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逆袭登顶“汽车第一省”,这份荣耀能守得住么?
创始人
2025-08-25 11:03:47
0

近日,“安徽超越广东成为‘汽车第一省’”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最新统计,如今的安徽已一跃成为汽车总产量第一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省,两项数据分别达到149.95万辆(广东131.34万辆)、73.09万辆(广东43.10万辆)。



这背后,是安徽近十年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孤注一掷”,也是安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最直观体现。


安徽如何逆袭成为“汽车第一省”?


安徽成为“汽车大省”,这个结果放在十年前几乎没人敢想。


彼时的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上,安徽更像一个沉默的追赶者,深陷转型阵痛与行业竞争夹缝。


作为安徽车企“双子星”,奇瑞与江淮处境最具代表性。


十年前,安徽本土车企深陷发展困境。奇瑞虽凭借QQ、瑞虎等车型在燃油车市场积累一定口碑,但因自主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迭代滞后,主力车型销量长期徘徊,品牌始终难破“经济型”标签,增长陷入瓶颈。


巴西卢拉竞选总统乘坐的拉票竞选用车是瑞虎8plus


靠商用车起步的江淮汽车虽有市场知名度,但其乘用车业务因定位模糊、认可度低,全年销量不足15万辆,也在竞争中艰难求生。


不仅如此,那时的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为中小规模,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依赖外部采购,电池、电机等新能源关键部件几乎空白,配套体系零散且技术含量低。


2014年,安徽全年汽车总产量仅95.5万辆,不足广东的五分之一,全国排名始终在第10位左右,不被行业重视。


反观同期竞争对手,广东凭借广汽集团(含广汽本田、广汽丰田)、比亚迪等形成规模化优势,2014年汽车产量突破250万辆,牢牢占据全国第一;长三角的上海依托上汽集团(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江苏依托东风悦达起亚、上汽大通等,全年汽车产量均超200万辆,对安徽形成压倒性竞争态势。


当时行业报告中,安徽鲜少被列为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更像被主流市场边缘化的存在。


这种差距随后几年进一步拉大。


自2016年起,广东汽车产量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达570.74万辆,而当年安徽产量为262万辆,广东几乎以两倍多优势形成碾压。


谁也没想到,仅一年后,安徽居然以149.95万辆的上半年产量反超广东,首次坐上全国头把交椅。


然而,此次安徽汽车登顶的背后,统计规则的变化不容忽视。


因为从今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把汽车产量统计标准从“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了“生产地统计”。


影响最大的变量是比亚迪。


比亚迪合肥工厂的产量不再计入广东,而是归属安徽;而奇瑞出口车辆产量也计入到安徽,进一步巩固其优势。


但抛开统计因素,安徽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值得关注,尤其是十年来的数据就颇为惊艳。


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10.5万辆;2021年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近200%;2022年新能源车达67万辆,跻身全国前三;2023年突破120万辆;2024年飙升至168.4万辆,四年增长15倍,排名从全国第4跃升至第2。


这些亮点数字背后,是安徽在汽车产业发展重要时期所展现出的前瞻性。


2020年,蔚来因资金链危机濒临退市,安徽果断出手,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链配套”模式投入70亿资金,将蔚来总部及核心研发、制造基地引入合肥,不仅挽救了这家新势力车企,更带动20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带来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2021年,比亚迪合肥基地落子长丰,仅仅2年时间就实现30万辆产能落地,2024年产能更是突破95万辆,成为比亚迪全国产能最密集基地之一。


2023年,江淮汽车又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发的智能新能源车型切入高端市场,填补了安徽智能驾驶领域短板。


如果说这些还算是安徽把握住时代机遇,那么后续一系列的“链式反应”,才是安徽汽车产业逆袭的关键。


安徽如何把“汽势”变成“气势”


市场的高效运转,也从来离不开政府的“有为”与“善为”。


随着安徽押注新能源车产业赛道,2023年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通过并于2024年3月施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同年出台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培育“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提升核心环节的引领力。


安徽从十年前的“边缘玩家”到如今逆袭为“汽车第一省”,关键就在于“链主”企业的强势突破,将战略布局转化为实打实的产业优势。


其中,比亚迪与合肥的“联姻”堪称经典案例。


2021年签约落地长丰县的比亚迪合肥基地,创造了“10个月便建成投产”的产业奇迹。


随着2022年正式投产后,合肥基地的产能快速爬坡,2024年就交出近百万辆的成绩单,相当于每天下线2600余辆车。


这就让曾经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长丰县,直接锁定“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县”,完成了从“5分钟打一个烧饼”到“50秒下线一辆车”的产业蜕变。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合肥基地的产能利用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0%,远超多数车企30%~40%的闲置率,成为比亚迪在全国产能最密集、效率最高的基地之一。


