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舆论场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美印关系的急剧转冷与中印关系的微妙回暖。
一方面,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激起印度从民间到政府的强烈反应;
另一方面,中印高层接触频密,印度总理莫迪即将访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两国关系呈现缓和迹象。
不少分析将这两种动态联系起来,认为正是美国的压力促使印度向中国靠拢,甚至猜测中印可能形成所谓“共同对抗美国”的阵线。然而,这种论调虽然吸引眼球,却未必符合事实逻辑。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公开表态,明确否认中印关系改善与美国因素存在直接关联,这一立场值得深思。
事实上,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棋局,而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互动,更有着其复杂的内生逻辑和历史脉络。将中印关系的变化单纯归结为外部压力,不仅低估了两国的战略自主性,也忽视了两国关系本身的内在动力。苏杰生外长说得坦率:“并不是美国有什么事了,中国立刻有什么事。”这句话背后,体现的是印度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对双边关系本质的清醒认知。
中印关系的缓和,首先源于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中印互为重要邻邦,共享漫长的边界线,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相似任务。长期的对峙与摩擦对双方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负。正如一句印度谚语所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中印两国都意识到,合作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分歧造成的损耗。这种认知不是外部压力所能强加的,而是基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理性判断。
其次,多边合作机制为两国提供了天然的交汇点。作为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重要机制的成员,中印在全球治理、区域安全、经济合作等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这些多边框架不仅为双方提供了定期沟通的渠道,也创造了一种“压力稀释”的环境——在更大的平台上看待双边分歧,往往能够获得更开阔的解决思路。即将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区域安全与发展的共同议题为两国领导人提供了超越双边争端的对话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印两国对国际秩序有着相似的愿景。双方都主张多极化世界,都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都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这种理念上的共鸣,使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即便在双边关系面临困难时期,这种战略层面的共识也从未完全消失。如今随着国际格局的加速演变,这种共同理念正在获得新的生命力。
当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美国因素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包括对印度加征高额关税,确实让许多国家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外交关系的风险。但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促使各国(包括印度)进一步反思和多元化其外交战略,而非简单地“选边站”。印度外交传统上以其战略自主性而自豪,不会因为与一国关系遇冷就机械地倒向另一国。
实际上,中印关系的改善进程早在美印关税争端之前就已悄然启动。两国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的脱离接触、外交渠道的重新活跃、贸易往来的逐步恢复,这些迹象都表明双方正在尝试走出2020年边境冲突后的低谷期。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审慎的,是基于双方各自利益计算的自主选择,而非对外部压力的应急反应。
展望未来,中印关系的发展仍将遵循其内在逻辑。两国都有意愿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都有需求扩大经贸往来,都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同时,双方在边界问题、地缘政治竞争等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消失。这意味着中印关系的回暖将是有限度的、渐进的过程,不会突然跃升为战略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方面对中美关系的处理也显示出成熟务实的态度。正如苏杰生外长所暗示的,印度不希望被卷入中美竞争的叙事框架中,而是希望保持与各方交往的自主空间。这种“多向对齐”的策略在新兴经济体中颇具代表性,反映了一种既不想选边站队、又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普遍心态。
对中国而言,与印度发展稳定可预测的关系符合长远利益。两国在基础设施联通、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远未充分发掘。随着亚洲世纪的到来,世界上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如何相处,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将重塑整个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
总之,中印关系的复杂性远超过“美国压力导致中印走近”的简单叙事。两国关系的演进有其自身节奏和逻辑,外部因素可能会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根本方向。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中印这两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探索一种既竞争又合作、既维护自身利益又照顾彼此关切的共存之道。这个过程或许缺乏戏剧性,但却更加真实、更加可持续。正如恒河与长江各自奔流却最终汇入同一片海洋,中印两国的发展道路虽有不同,但共同繁荣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