。


更多人“一席难求”,以至于那段时间听到最多是:额度不够分。投资界从投资机构聊到一个细节:一位宁德时代早期投资人因为在基石份额分配上颇有话语权,以至于那段时间电话都被打爆了。


港股基石投资热闹起来。紧随宁德时代之后,5月23日恒瑞医药的基石阵容同样引人注目,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瑞银资管、高瓴、博裕资本等,争抢激烈。


当中还有一段小插曲:由于资本市场对创新药资产热情高涨,基石额度竞争激烈,认购门槛不得不水涨船高——据悉低于5亿港元就没有资格做恒瑞的基石投资,直接被排除在门外,“抢得太凶”。


此外,蜜雪冰城、海天味业、三花智控、映恩生物等IPO背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颇为豪华的基石阵容。纵观上半年在港上市的42家公司中,36家IPO出现基石投资人身影,甚至基石投资金额占IPO募资总金额的43.7%——可谓基石投资人撑起了IPO半边天。


这样的一幕还在继续。一位中资投行的董事总经理说起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个热门项目,“原计划给基石投资者的额度是40%,现在想参与的资金已经超额五倍了。每家都想要,只能优中选优。”


甚至,有些机构暗示愿意在发行价区间上限认购,或接受更长的锁定期,溢价抢筹,只为一个入场名额。


李琳(化名)也在紧张准备着,只因所在机构合伙人下达了任务:要抢下一家赴港IPO公司至少5000万美元的基石份额。“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一张战略船票。”


“投进就赚了”腾讯一笔回报50亿


曾几何时,赴港IPO头疼的事:找不到基石投资人。


作为港股上市的关键环节,基石投资往往承诺以IPO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股份,并在上市后至少锁定6个月——换言之,基石投资人在新股公开发行前就真金白银地认购一大笔,还需承担发行价未知和半年锁定期两大风险。


前两年退出大环境的震荡和港股的持续低迷,使得很多拟IPO项目折戟,即便上市的新股也频现破发,解禁即大跌,惨淡有目共睹。


不少投资人依旧印象深刻:当时,港股基石成为烫手山芋,无人敢接。不少独角兽公司因为找不到充足的基石投资人,不得不暂缓港股IPO进程,新股一度发不出去。


但今天,情况大为改变。


粗略算下来,今年以来一级市场熟悉的头部机构都出现在基石阵容里——


高瓴一连做起了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基石投资人;红杉中国也出现在蜜雪冰城、海天味业等公司的基石名单里;还有CPE源峰、博裕资本、腾讯等,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另一个群体同样引人注目——地方国资,更是基石投资的重要力量,尤其积极参与硬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IPO项目。


赚钱效应显现。以大热的几个项目为例,截至8月22日港股收盘,宁德时代、蜜雪集团、恒瑞医药背后基石投资者持股浮动盈利金额约110.8亿、20.19亿、31.69亿。换言之,投到就是赚到。


再比如腾讯。一年前,老铺黄金以40.5港元/股的发行价登陆港交所,截至今年8月22日收盘价为728.5港元,较发行价涨幅达1699%。而作为老铺黄金的基石投资人,腾讯当初投资了3800万美元,粗略算下来账面浮盈已经超过50亿港元,一举成为腾讯投资回报最高的消费项目。


目睹这样的景况,一级市场从业者在朋友圈感慨道:“今年感觉身边的人都去做基石了”,快进快出,能赚到钱,这里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投资界获悉,一位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锚定港股基石投资的圈内大佬,靠着这一轮又实现了财富增值。


“头部项目的基石能赚钱,一个很大原因是它相对A股来讲做了比较大的折价,再加上市场红利,即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赴港上市是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公司基础又稳当,才能赚到钱。”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PE合伙人解释。


但他强调,港股基石其实冰火两重天——对于非此类背景的小公司,做其基石风险依旧不小,这类公司寻找基石投资人的困难程度虽然比以前小了很多,却依然存在。


但至少,风向已经在变了。


风水轮流转


争抢窗口


以往说起港股,总担心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没有流动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发不出去。那时的境况,正如VC调侃:如果投的公司去港股上市,就把创始人腿打断。


时过境迁,现在情况改变,港股基石投资人不愁了,估值也有吸引力了。


8月20日,港交所CEO陈翊庭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到目前为止,港交所已经完成超过50宗IPO,融资额也接近170亿美元——港交所一跃引领全球资本市场。她坦言,目前正在排队申请IPO的企业接近230家。


回顾2025年,我们目睹了太多超级IPO在港交所诞生: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领衔壮观的“A+H”军团,成为港股IPO的中流砥柱;


消费公司阵容盛大,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组成的“港股三姐妹”暴涨,引得一众消费公司纷纷赴港,排起了长长队伍;


医药公司敲钟不断,十倍股频现,“今年港股创新药赢麻了,一涨一个不吱声。”还有一些国际投资人很后悔没来港股参投中国的创新药公司,错失了这一波机会……


正如大家开玩笑,“港交所的锣不够用了。”


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感叹,当前中国正处于资产价值重估的关键阶段,中国创新企业的全球价值被严重低估。他认为,“当前一级市场资金链紧张的现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些创新资产的真实价值。”


“中国资产重估,始于港股。”


年初,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就跟投资界强调。过去半年,多家头部投资机构已在内部督促:“有合适的公司都赶紧推进港股上市。”投行也忙碌起来,密集联系投资机构梳理合适的上市标的。


毕竟,这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