如果说“外来客”的比亚迪让合肥跃升为新能源高地,那么“本地户”的芜湖奇瑞则让安徽在全球汽车版图中站稳脚跟。


作为安徽本土老牌车企,奇瑞靠“燃油并进”战略率先完成转型突破。


随着2024年11月,芜湖港滚装码头的一声汽笛长鸣,奇瑞瑞虎7第100万辆整车出海,并成为中国首个单一车型出口破百万的品牌。

 

当年,奇瑞出口总量达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已连续22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新能源领域同样发力迅猛,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45%,形成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增长格局。


目前,安徽已形成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淮汽车、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全系列产品,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2024年,安徽汽车总产量达3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占比47.2%。


这意味着每2辆安徽产汽车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车型。与十年前不足百万辆的年产量相比,安徽的汽车产业规模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龙头企业的扎根,更带来了产业链的“链式反应”。


截至2024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占产业链企业总数的60%;零部件产业营收占比达48%,各地均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


在合肥,围绕比亚迪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15公里配套圈;在芜湖,奇瑞带动50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超48%,从动力电池(国轩高科)、密封件(中鼎股份)到智能网联系统,覆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


安徽的汽车产业崛起,也离不开全省域的“合纵连横”,将“汽势”变成“气势”。


比如合肥聚焦新能源乘用车、智能网联,芜湖侧重传统燃油车升级和新能源转型;滁州主攻动力电池、六安研发汽车氢燃料,分别成为安徽汽车制造分工协作的重要产业链支撑。


省内各地市县也在安徽统一规划下,也加速“入链”,形成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


如今,安庆生产的车灯占全国市场份额超30%,池州的镁基新材料应用于高端车型轻量化部件,亳州的汽车线束供应多家主流车企,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保障电池导电性能,蚌埠的汽车玻璃占据全球20%产能……


正是通过县域经济与核心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夯实了安徽汽车产业的根基,也加速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才有了如今的逆袭。


但对安徽来说,守住这份荣耀,丝毫不比登顶更轻松。


登顶之后,安徽能否坐稳“汽车第一省”?


安徽虽然以汽车总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两项第一的成绩登顶“汽车第一省”,但要坐稳这一位置,需直面更激烈的产业竞争与更深层次的发展考验。


当下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这场“下半场”较量的残酷程度远超电动化阶段,安徽的产业根基与创新能力也将面临全面检验。


从竞争格局看,传统强省的反击态势从未减弱。


广东虽短期让出榜首,但依托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和技术积累,正加速新能源转型。比如广汽埃安产能持续扩张,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不断深化,外资品牌也在加大电动化投入。


同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更是动作频频,上海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江苏强化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优势,区域竞争的天平随时可能倾斜。


对于安徽汽车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深度不足是其最大短板。


虽然安徽集聚了大量制造产能,但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本土企业话语权较弱,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外部供给。


而且,安徽的汽车品牌矩阵中,蔚来主打高端市场,比亚迪覆盖中端,但在经济型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强势品牌,与广东丰富的品牌梯队相比仍有差距,高附加值车型占比仍需提升。


此外,产业扩张带来的人才缺口日益凸显,高端研发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供给不足,也可能制约产业升级速度。


更具体点分析,面对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安徽能否守住“汽车第一省”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在智能驾驶、车规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力,以及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品牌的升级能力,更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产量与销量的平衡关系,警惕盲目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避免陷入“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


不过,从燃油时代的“跟跑者”到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安徽汽车产业的此次逆袭,还是展现出区域发展的底层逻辑:敢于拥抱变革才能抢占先机。


安徽汽车产业的实践不仅整合了精准招商与本土培育,在引入比亚迪等外部龙头同时,也持续推动奇瑞等本土企业转型,更在平衡市场自发成长与政府科学引导过程中,让县域经济深度“入链”。


这种以新能源为切口,通过政策引导、资本运作、全链布局的模式,也为后发地区实现产业赶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参考范本。


从“汽势”到“气势”,这场“汽车第一省”的更替,更像是中国制造业版图的重构:广东代表着过去20年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而安徽则更像是未来10年新势力的模板。


安徽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产业跃迁的密码并非天生的禀赋,而是把“敢想”变为“敢干”、把“优势”转化为“胜势”的系统能力。


这或许才是中国区域产业变革的潮汐中,最生动的产业注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研究室,作者:王药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