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5 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披露易的 “现有上市证券” 类型中,已无法检索到 “中国恒大” 的身影。而在 “已除牌证券” 一栏中,“中国恒大” 赫然在列,这标志着这家曾经的房地产巨头正式告别资本市场,其 16 年的上市之路就此画上句号。
早在 8 月 12 日晚,中国恒大便发布公告,明确公司股份最后交易日为 2025 年 8 月 22 日,自 8 月 25 日起正式从港交所退市,且公司无意申请复核。
回溯往昔,2009 年 11 月 5 日,恒大地产(后更名为 “中国恒大”)在港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商业征程。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2016 年恒大全年合同销售额飙升至 3733.7 亿元,荣膺全国第一。2019 年、2020 年销售额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分别达到 6010.6 亿元、7232.5 亿元。彼时的恒大,不仅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更是成功跻身世界 500 强行列,总资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行业内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然而,盛极必衰。2020 年后,中国恒大长期奉行的高杠杆、高负债经营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债务问题如乌云般开始笼罩。因债务亏空规模巨大,2021 年 12 月 3 日,中国恒大公告首笔美元债违约,至此,公司正式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沼,难以自拔。
在深陷债务危机的两年间,中国恒大艰难求生,清盘呈请多次延期。直至 2023 年 3 月 22 日,公司公布境外债重组方案,试图以此为契机挽救危局。但事与愿违,重组过程荆棘密布,一波三折。同年 8 月 16 日,中国恒大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公司核心人物的变故,更是让中国恒大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2023 年 9 月 28 日晚,中国恒大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此后,恒大问题不断发酵,恒大财富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恒大汽车执行董事刘永灼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刑事拘留,以及恒大违规占用资金、违规担保等重大财务及管理问题相继曝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债务重组进程,使得公司的处境愈发艰难。
进入 2024 年,中国恒大的困境仍在持续。证监会就恒大地产债券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恒大地产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 41.75 亿元;对时任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许家印处以顶格罚款 4700 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同年 1 月 29 日,香港法院向中国恒大发出清盘令,公司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从曾经的行业翘楚到如今黯然退市,中国恒大的 16 年上市历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其结局令人感慨万千。
对于恒大退市,业内人士纷纷发表看法。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认为,这是恒大多年债务危机、财务造假与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讲,这是港交所对长期停牌、无法复牌公司的清理动作,并非突发监管事件。他进一步指出,恒大退市释放出港交所和监管层容忍度下降的信号。未来,出险房企(尤其是停牌 18 个月以上的)将更难通过时间换空间,退市与清盘可能加速,板块融资环境也将进一步收紧。不过,黄立冲也提到,退市后恒大不再受上市公司持续披露与股东权益约束,在清盘人主导下可更灵活处置境内外资产,但债权人议价能力与信息透明度下降,跨境债务回收大概率走向司法清算模式。未来机构在看待有类似流动性和信息披露风险的地产企业时,将更加审慎,投机性博弈 “复牌重生” 故事的机会窗口将大幅缩小。
事实上,恒大的退市并非个例,而是当前部分 “爆雷” 上市房企命运的一个缩影。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按照交易所的 “游戏规则”,上市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就会被强制退市。目前,一些 “爆雷” 的上市房企,亏损时长已接近三年,照此趋势,这些企业很可能会出现集中退市的情况。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则认为,恒大退市既在预期之中,也具有深刻的教训意义。它造就了房地产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房企 “爆雷” 引发的债务问题,不仅导致了烂尾楼等民生难题,更对房地产行业预期乃至中国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教训警示,企业发展必须依托明确的基础制度,以此防范违规操作,尤其是要警惕大规模负债背后潜藏的风险。反过来,这也凸显了房地产金融制度亟待改革的迫切性。
中国恒大的退市,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一次深刻警醒。在未来的发展中,房地产企业应从恒大的兴衰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坚守稳健经营的底线,注重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