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这波行情,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那天看到新闻说60多只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基金经理们急不可耐地建仓,我就知道,历史又要开始重复了。
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基金为何提前结束募集?这种事情只有在预期行情加速的牛市阶段,才可能发生。60多只基金都这么干,也就是说行情加速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
类似的情况2020年7月份就出现过,在之前2015年也出现过。5年出现一次基金抢盘盛景。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二、机构的心思你别猜
但抢盘归抢盘,控制成本是刻在机构骨子里的。机构是成本越可控,它就越敢炒作。成本越高,机构就越怕自己当接盘侠举杠铃,越不敢做行情。这点和散户是正好相反的。
而说到机构的成本控制。大家应该知道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故事吗?7年时间分批买入,把成本压到3.25美元。现在A股的这些基金经理们也在玩同样的把戏。
而此刻结果的成本控制,就是利用股价震荡来完成的。机构最擅长的就是在某个区间反复震荡,把成本做下来。就像打麻将,先要把牌理顺了再考虑胡牌的事。
三、量化数据不会说谎
我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想要看懂机构的把戏,光看K线是远远不够的。得用数据说话。
这是"四方科技"的数据图。注意看橙色柱体,这是系统量化「机构交易特征」后得到的「机构库存」数据。该数据在震荡中持续不断,就说明在股价还没启动的时候,机构就已经在悄悄布局了。等他们把成本做下来,后面的拉升就是水到渠成。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概念炒作也有门道。
说到概念股,"川大智胜"就是个典型例子。
很多人觉得概念股就是瞎炒,但从数据上看,「机构库存」数据,在第一个涨停前就开始持续不断了,这说明什么?震荡的时候一直在参与走差价,说明就算是炒概念,也得先把成本做下来再炒。
四、不是所有小票都能飞
当然,也不是所有小盘股都能涨。
像"华统股份"这样的股票,橙色「机构库存」此前一直是消失状态,说明机构没有积极参与,自然根本没机会做成本,自然也就难有表现。所以别被"小票必涨"的论调忽悠了。
回到开头说的基金加速入场这事。表面看是市场回暖的信号,但这种表层的东西人人都能看出来,价值是很低的。所以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机构的操作手法。
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数据看市场。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消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清资金的真实动向。就像在上海生活久了能闻出黄梅天的味道一样,在市场里待久了也能嗅出机会的气息。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上一篇:马斯克背叛理想